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1期-宜蘭鐵道建設的肇始-路線選擇與先期測量

取自蘭陽博物館,2021年,《宜蘭線鐵道興建歷程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

宜蘭線鐵道的路線選擇與先期測量

鐵道者,文明之血管也。汽笛者,文明之合圖也。[1]

 

日人來台殖民統治之初,在交通政策上即有「圓周鐵道」(環島鐵路)的想法。1908(明治41)年基隆高雄間的縱貫線全通,其後再延伸至屏東;東部則先開闢花蓮港至玉里的臺東鐵道,在1917(大正6)年全線通車。臺東鐵道乃是利用臺東製糖株式會社的軌道,屬於窄軌之手押軌道,與其他鐵道軌距不同。為了更進一步實現圓周鐵道的理想,接續規劃了基隆蘇澳間的宜蘭線鐵道,以及屏東枋寮間的枋寮線鐵道。兩條新設鐵道的總預算達五年2千萬圓,在第三十八議會提出,但該議會解散,故遲至第三十九議會方通過。(森重秋陽,1943:98)

但宜蘭線鐵道的興闢路線,最初即擬採後來實際興築的路線,但因會遭遇高山而須開鑿隧道,即「草嶺隧道」,在日治初期的工程技術尚無法達成。因此,在1906(明治39)年左右,即計畫更改路線,改由臺北車站往南經新店、烏來進入山區後,再東折經福山下到員山後,抵達宜蘭。

宜蘭線鐵道的先期調查與路線測量,自1906年5月21日開始,至1907(明治40)年2月27日完成,歷283日。路線長度,台北宜蘭間52哩(83.686公里),宜蘭蘇澳間14哩(22.531公里),合計66哩(106.217公里)。[2]因頗困難,故投3萬圓經費為之。其調查時間約8個月,所需人力約30名。其最高之地約2千呎(609.6公尺),而在台北宜蘭間不過50哩(80.467公里)的距離,估計約需開鑿34或35處隧道,隧道總長約6.5哩(10.461公里)。開築完成將便利臺北宜蘭間之交通,對於宜蘭平原與開拓蕃地都將大有助益。[3]實際上的調查施行,則在5月中旬開始測量,鐵道部派遣了1名技師、5名技手、日本籍工夫12名,另依需要雇用臺灣籍工人。[4]宜蘭線鐵道之路線,乃採用宜蘭到屈尺龜山之橫斷隘線。因此段路線仍屬蕃地,理蕃又尚未完成,故除需大量人力外,亦須仰賴警察協助監督人夫、接濟糧食、警護要務等。[5]鐵道部最後選派1名技師[6]、4名技手與數名助手開始測量預定路線,在1906年5月20日開始測量工作。[7] 

《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宜蘭線鐵道路線測量,從新店、屈尺、龜山、烏來進入山區,東折宜蘭廳境內後,擬從員山大湖進入宜蘭街。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5月13日2版,〈測量宜蘭鐵道線〉。
《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宜蘭線鐵道路線測量,從新店、屈尺、龜山、烏來進入山區,東折宜蘭廳境內後,擬從員山大湖進入宜蘭街。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5月13日2版,〈測量宜蘭鐵道線〉。

時至1906年7月,縱貫鐵路工事已即將完成,僅伯公坑葫蘆墩間因有濁水大甲兩座大鐵橋未完成。部分完成鐵道已開始營運,營業成績日佳,除客運外,貨物運輸更是大量增加,使各地物產得藉鐵道之便供應遠近需要。此外,為了拓殖臺灣東部,增進公眾利益,也開始籌劃宜蘭鐵道。[8]

