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05期-博物館視野「重新和自己的歷史連接起來」─記宜蘭縣歷史建築選拔活動

郭文豐  /  本活動評選委員

趕在二十一世紀之前,德國人決定把首都搬回柏林,重新和德意志的歷史連接起來。他們找來世界一流的建築師,告訴他:「請你把我們的舊王宮,修成新的國會議事廳,我們要在祖先建立的台基上展望未來。」皮亞諾建築師給德國人一個明亮通透的議事廳,上頭罩著玻璃大圓頂,任何人都可以走上這個圓頂,往下看國會議員們開會,或往四周遠眺柏林的風景。世界各地來到圓頂的遊客,在此看見勤樸務實德國人的胸襟氣度,德國人則看見自己的歷史負擔與責任。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人,我們體認到怎樣的過去?看見什麼樣的未來?

 

一八七五年張之洞先生在《書目問答》當中,為中國的「讀書人」開列了總共兩千兩百本的書單;一百年後,一九七九年錢穆先生為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出必讀的國學書單:論語、孟子、老莊子、六組壇經、近思錄、傳習錄,共計七本。龍應台女士感嘆:這一百年間中國人拋掉了多少自己的東西?(龍應台《百年思索》,時報,1999) 這是一個具有歷史使命感的人對自己母體文化失落的憂心和感慨。我們把鏡頭的焦距從抽象的文化、思想、抽象的「中國」,拉近到具體的空間環境、具體的「台灣」,同樣不免驚訝於歷史面貌的斷裂和生活記憶的模糊。

 

我來自阿里山腳下的一個小鄉鎮,鎮中心有座日本人設置的圓環,圓環中間有棵巨大的鳳凰木,鳳凰花下耍猴賣藝的小販曾是鎮裡許多人共同的記憶。後來,為了替偉大的領袖蓋銅像,鳳凰木被砍掉,圓環鋪上地磚,就這樣又經過好些年,大家以為領袖終究是要定居圓環了,又來了一批人說要破除權威,還民民主,硬是拆除銅像,種上一圈鎮民叫不出名字的樹。每年四月文藝季的竹造牌樓搭在樹叢中,無比的「魔幻寫實」,無比的陌生。我告訴幼稚園的兒子,爸爸在故鄉圓環的鳳凰樹下,第一次嚐到棉花糖甜甜的滋味,當我帶他走過圓環,他說:「臭蓋!哪有什麼鳳凰樹。」據說九二一地震後,鑑定人員判定鎮上那座日據時期建的鄉公所「受損極輕微」時,打從鄉長到鄉代表都深表惋惜,認為少了「重建的機會」。我每次回到小鎮都提心吊膽,近鄉情怯,害怕再也認不得童年生活的小鎮,相信這是台灣許多人共有的經驗與感覺。

 

關心文化、環境議題的人,對於台灣快速蔓延的都市發展腳步,無情的推倒剷平老房子,生活的記憶、歷史的見證就此消失,換上千篇一律麻木庸俗的表情,憂心忡忡,心急如焚;另一方面,大部份「古蹟級」房地產的所有權人,包括政府與私人,則視手上的建築物為燙手山芋,急欲除之而後快。在政府的經費有限,古蹟保存相關專業人才不足,以及觀念落差的狀況下,台灣的古蹟維護工作其實走得相當艱苦,舊國民黨中央黨部一夕之間拆除,最是血淋淋的例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文化資產保存法〉對「古蹟」的認定、保存維護,種種限制十分嚴格,一旦被指定為「古蹟」,猶如緊箍咒加身,孫悟空如何翻得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也難怪政府與民眾皆敬而遠之。

 

近十年來「古蹟」、「非古蹟」的二分法思考方式,在一些案例上開始有了突破,「歷史建築」再生利用的觀念被提出來解開「僵死古蹟」的桎梏,台鐵台中倉庫、新竹東城門浴火重生成功,「活用歷史建築」變成地方政府熱門的事業。老舊的建築,無論是不是「古蹟」,屬不屬於「歷史建築」,它都必須能貼近生活的呼吸、貼近地方的記憶,必須是民眾生活中可觸、可感、具有脈搏,跟著社會活動的節奏前進的,而非僵硬死板的老古董,才有繼續存在的意義。讓「歷史建築」從生活出發是一個好的開始,至少先擱置「古蹟」二字背後所含藏的沉重文化使命,以生活化、親切的面貌,先拉近專家與普通人觀念的落差,讓大家逐漸認同去一間百年的郵局寄信、去店名和店面一樣老的商店購物,是自然、正常,甚至是必要的一種生活方式,保存文化資產的工作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養分,文化的沉澱累積才真正成為可能。活用歷史建築,就如同漫畫家把錢穆先生開列的七本文化經典著作,改編成口語化的暢銷漫畫書《XX說》,雖然簡化、翻譯,有誤解原作的風險,卻比大家都不去看原作強得多;我們也期待小時候看《XX說》漫畫書的孩子,長大後有興趣去翻《論語》、《莊子》的原典,文化的傳承原本就是這麼回事。

