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9期-與「海湧」決鬥的討海人-張德川

陳財發/李阿梅/黃麗惠

張德川
張德川

編按

南方澳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還具有相當多樣性的社群及人文特質,為了紀錄「討海文化」,蘭陽博物館從2016年起,進行「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每年邀請約20位退休老船長擔任報導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同時由專人當場進行錄音、錄影及照相工作,事後整理成詳實之文字紀錄。

 

《蘭博電子報》會逐期刊登,分享這些討海人的生命史。

認命的童年生活

張德川,一九四三年出生於五結鄉下福村。

 

父親張阿來,母親張陳美玉,德川上有一位長他兩歲的同父異母哥哥,時值日治時期,德川出生後三個月,父親被日軍徵召至海外,從此音訊全無。家中還有一位叔叔十五歲,但由於大環境及家庭經濟都艱困,因此母親只好再改嫁。

 

繼父是下福村人,姓賴,在宜蘭營生不易,有一位親戚建議搬到臺北,或許有較多的機會,於是德川舉家遷往臺北的內湖,初到他鄉,人生地不熟,繼父打零工維生,日子過得很是艱辛。這年德川六歲。

 

德川十五歲時,宜蘭的叔叔及哥哥到臺北找德川,並和繼父說:原本德川母親要改嫁時就有明訂,等到德川十五歲時,就要回到宜蘭張家,所以此番北上就是要來帶他回去。當時他心想留在臺北也沒有什麼計畫,不如就換個環境,回到宜蘭。

 

德川的叔叔已結婚,討海維生,住家是在「奇力簡」(利澤簡),因為討海的關係,所以在南方澳有租房子。哥哥還未婚,在一家三輪車貨運行任夥計。德川跟著叔叔回到宜蘭的利澤簡家裡住,大約有一年的時間都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後來叔叔買了漁船,於是就和叔叔一起討海。

討海歷程

十八歲的德川,跟隨叔叔(阿財仔)到南方澳討海,漁船名「長福」,三十多噸,叔叔任船長,若是近冬天的九月就是鏢魚時期,共有五、六位一起作業。若是農曆年後的正月則是釣「青飛」(鯖魚)時期,有十多艘的「棑仔」(竹筏),就要十七、八位一起作業。夏天時期就是拼「無人島」(釣魚臺)。

 

剛開始下船的德川會暈船,大約有二、三個月的時間,這時期剛好是鏢魚的季節,德川有時會幫忙看「丁鮸」(旗魚),可以分到「3給」(零點三份)、「4給」。但是「落棑仔」(下到竹筏作業)就不一樣了,此時期是「釣分的」(釣到的漁獲,扣除應付的成本外,餘均歸釣到的人,各自憑本事決定自己收入的多寡)。德川較不會暈船後,原本在「長福」煮飯的那位人員辭職,於是就換德川擔任煮飯的角色,此時大約已經討海五、六個月了。

 

【釣艚仔】

在「長福」工作一年後,德川換到「金同隆21號」,這年是1962年。德川自認為釣魚的技術不錯,在「金同隆21號」的「釣艚仔」(一支釣)作業時,他都是所有人當中釣到最多的,這可是有訣竅的,他覺得若是魚餌常有釣動,則魚兒較容易上鈎。長男出生後,德川買了一艘小漁船,是為「釣艚仔」作業。漁船上設有鏢架,不過德川未曾正式的鏢魚,但有時看到魚蹤,他會到架上鏢魚,也讓他鏢到好些漁獲,後來曾經有一次在摃珊瑚時期,意外鏢到一尾近百斤的旗魚。

 