一般鐵道路線的測量有三個步驟。首先是概測,即踏查,選取線路通過之處;其次是豫(預)測,若有比較線之時,會測量二線或三線。最後則是實測,就數線的得失加以比較研究,選擇最優良的一條路線進行更為細緻的測量,並探查如何營建隧道橋樑等土木工事。此次宜蘭線鐵道路線之測量,雖屬第二階段之豫測,但實際上兼有實測的精密程度。至於測量隊的組成分成四組。第一組為中心線測量組,也負責線路的踏查與選定;第二組為中心高低測量組,負責既定線路縱斷面的測量;第三組為橫斷面測量組,與第二組合作,測量橫斷面;第四組為地形測量組,測量基線之田圃、河流、山斜、溪谷等之地形。各組各設一位主任。所有人員,日本工夫及人夫17、8名,本島人約35-40名。[9]

宜蘭線鐵道測量原欲利用不久前完成在新店南方之隘勇線,亦即自屈尺龜山右側進入,將宇萊〔ウライ,烏來〕社納入線內,桶後溪之蚋芽社〔ラハウ,蚋夏、吶哮、信賢〕在隘勇線左側遠處,再橫渡新店溪之上游樟樹溪〔烏來信賢部落附近〕,沿溪而上,再到紅柴山山脈〔宜蘭員山與新北新店交界,南勢溪與蘭陽溪之分水嶺,高1139公尺〕之十文字,到達宜蘭天送埤。但後來略為調整路線,擬從景尾〔景美〕至樟樹溪間或在線內或在線外,同樣至紅柴山山脈,最後擬從大湖出,以抵平原。這樣的路線,除欲開拓蕃地,也藉以聯絡宜蘭與臺北兩地之平原。[10]測量前一個多月,自臺北起,經景尾、新店、屈尺、〔新店〕龜山,利用土倉氏出張所的一部分作為駐屯所,測量隊員日間測量,夜間製圖,約在7月上旬進入蕃地宇萊社。[11]8月5日,測量隊已將本部移轉至樟樹溪。但因測量路線部分在隘勇線外,已有隨隊苦力恐遭蕃害而企圖逃走。如原有來自三角湧的苦力12名,僅二三日便離開;自桃園街募集25名,不到兩日全部逃走。因此在測量時,尤須當地警察之保護與警戒。[12]8月下旬,樟樹溪前後之測量已畢,開始踏查樟樹溪、卓倫〔トロソク,?〕區間。[13]9月4日,將測量本部自樟樹溪移轉到第四分遣所,以測量拖泥祿〔トレロク,屯鹿〕至樟樹溪,並向黎毛眼〔リモガン,福山〕逐漸趨近。此地臨南勢溪,斷崖絕壁處甚多,但蕃情靜穩。[14]10月3日已將本部移轉至加蚋毛芝〔カラモチ,卡拉模基,福山附近〕,逐漸到達宜蘭廳與深坑廳之交界處,已逾全線之半。[15]十月底時,本部設於詩叻區〔シラック,時蚋、下盆〕。此時測量隊員與警察隊員各約50名,蓋有小屋6間。[16]根據當時的報導,詩叻,原住民語為「平地」之意。此地為四面環山之一盆地,土地肥沃,尚未有人耕作,未來可能在此地設火車站;[17]此時已有日人稻田綱吉與川瀨辯護士獲官方許可入山開墾。[18]此外,在樟樹溪與桶後溪之交會處有一溫泉,未來可開發為浴場。[19]但台北至烏來間13.5哩(21.726公里)的長度,其坡度達1/50。[20]至1906年11月下旬,深坑廳管內線路已調查完畢,準備轉進宜蘭廳地域。

1906年10月28日至11月6日,鐵道部工務課長新元鹿之助視察鐵道測量線,其自臺北啟程,經屈尺溯南勢溪,過宇萊社、樟樹溪、黎毛眼社與當時測量本部詩蚋;再溯時蚋區溪、經雙連坡(埤)、大湖庄至宜蘭廳所在地,再到宜蘭線預定終點地蘇澳港。歸回臺北過程則經頭圍、大里與基隆,前後約10日。[21] 

《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11日3版,〈宜蘭鐵道所關(上)〉。
《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11日3版,〈宜蘭鐵道所關(上)〉。

