:::

蘭博電子報

宜蘭的日本時代-溪南的興起(二)

蘭陽博物館

-節錄自《宜蘭的日本時代》一書

第165期-2024年6月

圖1:宜蘭的日本時代一書封面。
圖1:宜蘭的日本時代一書封面。

二結工業區

嘉慶末年(1820),頂二結、二結圍、四結份頭、頂四結、四結份尾等已形成聚落。蘭陽溪二結段南岸,已築有堤岸。[1]宜蘭城往羅東之「大路」,經二結、四結,而有二結官渡、二結舖、二結橋、四結橋。而二結王公廟、福德廟,也在這一時期建廟,成為二結居民的信仰中心。[2]

清代二結、四結地區之拓墾,依賴萬長春圳之開鑿。萬長春圳從東勢鹿埔溪墘開濬,截引清水溪水與附近之湧泉為水源,光緒10年(1884)時,萬長春圳灌溉二結地區達238甲。[3]

1910年代,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原由德國等國所獨占的甜菜糖大量減產,導致世界砂糖供不應求,價格騰貴,給予了台灣糖業進軍世界市場的機會,引發當時已控制台灣西南部平原糖業的日本資本向北部進展的野心。[4]

大正5年(1916)9月,日本資本家兼併了位於壯圍堡七張庄的宜蘭製糖會社,成立台南製糖株式會社,也把企業的總部遷設於二結。此外,台南製糖株式會社也致力於擴張其關係企業,大正7年(1918)附設甘蔗用肥料工廠、蔗渣製紙廠。[5]台南製糖株式會社除廠房之外,更設有員工宿舍,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砂糖王國」。[6]

圖2:萬長春長行戳記,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 《宜蘭管內埤圳調查書》上,台北,該社。
圖2:萬長春長行戳記,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 《宜蘭管內埤圳調查書》上,台北,該社。

台南製糖會社的蔗渣製紙廠,因營運成績始終不如理想而停業。其後由資本家鈴木梅四郎買下該廠,成立「三亞製紙會社」,經營二年,又失敗。昭和8年(1933),大川平三郎於二結設立「台灣紙業株式會社」,製紙成功;昭和10年(1935),他集資於四結設立「台灣興業株式會社」。次年12月,「台灣紙業會社」併入台灣興業會社,成為當時東南亞最大之製紙工廠,[7]至是二結地區成為全台製紙工業之重鎮。

圖3:興中紙業公司大門口。
圖3:興中紙業公司大門口。
圖4:萬長春圳建於嘉慶16 年(1811),嘉慶18 年 (1813) 合併「邱吳成圳」及「長慶源圳」而定名為興作「萬長春 圳」,是宜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圳。圖取自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宜蘭廳埤圳調查書》上,台北, 該社。
圖4:萬長春圳建於嘉慶16 年(1811),嘉慶18 年 (1813) 合併「邱吳成圳」及「長慶源圳」而定名為興作「萬長春 圳」,是宜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圳。圖取自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宜蘭廳埤圳調查書》上,台北, 該社。

交通方面,大正7年(1918)起,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建造從二結至叭哩沙、員山、利澤簡、壯圍十三股的運蔗鐵路;[8]大正8年(1919)3月,宜蘭線鐵路宜蘭至蘇澳間開通,設有二結車站, 1930年代,宜蘭殖產自動車會社、蘭陽自動車會社之客運車行駛宜蘭、羅東間,但是蘭陽溪的木造橋,無法承受20人座的客車重量,南下的旅客須在蘭陽溪北岸的壯二下車,步行過橋後,在二結停靠站上車,北上亦然,二結成為溪南客運的重要節點;昭和9年(1934),跨越蘭陽溪的鐵筋混凝土大橋完工通車,[9]客運車可以毫無阻礙地通行於宜蘭、羅東之間。

日治中期以後,二結與四結由此從農村聚落轉變成工業村落,此地產業風貌與人文景觀為之一變。除工廠本身提供的就業機會,相關的包工、勞力也吸引不少境外人口的入遷,更帶動商業的活動,二結新街亦隨之形成。