【大俥】

德川後來在「金福漁」做「大俥」,最初是釣「貼底仔」(底棲),後來摃珊瑚開始興盛,很多臺北的販子都來到南方澳買珊瑚,船長的哥哥見澎湖人夏天來南方澳摃珊瑚成績不錯,漁場在「大嶼」(彭佳嶼)東,第二年就決定要去摃珊瑚,後來船長請他哥哥帶路,跟著去摃珊瑚,大約是在年底尾牙前後的時間,到「鵝鸞尾」(巴士海峽)作業,當時還有一艘日本的漁船也在摃珊瑚,這趟的成績,「金福漁」比船長哥哥的那艘船收穫還要來得多,大約賣了廿幾萬元,那時候有在摃珊瑚的漁船,最好的一趟大約近十萬元,大家就認為是很好的成績了,而「金福漁」第一趟的成績遠遠超過,全船的人員都非常的高興,於是就此改為摃珊瑚作業了。

摃珊瑚時的船板上作業
摃珊瑚時的船板上作業

【買船】

德川在「金福漁」擔任「大俥」約二年多的時間後,到高雄旗津買了一艘南部型的中古漁船,但因為摃珊瑚的漁場要到遠一點的海域,再則摃珊瑚的繩子垂繫下海後,漁船會傾斜,而這艘中古漁船就會比較吃力,因而成績不盡理想。賣掉南部型漁船後,德川在內埤再買一艘漁船「德成2號」。漁場的範圍相當廣,因為當時的琉球群島是聯合國託管(太平洋戰爭戰後被美國接管),所屬海域是臺灣漁船的天下,不管哪座島的海域都可以進行作業。

 

之後「塑膠船」(玻璃纖維船體的漁船)開始流行,有漁友到屏東的東港買了一艘「塑膠船」回來,德川去看了後覺得很不錯,於是將「德成2號」換掉,買了一艘一百匹馬力的中古「塑膠船」,船名改為「德成26號」,最初是摃珊瑚,但後來珊瑚的價格開始不好,於是德川就改為「卡越仔」(拖網)作業。

「德成26號」的「卡越仔」作業大約七、八年後,「卡越仔」開始流行訂製新漁船,於是德川訂製一艘新的漁船,命名為「德成136號」,是在聯隆造船廠(聯隆玻璃纖維工業造船,龍德工業區內)訂製的,造價全部合起來將近仟萬元。「德成136號」大約「卡越仔」作業八個月後,珊瑚的價格再度揚升,於是德川決定將作業漁法再改回摃珊瑚,頭一趟出海作業為期半個月的時間,捕撈到的珊瑚賣了將近三佰萬元,當時市價一斤大約三十萬,這可是相當亮眼的成績啊!

 

此時的摃珊瑚漁場大約在蘭嶼南海域,日本已經有十二海浬的限制了,若侵入十二海浬內,就會被抓,若是還在十二海浬的邊緣,大多是採用勸退的方式,在臺灣的部分則較沒有政策限制。

40台斤紅珊瑚-百萬價值
40台斤紅珊瑚-百萬價值

【兒子傳承】

小兒子大學電機相關科系畢業後,在陸地上找不到較適宜的工作,有一回跟著德川出海作業,回來後的漁獲分紅就分到十萬元,小兒子覺得這樣的收入還蠻不錯的,再加上不太會暈船,因此就決定跟隨父親學習討海技術,此時小兒子還沒結婚,不過已經退伍了。

 

2012年,在大家推舉下,德川當選宜蘭縣寶石珊瑚促進會第三屆理事長,並且連任到第四屆,在擔任理事長的第二年時,將「德成136號」交棒給小兒子,這時小兒子也已經討海有將近十年的時間了,德川就算是半退休狀態了。

 

「德成136號」作業至今約廿七、廿八年的時間,因為漁船保養得宜,所以還是不錯的作業夥伴。

海上印記

【熱帶性】

跟叔叔討海的時期,有一回拼無人島時,遇到了大南風,風浪一直往漁船打過來,「舵仔」都要兩個人來操作才能掌握,此回的大南風,應該是「熱帶性」(熱帶性低氣壓),只是當時的氣象預報沒有現在這般精密。漁船面對這種情形可是非常的危險,感覺相當的恐怖,對船員來說是最艱苦的,德川遭遇過一次,到現在都還印象鮮明。