1906年調查宜蘭線之路線,是以橫斷中央山脈進入東海岸布設鐵道以開發東部為目的。所謂橫斷鐵道有三。在中部,是由林圮埔上溯濁水溪,經蚊蚊社與丹大社,橫斷中央山脈後,從台東廳的拔仔庄出來,終點為卑南。在北部路線,則是由基隆下暖暖,經瑞芳、牡丹坑後,貫穿蔥嶺,從大里簡出,經頭圍到宜蘭。在南部橫斷線,則是由鳳山開始,過下淡水溪,經阿緱橫斷中央山脈到卑南但中部與南部的路線都需跨越高達5-6千呎(1524-1828.8公尺)的高山而從北部經基隆到蘇澳工事較易但此路線與海運並行且沿線地方均已開發故不採納1906年前後剛好在深坑廳與宜蘭廳有隘勇線推進以此為基礎踏查上溯南勢溪到宜蘭的路線此條路線最高點亦不過2千呎(609.6公尺)被視為是台灣橫斷鐵道最為適當者[22]

因此,1906年的路線調查後,路線即是台北蘇澳港為兩端點,長度約50哩(80.467公里)。由台北停車場為起點,在其東邊原練兵場附近分道向南,經頂內埔庄,出深坑廳管內的景尾,在景尾渡船場下方約230間(36.36-54.54公尺)之處渡過景尾溪,通過新店街的後面,過新店溪到屈尺。在南北勢溪合流點的下方涉過抵達龜山,經過龜山發電所的近旁,到南勢溪的溪岸。從龜山沿南勢溪約15.5哩(24.945公里),可達深坑宜蘭廳界,分水嶺的高點。這區間本流迂迴曲折,在深山幽谷間流動。本流水面的斜度約55分之1左右。龜山分水嶺間需貫鑿十餘處隧道,在橫越溪流之處約需架設56座鐵橋,施工上的困難可想而知。依調查結果,到宜蘭廳管內有兩種路線可以選擇。其一是沿南勢溪通過分水嶺,自破鐺溪出,貫通隘勇線的鞍部松明分遣所附近,到冷水溪,然後逐漸下到宜蘭的平野。其二則是從南勢溪的支流時蚋シラツ溪的溪間,貫通分水嶺,從大祖(粗)溝的上游出,再從三針後山的山麓,沿雙連埤的池邊在山腹迂迴,下至蘭陽平原。在新元技師發表此則新聞時,路線尚未定案。到了宜蘭平野就沒那麼困難,經宜蘭、羅東、冬瓜山到蘇澳港。[23]

此條路線在深坑廳管內幾乎都是黏板岩,開鑿路線與築造隧道會稍有困難;為防止土砂的崩落,也需多處築石垣。但沿線道路土地適合雜木生長,因此臨時橋樑或隧道的支撐材料並不缺乏。在分水嶺以東的宜蘭廳,地質雖雷同,但較易取得黏土製磚。從殖產興業角度來看,在測量時蒐集沿線礦石,大多為硫化鐵;溪間則有些許金礦。由於沿線多為黏板岩與土砂混合而成,或許適合栽植葡萄亦未可知。南勢溪則適合用於水車,土質適合培養桑樹,或許可以進行養蠶試驗,更可用該水力裝設紡絲器械。此外,開墾稻田、植樹製腦均為有利可圖的事業。拳頭母山一帶則可發展森林採伐事業。再者,此路線若能完成,則貨物運搬將大為便利,沿線地方必然吸引經營事業者蜂擁而至。[24]

宜蘭線路線測量能夠順利執行,是因屈尺叭哩沙間橫斷線完成,使得蕃害不再,沿線未來將有富源可以開發[25]

