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6期-宜蘭的日本時代-緒論

作者 / 林正芳

-節錄自《宜蘭的日本時代》一書

宜蘭的日本時代一書封面
宜蘭的日本時代一書封面

序-本土宜蘭人,書寫日本時代的宜蘭地方歷史

史學研究出身的林正芳,年輕時期在宜蘭從事歷史教育與文化研究,熱情又隨興的個人風格,對僵化的行政體系顯得格格不入,看似跟公務員扯不上邊,但卻潛入文化公務體系,成為蘭陽博物館資深研究員,長期深耕厚植在地文化與博物館事務,累積豐富的宜蘭在地知識,是貫通古今宜蘭史學的少數學者。


這本《宜蘭的日本時代》,內容不但詳細記載當時宜蘭社會文化與政治經濟發展,更有作者細膩的人文關懷與立論分析,新舊地名與事件沿革的高度連結,讓七十多年後閱讀這段日本時代的宜蘭歷史,讓人感受到一種充滿地方生命力的歷史敘事。


《宜蘭的日本時代》這段曾被後繼政權在國族仇恨下試圖抹滅,所幸有宜蘭史學者長期默默耕耘,不離不棄,數十年磨一劍,終於讓這本史料豐富又結合人性溫度的地方史專書完成。期待這段對宜蘭影響深遠卻又不被重視的宜蘭歷史,透過這本書能帶給大家更多的理解,從而喚起對這片土地與文化的永續關懷。

緒論

日本統治的下台灣,1895至1945年之間,這段期間有人稱之為「日據時代」,用以突顯日本殖民統治的事實;也有人主張應稱之為「日治時代」,目的在中性地描述當時統治主體,與「荷西時代」或「清治」一樣。但一般的宜蘭人習慣用「日本時代」稱之。
宜蘭位於台灣的東北隅,不可能自外於台灣歷史發展的脈絡,但因地形的封閉,它的歷史發展有特殊之處,尤其是在日本統治時期。本書以《宜蘭的日本時代》為名,希望用宜蘭人的觀點來研究、理解1895至1945年之間,在現今宜蘭縣行政轄區內的政治、文化、社會經濟變遷。

這段歷史的開端是,戰敗、簽約、割地、接收,台灣人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就從清朝的邊陲,變成日本帝國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殖民政府在接收宜蘭的過程中,透過對城市及鄉村空間的功能與權力關係的改造,使鄉村成為為母國市場服務的生產空間,而城市則成為鎮壓鄉村以便殖民資本主義向下延伸的基地。[1]
日本透過軍隊、警察、監獄等威嚇機制來穩定在台的統治,但是本地人,並非一面倒地接受,它與外來的生產方式有著競爭、妥協和並存的關係。[2]而且日治初期,總督府為求儘速恢復生產、推動經濟及維護社會治安,採取了「漸進主義」的統治策略。柯志明認為日本資本對台灣傳統生產模式的入侵是有限度的,台灣原有的小農經濟依然存在。
同樣地,土豪被奪去武力,仕紳喪失其地位和政治優先權,台灣總督府也逐漸將臺人社會精英納入基層行政和組織中,建構了臺灣社會新的領導階層。[3]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自覺高漲,出現了若林正丈所謂的「新興買辦與民族主義層」。1920年代以後,從殖民政府建立的新式教育出身的知識分子在社會各部門普遍扮演重要的腳色。本土精英,如蔣渭水者流,拒絕總督府提供的權力交換關係,而往民族主義的方向前進,推展一系列的文化、社會、政治運動。[4]迫使總督府從1935年開始實施地方性選舉,有限地讓本地仕紳進入地方議會。[5]1937年7月中日戰爭之後,台灣成為日本的南進基地,為強化台灣人的愛國心和犧牲精神,殖民政府開始推動「皇民化運動」,總督府也認為在中日敵對的時期,是隔離臺灣與對岸間之民族紐帶的大好時機。
皇民化運動之所以能發揮破壞傳統風俗習慣的威力,是它獲得台灣地主階層的支持,經由本地仕紳,以國語講習所、部落集會所為活動中心,將政策滲透到每一個角落。[6]到了1940年代,面對更激烈的軍事動員,台灣人最多是消極的抵抗,並沒有發展成地區鬥爭,原因也在於此。

許倬雲先生的大作〈十九世紀上半期的宜蘭〉,是戰後台灣區域史研究的開山之作,他認為宜蘭在十九世紀上半期經由人民自行而且幾乎不依靠政府協助,拓殖而成的一個移民社會,是一個「饒富旨趣」的個案,[7]宜蘭的日本時代也是如此。
宜蘭的個案為時甚近,我們可以根據各種史料更加詳盡地去重建其發展過程:作為一個拓墾社會,如何在改朝換代之後,在日人建立的交換、仲介機制下,漢人的傳統社會和文化如何因應?殖民政權如何穩定平原地區和原住民族泰雅族的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殖民統治策略的變化,在地人如何對應?這是本書所要探討的重點。

參考資料

[1] 陳志梧,《空間之歷史社會變遷:以宜蘭縣為例》(台北,台大土木研究所都市計畫室,1988)。

[2]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3),頁6。

[3]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店,1992),頁67。

[4]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譯,〈試論如何建立日治時期台灣政治史的研究〉,《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1997),頁279。 

[5] 若林正丈,〈大正デモワラシーと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日本植民地主義の政治と台灣抗日運動〉,《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第29期( 東京,研文出版社,1983),頁38-39。

[6] 近藤正己撰、許佩賢譯,〈對異民族的軍事動員與皇民化政策—以臺灣軍夫為中心〉,《臺灣文獻》第46卷第2期(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頁217。

[7] 許倬雲原著、曾雨潤翻譯,〈十九世紀上半期的宜蘭〉,《宜蘭文獻雜誌》第5 期( 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3),頁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