更大的影響是對平原地區農業景觀的改變,糖業資本的進駐,採取「原料採集取區」制度,雖未強制農民必須種植甘蔗,但規定了甘蔗唯一的買主,區域內農民,只要種甘蔗,就必須受糖業會社的支配,再加上殖民統治者的干涉,在強制種植以及預先提供資金等方式的鉗制下,農民幾乎沒有太多種植選擇機會,[10]所以民間流行一句俗話:「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

圖5:五結庄管內圖。
圖5:五結庄管內圖。

三星地區的拓殖

大正9年(1920)實施的地方制度改正,將「叭哩沙」更名為「三星」,根據《噶瑪蘭廳志》的記載,叭哩沙‧‧‧‧‧‧ 在廳治西南22(華)里,8(華)里可至生蕃界,其中「田園平曠,溪水迴環」[11]。1850年代叭哩沙地區開墾的區域,在蘭陽溪右岸與羅東溪左岸範圍之內,只是堡之下的小聚落。

圖6:蘭陽八景之六-沙喃秋水,圖中註記月眉圍,在今三星市街,圖中還有很多芒草和水鳥,是蘭陽溪畔的景緻。當年這裡因為是漢人跟原住民交界 的地方,所以駐有重兵。有詩云:「磧石重重到處勻,青山四碧少居鄰。秋來積潦無邊闊,水色天光一鑑新。」
圖6:蘭陽八景之六-沙喃秋水,圖中註記月眉圍,在今三星市街,圖中還有很多芒草和水鳥,是蘭陽溪畔的景緻。當年這裡因為是漢人跟原住民交界 的地方,所以駐有重兵。有詩云:「磧石重重到處勻,青山四碧少居鄰。秋來積潦無邊闊,水色天光一鑑新。」

三星地區的開發,以同治初年由陳輝煌招募阿里史等社眾最為出名,陳輝煌據說是因為在原鄉犯罪,以致帶著老母逃至噶瑪蘭依附陳氏族親避禍,為了躲避官方的查察,族親建議他到當時官方力量不及的邊區尋求機會,於是他來到今三星鄉拱照村一帶,這裡正是開拓羅東,但後來被漢人擊潰的「西部流番」阿里史等社族人,重新集結的地方,也是泰雅人狩獵範圍的邊緣,一般漢人不敢居住,兩大族群接壤的空白地帶,給阿里史等社族人留下一個生存空間。

據說陳輝煌武功高強,得到當地領袖的讚賞,而把女兒許配給他,當了「番仔駙馬」的陳輝煌在這裡展現了領袖才能,他出資當業主,每甲貸給社眾30圓,共同前往十九結(今三星鄉行健村)開墾,建立鎗櫃圍、阿里史、田心等三個聚落,貸款限3年之內償還,如果到期無法償還,則社眾將開墾未成之土地無條件抵押給陳輝煌。[12]在陳輝煌的帶領下,這個開拓集團據說開闢田園8百甲,同時也建了一支宜蘭地區最強悍的民間武力集團,介入西皮福路的分類械鬥,中法戰爭期間奉派協防基隆,也參與蘇花古道的開鑿。

除了陳輝煌集團外,還有光緒4年(1878)阿里史社人陳金盾等,開墾紅柴林地區。[13]光緒11年(1885)漳籍人士陳生進墾三星地區約70餘戶,其開墾之法與當初陳輝煌集團相同,先據有頂破布烏庄及下破布烏庄兩地,而後再進墾天送埤庄、月眉庄等地區。

三星地區因境內大小河川縱橫,洪患頻仍,而且隨時有泰雅人襲擊,因此開拓的行動時興時廢。明治36年(1903)殖民政府完成清水溪至小南澳的隘勇線後,進行土地調查,接著開始積極鼓勵人民開發三星地區。[14]

明治38年(1905)6月以黃鳳鳴為首的宜蘭漢人資本家組成「宜蘭興殖組合」,招募農民來此集團開墾。[15]此外,也有當地社眾申請在阿里史庄開墾。[16]