至1906(明治39)年11月底,宜蘭線鐵道測量隊撤去時蚋區駐屯所,將本部移至宜蘭廳管內大粗坑溪上流溪間,開始測量宜蘭廳方面路線。此段路線是全線中最難測量之所,但測量隊員排除萬難,在12月2日已將本部移設至雙連埤。由雙連埤到蘇澳,地勢平坦,作業較易。[26]1907(明治40)年2月10日至宜蘭,2月18日至羅東,[27]2月27日到終點蘇澳港。[28]

臺灣鐵道線路圖(局部)。根據此圖圖示,由臺北經新店、屈尺、宜蘭至蘇澳間標示為「測量濟線」,即宜蘭線鐵道在1906-1907年所測量之路線。
臺灣鐵道線路圖(局部)。根據此圖圖示,由臺北經新店、屈尺、宜蘭至蘇澳間標示為「測量濟線」,即宜蘭線鐵道在1906-1907年所測量之路線。

試整理宜蘭線此測量路線之通過地點。自台北停車場分歧,過圓山街道,右轉經陸軍省御用地,過監獄敷地東方,出公館街與公路略並行,至景尾街西方。從渡船場稍下游處,渡景尾溪,往新店街。但因新店市街一面臨新店溪、一面臨山腳,無可設置路線之餘地。因此線路選擇通過新店市街東方的山地,穿一小隧道,出隧道後就立刻渡過新店溪,左轉再過新店溪,沿新店溪支流往伸丈阪。伸丈阪有一長約440間(799.92公尺)、坡度1/50的隧道,出隧道後通過屈尺市街背面的原野,繞過山腳,在發電所前面渡新店溪,穿過發電所背面的山嘴(山腳突出合流的部分),到達龜山。龜山距離台北約9.5哩(15.289公里),海拔230呎餘(70.104公尺)。新店溪有兩條主要支流:北勢溪與南勢溪。北勢溪源自坪林尾,南勢溪則發源於時蚋區的分水嶺,經加蚋毛芝至黎毛眼,與北勢溪合流後再留到冬落、蚋夏、宇萊到龜山。宜蘭線測量路線即沿南勢溪而上。從龜山三次渡過新店溪後,馬上穿過一條長約660間(1199.88公尺)的長隧道,左轉後抵達宇萊社之緩斜地,距台北約13.5哩(21.726公里),最陡坡度約1/50,曲線半徑約15鎖(301.75公尺)。從宇萊社渡支流東勢溪,再過南勢溪,在溪岸山腳右折左轉而進。該處地勢斷崖居多,頗為險惡。宇萊社為橫斷隘勇線及獅仔頭隘勇線之分歧點,其對面有一支流與地名均稱為樟樹溪。此地未來可做為薪炭材、製腦、香菌的產地。[29]

本線到達蚋夏社後,進而過蚋夏監督所的所在地,穿過兩座小隧道後,渡牙冬(ガフトソ,內洞溪)溪與南勢溪本流,貫蚋夏社之山嘴,沿溪流的左岸,右折左曲,迂迴冬落社之山腳,到冬落隘勇監督所的下方,約7百呎(213.36公尺)的溪畔。雖需兩三處小隧道,但地勢較為良好,坡度較緩。在冬落社附近渡南勢溪,沿南勢溪右岸前進約1哩(1.61公里),再渡南勢溪回左岸之山腹,到達舊黎毛眼社之緩斜地。此處需要多座隧道與橋梁,最陡坡度1/40,曲線最小半徑15鎖(301.75公尺)。黎毛眼距台北約22哩(35.41公里),海拔1200呎(365.76公尺),設有橫斷隘勇線總監督所與物品交換所。南勢溪在黎毛眼有三條等大的支流:黎毛眼溪與藉光溪均源自大嵙崁溪分水嶺,另一支流即南勢溪本流,發源於時蚋區之分水嶺,與司馬顏溪合流,經加蚋毛芝社至黎毛眼社,並與前述二支流匯流。本線即沿南勢溪本流往上,過黎毛眼社緩斜地,三支流合流點下渡過本流到右岸,穿過隧道後再渡本流,二次通過右岸山腹,穿二三小隧道,在加蚋毛芝社略下方渡過本流,到達加蚋毛芝監督所前之平地。加蚋毛芝距台北約24哩(38.62公里),海拔1400呎(426.72公尺),坡度1/40,曲線半徑15鎖(301.75公尺)。至此因溪流屈曲無法再沿溪流前進,故貫溪流穿山嘴而進,需築不少橋樑與隧道,以抵達時蚋區。時蚋區距台北27哩(43.452公里),海拔1700呎(518.16公尺)的山間平地,溪流地勢亦較為平緩,土地肥沃,適合耕種。此時已有稻田岡吉在此地經營耕種。時蚋區山頂也有許多檜林。