休閒活動-釣魚
休閒活動-釣魚

【翻棑仔】

在「釣艚仔」時期,德川曾經有遭遇到大北風,造成「反棑仔」事件,整艘「棑仔」在海面連翻了二翻。當時的作業都是天將亮就「落棑」,「駁頭」在此時也最容易發生,漁船要將竹筏全部收回來根本來不及,輪到較後面收的竹筏就有可能發生翻覆危機。德川不會游泳,每次下到竹筏時,他會趕緊先將「棑仔索」繫好在身上,發生「反棑仔」時,就趕緊拉住「棑仔索」,再爬到上面。遇到一次「反棑仔」的德川,所幸身體沒有受到傷害,只是漁獲全數歸還給大海,雖然驚險萬分,也心裡會覺得害怕,但是他覺得都已經討海有段時間了,若要到陸地上找工作也不見得容易,也就繼續再討海。

 

【大陸船搶劫/海上貿易】

「卡越仔」時期大都平平順順,只是有一陣子大陸船都會來搶劫臺灣漁船,他們會上到漁船押著人,把引擎零件拆到旁邊,讓漁船失去動力,而後再強迫拿出東西、錢,待得手後,他們就逃逸,被搶劫的漁船人員趕緊將零件找回組合,等到漁船可以行駛了,搶劫的大陸船早就沒了蹤影。德川雖然沒有遇到過此種情形,但是拖網的同業們就曾遭過搶劫,那時作業的漁場已近「大陸跤」,所以鄰近大陸漁區就容易有此種現象。

 

與此同時海上貿易的情形也時有所聞,大陸船會靠近臺灣漁船推銷東西,德川曾經買過幾次,放在漁船的暗艙,倒也沒有被查緝過,那時大陸酒在臺灣非常搶手,但是他覺得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也不愛賺這樣的錢,總是認份的做自己的漁業本業,賺流汗錢心裡比較踏實。

 

【颱風】

摃珊瑚時,有時候會遇到颱風,就要泊靠在日本的港口,曾經泊靠的有那霸、西表、庵美大島,這樣的情形也都是相當的具有風險的。最遠的一次是到日本八丈島-在「東京跤」附近(伊豆群島中的一個島嶼,行政區域上屬於東京都八丈町),作業的漁船是「德成26號」,當時因為是新船,而且也算大艘一點,所以有朋友相邀去作業,德川也就放膽的答應,出港的那段時間是近農曆年前,在漁場時碰到過年的那一天,大家想說就休息,當晚的半夜時分,低氣壓的風下來,非常大的風浪,就像將整艘漁船抓起來搖動一般,要下錨也沒辦法,大家整夜無法入睡。

 

此次到八丈島作業,期間大約半個月左右,就遇上了三粒的低氣壓通過,每回都要一整天的時間,德川覺得這樣的作業漁場環境太過惡劣,風險也太大,並不是他能夠勝任的,於是跟友船夥伴分開,獨自一艘漁船先行回臺。雖然這次的漁獲收入,其他友船都還不錯,但是若以年平均來算,德川的作業成績並不輸給他們,因此他決定用自己的方式考量,選擇適合自己的近海作業。

感觸寄語

和樂融融的全家福
和樂融融的全家福

德川認為討海是自由行業,只要勤奮就有飯吃,他自謙沒有好的學問、技術,只能向海發展,而且相對單純,是適合自己的發展,討海到現在,至少可以養家。只是討海出門在外,家庭比較照顧不到,而且踏著浪尖的生活,總是與「海湧」決鬥,無法像陸地上的人們般,有多種活動的參與,生活得那樣多采多姿。

 

德川覺得人要認一份真,小時沒有好環境培養,但認真的生活,不做違法的事情,安份守己的工作,雖然較辛苦,總是走在一條寬廣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