 

「歷史建築」是保存賡續文化資產的一著活棋,文建會也將推廣「歷史建築」的觀念列為今年的施政重點,宣導民眾從生活週遭出發,尋覓、發掘能夠彰顯地方歷史記憶的建築,思考它的新出路。各縣市歷史建築選拔的活動,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仰山文教基金會承辦「宜蘭縣歷史建築選拔」活動,除了要選出代表宜蘭縣參加文建會「台灣歷史建築百景」評選的歷史建築之外,其實更希望透過民眾推薦、票選的活動,發掘宜蘭的歷史建築,增進地方的歷史記憶及情感,最終能落實歷史空間的保存維護與再生利用。

評選委員會議。仰山文教基金會提供
評選委員會議。仰山文教基金會提供

什麼是「歷史建築」?〈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定義是:「歷史建築指未被指定為古蹟,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蹟。」未被指定為古蹟的空間性歷史文化遺蹟,這是比較清楚的;但是如何認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則顯得十分模糊,也很難有一定的標準。什麼是宜蘭最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築」?則更難回答。對此,仰山文教基金會慎重地邀請邱水金、陳財發、陳進傳、周家安、林正芳老師等歷史學界的專家,以及建築領域的陳育貞、陳登欽、黃聲遠和我組成委員會,共同議訂「宜蘭縣歷史建築選拔」的候選名單。委員會援引研擬中的〈宜蘭縣歷史空間政策綱領〉,取與下列標準符合度高,且民眾不難接近,其保存再利用對於歷史教育、環境品質提昇功效大者,供民眾票選:

 

  • 為宜蘭歷史發展之見證與紀念,或能呈現時代之特色者。

 

  • 對人類生活、學術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或與重要族群、人物、事件有關者。

 

  • 為代表性、地標性之地方建築、空間型態,或係地方重要產業場所。

 

  • 係全縣第一,或位於原地而未曾遷移者。

 

  • 擁有縣民共同記憶,或為全縣性之活動、休閒功能者。

 

  • 具有景觀與觀光價值而保存現況尚佳者。

 

考慮到這麼多的項目攤開來一片花麻,民眾根本無從選起,即使選了,可能也只是憑既定的印象,挑好看的照片或知名度高的選項,減弱了票選活動的意義。委員會於是從三百多個建築空間點當中,按照歷史的架構分列「先住民族」、「歷代移民」、「歷代政權」、歷代成就之「水利交通」、「產業經濟」、「宗教信仰」、「常民生活」等七個不同類別,每個類別挑出六處,共記四十二處歷史建築候選名單。儘管這份名單不可能令所有的人滿意,卻表達較為完整地涵概歷史各個層次面貌的意圖,並希望選出的「歷史建築」能貼近宜蘭的生活、宜蘭的記憶。委員會請縣史館的廖英杰、陳金奇先生寫這四十二個點的扼要介紹,請攝影師重新拍照,並由周家安老師為文向民眾說明選拔活動的意義,如此慎重其事的目的,無非是期待民眾透過參與票選活動,建構宜蘭的歷史感、守護蘭陽的人文與自然環境。當民眾收到〈宜蘭生活月刊〉,瞧見滿滿兩大版圖文並茂的「宜蘭縣歷史建築選拔」活動版頁,坐下來看完它的內容,腦中對於宜蘭的歷史有些梗概,那麼,舉辦這項活動的目的可以說就達到七成了。

評選委員現場踏勘。仰山文教基金會提供
評選委員現場踏勘。仰山文教基金會提供

經過投票,民眾選出:礁溪鄉大竹圍遺址、冬山鄉丸山遺址、頭城鎮頭城舊街、員山鄉大三鬮林家古宅、蘇澳鎮砲台山遺跡、宜蘭市舊宜蘭監獄、頭城鎮舊草嶺隧道、蘇澳鎮蘇澳港燈塔、三星鄉天送埤及清水水力發電廠、宜蘭市宜蘭酒廠、頭城鎮慶元宮、員山鄉員山忠烈祠、礁溪鄉台銀招待所、羅東鎮五福眼科等十四處「歷史建築」,將送往文建會參加「台灣歷史建築百景」的評選。我們不知道文建會將怎麼決定最終的名單,也可以預期那份名單更不會讓每個人滿意──試想,你如何判定宜蘭的第一家醫院和台南的第一家郵局,哪個較具有「台灣代表性的歷史意義」?舊的宜蘭監獄和嘉南平原某個老鎮公所,誰比較具有「歷史價值」?不過沒關係,重要的是我們開始想這個問題,跨出我們重新連接自己歷史的第一步。

宜蘭縣歷史建築選拔活動專題成果展。仰山文教基金會提供
宜蘭縣歷史建築選拔活動專題成果展。仰山文教基金會提供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