從時蚋區起需越過陡急的山嘴,到南勢溪源頭,為宜蘭深坑隘勇線界。由此處登山頂,越過中嶺,下到破鐺溪畔,更出濁水溪方面,以與烏帽山線聯絡。自此越過分水嶺,到叭哩沙的平原,路線地勢急峻,經踏查數處選擇較易者,即沿時蚋區溪的支流,越過阿玉山與中嶺山系之相連鞍部以出大粗坑溪之上游,進入宜蘭廳管內。自大粗坑左折,需設多處隧道與橋樑,再右折穿一長大隧道後,即下到雙連坡(雙連埤)之低地。此段地勢險惡,為古來斧斤不到之密林,測量困難。分水嶺距台北29.5哩(47.476公里),海拔2100呎(640.08公尺)。雙連埤與台北相聚33.5哩(53.913公里),海拔1600呎(487.68公尺),地形如膿盆之狀(腎臟形狀),有三個連續之池塘,周圍皆為緩斜之雜林。當時建議利用此池塘,一方得薪炭及多少之建築材料,一方得多開水田,實為開拓最有望之處。[30]

再從雙連埤開始,立左折而出五疊溪(五十溪)之水源,沿該溪流而下,約1.5哩(2.414公里),右折貫一小山嶺,至內城溪之水源,再右折沿一小溪流之右岸,再右折以出大粗坑溪左岸之山腹。向其上流而下,約有2哩(3.219公里),做馬蹄形曲線,以渡本流而移於右岸,右下至2哩(3.219公里)始得抵較為平緩之平地,距離台北約42哩(67.592公里)。接著在大粗坑溪口,立渡濁水溪(應指宜蘭河,當時還是蘭陽溪的支流),左折而經芭荖鬱庄及珍仔滿力庄,到宜蘭街南方約0.5哩(0.805公里)處,略繞回南門外街與東門外街,設宜蘭停車場。其後再自宜蘭停車場向正南續行,約2哩(3.219公里)後渡過濁水溪,通過四結庄的中央,到達羅東之西方。羅東街距離宜蘭約5哩(8.047公里),當時仍只是一小市街,且剛發生數次火災,益陷衰微之境。然該地控叭哩沙平原,為製腦之好地,也是附近物產之集散處,將來大有繁榮之望。出羅東後,迂迴左側渡一小源(溪)(南門川?),通過平坦田圃,到達冬瓜山。冬瓜山距離宜蘭街約8.5哩(13.679公里),再迂迴於左,經田圃與原野,約10哩(16.09公里)處渡過武荖坑,循公路而行,右折左曲,大迂迴於左側,以達蘇澳街。武荖坑雖僅寬約17、18間(30.91-32.72公尺),但水量豐沛,既可提供動力,下游又可通舟楫。蘇澳街東接於海,南控百米坑(白米坑)之野,北有北方澳之山岳突出,地勢甚佳,可避風波,實為東海岸之一良港。即以此為宜蘭線之終點。[31]

