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97期-宜蘭人的夢中之島~龜山島漁村文化館

文/圖:黃淑瑩(蘭陽博物館 提供)

 

(摘錄自《家/遮(tsia)是博物館》)

龜山島:夢中的祖靈之島

宜蘭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叫《龜山島》,詩中一段內容如下:

 

龜山島
蘭陽的孩子在外鄉的日子
多夢是他失眠的原因
他夢見濁水溪*
他夢見颱風波蜜拉、貝絲
他夢見你,龜山島

 

*濁水溪為蘭陽溪之舊稱,因台灣各處太多相同之溪名,於民國46年改稱蘭陽溪。

 

龜山島上的住民,習慣自稱是住在『龜山頂』(台語)的龜山人,集體遷村搬到頭城大溪後,也一樣愛作夢,有耆老說他夢見在島上工作、捉飛烏(飛魚)的情景;37年次的黃聰福,總是夢見跟母親睡在一起的那張床;33年次的陳金章,經常夢到在島上的家,那間有著松羅(檜木)大門的房子;35年次的陳泰山,作夢都會回到島上,腳踩在一顆一顆的石頭上,每顆的形狀都清清楚楚。

 

不同的人,不同的夢境,但地點都在龜山島。龜山人認為他們跟這座島緣分很深,因為祖先的靈魂在守護著這座島,島上將近二百歲的毛柿公,也在照顧著他們。外人多以為龜山人是因為軍方要劃設管制區,加上生活機能不便,而集體遷居到台灣本島,看在龜山人眼裡,這其中的迂迴曲折鮮少人清楚明瞭。

黃春明另一首有關於龜山島的詩
黃春明另一首有關於龜山島的詩

歸來吧!龜山

龜山島是一座火山島
龜山島是一座火山島

龜山島位在宜蘭外海,面積約2.9平方公里,是一座火山島。據耆老口述,大約在清道光元年(1821),一艘載滿貨品從福建要前往雞籠(基隆)的船,因航向偏差來到龜山島,意外發現此地漁獲豐足,適合營生,遂在返鄉之後,攜家帶眷來到島上定居,這七戶人家就是島上最早的住民。

 

光緒14年(1888年)馬偕遊龜山島,紀錄中提及島上有三百餘人。日據時期戶口調查,島上有居民五百餘人。民國56年統計,島上人口將近七百六十人,設有派出所跟小學。

 

原本是安居樂業的桃花源,隨著大環境的變遷,島上生活卻顯得日益艱辛,47年次的黃貴興指出,龜山島沒有港口,只能使用靠人力划槳的舢舨,因為船底是平的,方便拖上岸停靠,但風大時就無法出海,沒有收入,東北季風期間尤其嚴重,即使有捕魚,也無法載到大溪賣,兩地往返也增加作業跟時間成本。15年次的林玉滿便表示,住在島上只能捕魚、砍柴跟種蕃薯,沒有醫院也沒有車子,很不方便,沒什麼前途。

 

三次落空,漁港夢碎

龜山人多次想興建漁港,結果都一事無成。昭和13年(1938年),官方和民間籌資開漁港,因遇上戰爭,物包,包商竟倒閉而作罷;民國56年,政府投資興建漁港,於58年7月資缺乏,用石塊完成一條航道的雛形,沒幾年就淤積廢棄;民國38年,漁港工程發竣工啟用,只使用一個多月,就因為颱風毀損,十多艘漁船被困在航道裡,粉碎了龜山人的漁港夢。

 

66年集體遷村,返鄉路斷

民國63年,里民大會時,當時的縣長李鳳鳴提出集體遷村構想,獲得決議通過,龜山人集資在大溪買了二千多坪土地,自己蓋房子,政府提供每戶15萬元的銀行貸款,分15年償還,利息並無優惠。民國66年,106戶,六百多位龜山人遷住新建的「仁澤新村」,同年,國防部宣布將龜山島列為軍事管制區,就此阻斷了龜山人的返鄉之路。

 

83年首次返鄉,景物全非

民國83年,全國文藝季在宜蘭舉辦,以『歸來吧!龜山』為主題,提供60 個名額給龜山人登島,當初遷居是不得已,許多人抱著若住不習慣要再回來的念頭,想不到再一次腳踏自己的故鄉,已過十餘年,也才知道聚落房舍都被軍方拆掉,傷心落淚之餘,『佔我土地還斬掉根』的憤恨不平,讓龜山人迄今難以釋懷。

目前龜山島上僅存的聚落建築
目前龜山島上僅存的聚落建築

 

爭取復名龜山里

遷村後在民國67年龜山里被納入大溪里(合併),龜山人擔心過一、二代後,子孫就淡忘祖先來自龜山島,民國86年開始向相關單位陳情,阻力很大,但是一次又一次,從不放棄。89年5月24日當天,全部龜山人的漁船都不出海,乘坐兩輛遊覽車去頭城鎮民代表會抗議,幾經波折,終於在援用特殊情形的解釋下通過,並於90年7月1日正式復名為龜山里,當時共有189戶。

 

民國90年7月1日龜山里掛牌,為了慶祝,大家都沒有出海作業,在儀式完成的那一刻,不少人感動落淚,隔天,舉辦第一次集體重返龜山島的尋根之旅,參加人數有八百多人,曾在島上生活的人,回到日夜思念的故鄉,捧起泥土聞味道,仔細地撫摸每一顆石頭,萬般感觸在心頭。