申請開墾者雖多,但是成果不如預期,最主要的問題是三星地區的水患頻頻。直到大正7年(1918)宜蘭廳完成九芎湖堤防,才獲得初步改善。[17]昭和11年(1936)修築蘭陽溪、小南澳溪沿河兩岸堤防,水患問題才大體獲得解決。

圖7:取自1922 年,《台灣總督府檔案》000007145008 號,〈官有水面使用許可之件〉。 圖中紅色部份是台灣電氣興 業會社申請在濁水溪施作截水工程,然後敷設隧道、開渠、砂槽、沈水槽、到發電所及放水路。
圖7:取自1922 年,《台灣總督府檔案》000007145008 號,〈官有水面使用許可之件〉。 圖中紅色部份是台灣電氣興 業會社申請在濁水溪施作截水工程,然後敷設隧道、開渠、砂槽、沈水槽、到發電所及放水路。

五年理番事業完成後,三星地區不受泰雅族的侵襲,這片土地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開發,提供了新的工作機會,因此成為台灣西部因土地開墾飽和、人口過多的疏解之地,這批移民多半以同鄉親屬關係,化整為零地前來。

明治41年(1908)9月黃鳳鳴等人集資,將宜蘭廳內幾個糖廍合併組成「宜蘭製糖公司」,[18]該公司的原料,多來自三星地區新開墾的3百餘甲土地。[19]

台灣樟腦專賣局於明治36年 (1903) 起實施特許制度,宜蘭地區是由台灣製腦合名會社負責經營。當時宜蘭本地欠缺足夠的製腦人力,許多台灣西部客家腦丁因而來到這裡,日治時期三星的大地主張慶飛(張鷹)、客家大姓宋氏,多是為製造樟腦而移民來此。[20]1920年代宜蘭製腦產量呈現下滑的趨勢,許多原本從事製腦的客家人,便轉而進入太平山工作。

三星地區的大型公共工程建設,包括蘭陽發電廠的興建與宜蘭濁水溪(蘭陽溪)堤防的興築,吸引大量西部客家人移民,到了1930 年代三星地區就成了宜蘭縣客家族群最密集的區域了。[21]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陳淑均,1993,頁120-121。

[2] 柯培元,1987,頁62;陳淑均,1993,頁243。

[3]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 台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頁234-237。

[4] 川野重任著、林英彥譯,《日據時代台灣米穀經濟論》( 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頁82。

[5] 戴寶村,2001,頁72。

[6] 陳志梧,1988,頁120。

[7] 羅東公學校編著、林清池譯,1999,頁151-152;《台灣日日新報》,1936 年8 月23 日。 

[8] 羅東公學校編著、林清池譯,1999,頁87。

[9] 戴寶村,2001,67-90。 

[10] 山川均著、蕉農譯,〈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的台灣〉,收錄於王曉波編,《台灣的植民地傷痕》( 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頁52。

[11] 陳淑均,1993,頁353-354。  

[12] 白長川,〈宜蘭先賢陳輝煌協台評傳〉,《台灣文獻》第42 卷第3-4 期,1993,頁217。

[13] 台北州警務部,1923,頁82。

[14]〈第四號叭哩沙原野開墾ノ件[0948/126-2]〉,《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04 年6 月4 日。

[15]《台灣日日新報》,1905 年6 月20 日。

[16]《台灣日日新報》,1905 年6 月20 日。 

[17] 三星庄役場,《三星庄勢要覽》( 三星,編者,1937),頁13。 

[18]《台灣日日新報》,1908 年9 月16 日。

[19]《台灣日日新報》,1909 年1 月10 日。

[20] 遠藤克己,《人文薈萃》( 台北,遠藤寫真館,1921)。

[21] 邱彥貴主持,《宜蘭縣三星鄉客家族群人文資源調查研究》( 宜蘭,三星鄉公所公所,2007),頁50。 

書籍資訊

書名:宜蘭的日本時代

作者:林正芳

出版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出版日期: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