1911(明治44)年時,宜蘭線鐵道工事仍未開啟,引起商工界人士的關切。2月7日台北商工會開協議會時,對於基隆宜蘭間開築鐵道本線等事提議應進行調查。[32]《台灣日日新報》在該年10月27日的報導也指出,宜蘭山岳環繞,雖有蘇澳頭圍二港,但依靠海運仍頗困難;若欲開拓台灣東部地方的豐富資源,與其築造蘇澳港,不如先敷設宜蘭至基隆間的鐵道。[33]此外,鐵道部針對原來台北宜蘭間的橫斷鐵道,因布設線路所費不貲,故而中止。但因理蕃事業漸次發展,故橫斷線之路線有新的想法,從屈尺為起點,擬改從角板山為起點,因此派張技師踏勘豫定路線。[34]

1911年時,因1906-1907年宜蘭線原預定路線之興闢費用所費甚高,因此有從桃園橫斷到宜蘭的鐵道路線的想法。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6月10日2版,〈將設橫斷鐵道〉。
1911年時,因1906-1907年宜蘭線原預定路線之興闢費用所費甚高,因此有從桃園橫斷到宜蘭的鐵道路線的想法。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6月10日2版,〈將設橫斷鐵道〉。

時至1912(明治45)年初,鐵道部技師照屋宏說明當時宜蘭的交通狀況為:蘭陽平原較台北平原廣大,也不像台東花蓮港兩地河川亂流,如同「台灣的加賀樣」,物產相當豐富。當時宜蘭廳下唯一交通機關為宜蘭輕鐵,南北連結蘇澳與頭圍,並建立羅東叭哩沙間之支線,是全島輕鐵經營中最為出色者。此外,也已進行建立頭圍至大里簡之間的線路延長計畫,並計畫鋪設羅東至利澤簡間的新路線。海運部分,是由東港到宜蘭羅東,再到冬瓜山附近的貨物,可以戎克船輸送。宜蘭羅東間貨物運輸激增,故也有鋪設複線的計畫。照屋宏也提到,原來計畫的從台北經深坑坪林尾到宜蘭廳的鐵道路線調查,因經費甚高而作罷;近期通過的路線,則是選擇沿基隆川(基隆河)到魚寮仔、過三貂嶺、經頂雙溪溪口附近,越過草嶺到大里簡附近。此時土木局正在沿上述路線在頂雙溪溪口至草嶺、三貂嶺迂迴道路的調查。[35]

1912年2月,木村久太郎(基隆木村鐵工所創辦人,礦業組合木村組經營人,與顏雲年合營久年炭礦,即瑞三礦業)在台灣日日新報上提出了以他一個基隆住民對宜蘭鐵道速成的意見。他提到,宜蘭當時有人口13萬5千人,米產額75萬石,有豐富林產,沿海20哩(32.187公里)有海產物,蘇澳港每年有231萬餘圓的輸出入貨物。而蘇澳大里簡間23哩(37.015公里)的輕鐵,一年乘客有27萬7千餘人,貨物1萬6千4百噸以上,單位哩數乘客僅後於台北廳,但貨物運輸卻敬陪末座,主要即是因為缺少陸上連絡交通機關。相較於蘇澳築港,他也認為應先鋪設基隆宜蘭間之鐵道。[36]

1912年4月時,也有以景尾(景美)為起點,經深坑到宜蘭長約40餘里的輕鐵,以載運台北宜蘭間旅客貨物,以及深坑煤礦。[37]

參考資料

[1]《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7月7日2版,〈本島鐵道之發展〉。

[2]《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3月13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一)當局者談〉;1907年3月14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一)當局者談〉。

[3]《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4月18日2版,〈宜蘭鐵道の調查開始〉;1906年4月19日2版,〈調查宜蘭鐵道線路〉。另該報導亦指出,在此之前亦曾從基隆暖暖踏查至宜蘭,該路線雖易施工,但無益於鐵道之發展,故廢而不用。

[4]《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5月6日2版,〈宜蘭鐵道線調查〉;1906年5月8日2版,〈調查宜蘭鐵道線〉。