龜山人經過多年努力,於90年7月1日正式復名為龜山里
龜山人經過多年努力,於90年7月1日正式復名為龜山里

陳三興、陳福壽: 龜山島的國父跟總統

龜山島海域正位於大陸棚和大陸斜坡的交接地帶,黑潮由南往北流經時,遭遇大陸棚的阻擋而湧升上來,激起深海的營養鹽,吸引各種水中生物來此覓食、產卵,漁業資源相當豐富,排名台灣三大漁場之一。

 

漁撈一直是龜山人的主要經濟活動,從最初的戎克船、舢舨、馬達船、動力舢舨到機器船,漁法從牽罟(地曳網)、線釣,到『放緄』(延繩釣)、『披』(焚寄網)、「放龍蝦 」(龍蝦底刺網),直到『牽越仔』(小型單拖網)出現,是龜山人生活得以改善的里程碑。

 

39年次的黃聰福十幾歲開始捕魚,當時都是用手力拉網,每天回到家,雙手都因用力過度而伸不開,全身疼痛。民國50年代,二位龜山人陳三興跟陳福壽,去南方澳看到「牽越仔」的漁船,回來後找了十幾個人合夥,嘗試改裝一艘船,雖然當時技術還不好,但卻是龜山島漁業的轉捩點,黃貴興指出,到他這一代是「牽越仔」改良第四代,儀器已經很厲害,他充滿敬佩地說,應該叫這兩位前輩為龜山島的國父跟總統,因為他們改變了龜山人的生活。

龜山島村落平面圖
龜山島村落平面圖

龜山島民的漁村文化

 

 

龜山島社區目前仍有96﹪以上的人以漁業為生,跟台灣其他漁村相比,以青壯年居多,堪稱是目前台灣漁村中的異數。

龜山島漁村文化館
龜山島漁村文化館

6月15日恩主公誕辰最熱鬧

往昔龜山人的漁撈方式,隨著季節變化而大致分為三個漁汛。農曆9月9日到3月23日,屬於冬天的漁汛,有些龜山人會去南方澳,從事季節性的鏢旗魚,或深海鯊魚延繩釣及延繩釣。農曆3月23日(媽祖生)到6月15日,這段期間季風風浪大,為免漁船受損,龜山人會把漁船『寄架』在南方澳,即漁船上岸停放,回來島上用舢舨捕飛魚。也因此,龜山島上的拱蘭宮雖主祀媽祖,但是廟會慶典卻以6月15日的恩主公誕辰最為熱鬧,因為此時為漁撈淡季,去外地捕魚的人才有空回來參加。

龜山島上的拱蘭宮
龜山島上的拱蘭宮

披捕捉誘光性魚類

農曆6月15日到9月9日,以披為主,屬於焚寄網的漁撈方式,夜間利用燈火來捕捉誘光性的魚類,以舢舨作業,有四艘載漁網,在海面上圍成方形,另一艘有燈火負責引誘魚群進入網中。蔣金明表示,捉披時,都在黃昏吃過晚餐後出門,天亮才回來,漁獲以『大巴啷』、『四破仔』、『丁娘仔』(丁香魚)、『苦蚵仔』為主,另外一種『目孔』比較聰明,最難捉;以丁娘仔賣的價錢最好。

 

牽罟需要潛水巡視

除了上述的作業方式,用人力在沿岸作業拉網的牽罟,則是有季節性及區域區別,因龜山島牽罟需要在北岸較沒有礁石,北岸農曆3月到9月沒東北風是牽罟最佳時節。龜山人牽罟跟台灣本島不同之處,在於拉網時要有人潛水巡視,29 年次的黃陳裕表示,因為龜山島北邊有大石頭,網放下去會卡住,所以在拉網上岸時,要有人在水底注意,把石頭卡住的網解開,不然網會拉破掉,不僅魚跑光光,還要損失漁網。

 

抽籤決定牽罟順序

島上有好幾組人在牽罟,為避免糾紛,以抽籤方式決定出海的順序,所以過年時有經營罟網者必需在拱蘭宮抽籤,並公佈在拱蘭宮,一天只能一組罟出去,若遇到魚很多,別組罟想要下去牽,必須徵得當天輪到的人同意才行。

 

婦女搭船要送金炮燭

住在龜山島上,有事要去台灣本島,除非剛好自家漁船有空,否則來回必須要搭別人的便船。蔣金明表示,龜山島上的婦女,跟別處相比有一項美德,因為往往有漁民收穫不好時去問神明,乩童『牽拖東、牽拖西』,怪罪說是因為有婦女月經來時坐過船,影響收穫,島上的婦女為不落人口實,在生理期間絕不搭船,而且衍生出一項習俗,婦女只要有搭船,回程時一定會準備『金炮燭』(刈金、鞭炮、蠟燭)送給船主,以示感謝並祝福他們豐收。

龜山島
龜山島
家/遮(tsia)是博物館》內這12個館舍,有些是用自己的家當作博物館,有些是家族參與經營,也有因為家人的關係而成立博物館
家/遮(tsia)是博物館》內這12個館舍,有些是用自己的家當作博物館,有些是家族參與經營,也有因為家人的關係而成立博物館

 

*《家,遮是博物館》

 

為了呈現「宜蘭是一座大博物館」的內涵,蘭陽博物館邀請黃淑瑩小姐撰寫《家,遮是博物館》,深度介紹12個與「家」有關的宜蘭地方文化館。

 

而書名取國語的「家」與台語的「遮」(tsia,這裡)同音的雙關語,是要凸顯地方小型博物館的角色,21世紀的博物館潮流,不再獨尊大英博物館、故宮這種傳統典型的大博物館,只要是能傳達主題特色的場域,不管是產業的、藝術的、社區的、生態的、教育的等等領域,都可能成為博物館;不用懷疑,這裡就是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