[5]《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5月9日2版,〈宜蘭鐵道の測量〉;1906年5月10日2版,〈測量宜蘭鐵道〉。

[6]即笠野英三,1906-07年間任鐵道部工務課技師,此期間任宜蘭線鐵道測量主任。技手有岩田五郎與坂口亮。

[7]《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5月12日2版,〈宜蘭鐵道の測量線〉;1906年5月13日2版,〈測量宜蘭鐵道線〉。

[8]《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7月7日2版,〈本島鐵道之發展〉;1906年10月17日2版,〈中南部の鐵道乘客〉。

[9]《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3月13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一)當局者談〉;1907年3月14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一)當局者談〉。

[10]《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5月12日2版,〈宜蘭鐵道の測量線〉;1906年5月13日2版,〈測量宜蘭鐵道線〉。

[11]《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7月3日2版,〈宜蘭鐵道工事〉;1906年7月5日2版,〈宜蘭鐵道工程〉;《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7月12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進程〉;《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7月13日2版,〈測量宜蘭鐵道之進程〉。

[12]《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8月10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進程〉;1906年8月11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進程〉。

[13]《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8月24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狀況〉;1906年8月25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狀況〉。

[14]《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9月22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狀況〉;1906年9月23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狀況〉;1906年10月17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部隊の經過〉;1906年10月19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部隊〉。

[15]《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0月7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進程〉;1906年10月9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進程〉。

[16]《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0月30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1906年10月31日2版,〈測量宜蘭鐵道〉。

[17]《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8日?版,〈詩叻區消息〉。

[18]《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0月13日?版,〈開拓深坑蕃地〉。

[19]《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5月12日2版,〈宜蘭鐵道の測量線〉;1906年5月13日2版,〈測量宜蘭鐵道線〉。

[20]《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7月3日2版,〈宜蘭鐵道工事〉;1906年7月5日2版,〈宜蘭鐵道工程〉。

[21]《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9日3版,〈視察宜蘭線〉。

[22]《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10日2版,〈宜蘭鐵道に就て(上)(新元技師談片)〉;1906年11月11日3版,〈宜蘭鐵道所關(上)〉。

[23]《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11日2版,〈宜蘭鐵道に就て(中)(新元技師談片)〉。

[24]《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14日2版,〈宜蘭鐵道に就て(下)(新元技師談片)〉;1906年11月15日3版,〈宜蘭鐵道踏查(新元技師塵談)〉。

[25]《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2月4日2版,〈橫斷線效果及鐵道〉。

[26]《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2月5日3版,〈宜蘭鐵道測量隊近況〉;1906年12月11日2版,〈測量隊本部進轉〉。

[27]《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2月22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隊進轉〉;1907年2月24日3版,〈宜蘭鐵道測量隊進轉〉。

[28]《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3月13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一)(當局者談)〉;1907年3月14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一)當局者談〉。

[29]《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3月15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二)(當局者談)〉;1907年3月16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二)當局者談〉。

[30]《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3月16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三)(當局者談)〉;1907年3月17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三)當局者談〉。

[31]《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3月19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四)(當局者談)〉;1907年3月20日2版,〈宜蘭鐵道測量(四)當局者談〉。

[32]《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2月7日5版,〈臺北商工會の調查〉;1911年2月8日2版,〈商工會之調查〉。

[33]《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10月24日5版,〈宜蘭物資と交通〉;1911年10月27日2版,〈宜蘭物資及交通〉。

[34]《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6月10日2版,〈將設橫斷鐵道〉;1911年8月28日2版,〈調查宜蘭橫斷線〉。

[35]《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1月1日2版,〈宜蘭廳下の交通〉。

[36]《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2月6日2版,〈宜蘭鐵道速成私見(木村久太郎氏談)〉;1912年2月7日2版,〈宜蘭鐵道速成私見(續)(木村久太郎氏談)〉。

[37]《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4月17日4版,〈景宜籌布輕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