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6期-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南澳糖廠

作者 /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提供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南澳糖廠。
南澳糖廠。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人文概述

1860年代以後,號稱台灣三寶的「茶、糖、樟腦」,在外商推波助瀾下蓬勃發展,儼然成為台灣農產品輸出國外最大主力。直到日本時代,兒玉源太郎總督採信農業博士新渡戶稻造的建議,於1902(日明治35)年制訂「臺灣糖業獎勵規則」,補助蔗糖生產,並成立官方機構就育種、植栽等甘蔗培育進行實驗;1905(日明治38)年又頒佈「製糖場取締規則」,劃定各新式糖廠原料採取區域,保障甘蔗來源的穩定性。官方如此獨鍾糖業產銷的獎勵政策,很自然地鼓動日方大企業家紛紛蒞台投資新式機械製糖工場,逐漸取代了舊式糖廍,到二次大戰結束前,蔗田及大小製糖廠遍布全台。


此際,日籍實業家波江野吉太郎等人也順勢於1916(大正5) 年在宜蘭河畔的七張仔設置以蒸汽為動力的改良蔗廍,頃接開啟了宜蘭地區仕紳紛紛集資投入製糖生產行業。1930(日昭和5)年,利澤簡庄頭人林木溪、林木火兄弟看中大南澳區達150公頃的沖積田地可以栽種甘蔗,於是在排除交通運輸不便捷等困難機能的酌情下,創辦「大南澳興業製糖株式會社」,興建「南澳拓殖製糖工廠」。


自西元1934(日昭和9)年起,因政局囿於打造「大東亞共榮圈」的迷漫氛圍,所有產業都得轉向軍需工業化的經濟體制內,全台大、小型糖廠便轉投資在酒精、紙漿原料及酵母劑等副產品上,讓糖廠能從副產品上獲得相當利益,相對也鼓勵甘蔗種植面積增加。藉此機緣, 林氏昆仲就在1934(日昭和5)年將「大南澳興業製糖株式會社」改組為「大南澳拓殖株式會社」,讓事業擴及山地木材開發,並帶動南澳鋸木業的發展。

恢宏壯觀的「南澳拓殖製糖工廠」廠區舊照。(林茂長提供)
恢宏壯觀的「南澳拓殖製糖工廠」廠區舊照。(林茂長提供)
恢宏壯觀的「南澳拓殖製糖工廠」廠區舊照。(林茂長提供)
恢宏壯觀的「南澳拓殖製糖工廠」廠區舊照。(林茂長提供)

終戰以後, 宜蘭地區製糖業只剩南澳糖廠仍在運轉生產,1956(民國45)年,公司考量到花蓮港運輸較方便,就增資到花蓮新城鄉買了15-20公頃左右土地建新廠,開工典禮也邀請當時的副總統陳誠剪綵。隨後生產機械及廠務技術人員等也陸續搬遷到新城糖廠。可惜始料未及,1958(民國45) 年因外銷通路受到局勢杌隉不安的影響,糖廠只好全面停產,原「大南澳拓殖株式會社」資產終於在1959(民國46)年9月30日遭法院拍賣,林家糖業也告消聲匿跡,唯留下南澳糖廠的失落殘蹟供人憑弔。

1958(民國47)年糖廠宣布倒閉,林木溪時年71歲,5年後1963( 民國52) 年仙逝。(陳財發提供)
1958(民國47)年糖廠宣布倒閉,林木溪時年71歲,5年後1963( 民國52) 年仙逝。(陳財發提供)
1970(民國59)年,利澤國小為該校首屆傑出校友立碑誌念,並請縣長陳進東撰文頌揚懿行。(陳財發提供)
1970(民國59)年,利澤國小為該校首屆傑出校友立碑誌念,並請縣長陳進東撰文頌揚懿行。(陳財發提供)

空間餘韻

南澳糖廠空間原是平整的正長方形,後方有水圳為界,糖廠停產後所留下來的生產空間,隨著乏人整理維護,相關設施逐步毀圮,直到1980 年代間只剩一隻高聳矗立的煙囪及一座水力發電的建體,其餘廠房都已變成農田耕地了。

邁入21 世紀,煙囪也消影了,如今想要重拾失落糖廠的印記,故事得從林木溪紀念碑談起,然後再至糖廠現場踏勘蛛絲馬跡的遺構,如此史蹟拼圖一番,不老的南澳糖廠定會沈澱在觀照文化資產者的想像中。

[林木溪記念物]
林木溪自總督府醫學校1914(大正3)年畢業後曾在羅東清野醫院(今五福眼科診所) 服務。1924(大正13)年創建利生醫院,1946(民國35)年4月兒子林崑智(戰後宜醫院首任院長)接掌利生醫院,現在是孫子林茂長的牙科診所。


[糖廠殘構]
在1956( 民45) 年搬遷到花蓮新廠第三年就結束營業,新城廠區尚留有少許殘跡。但南澳糖廠除留有大煙囪和一小區糖廠基座外,大片廠區都被買主耕耘為田地。約在1990年代,為顧及週邊民宅之安全而拆除了矗立多年的大南澳地標--「糖廠煙囪」。而剩下煙囪爐座和僅留的糖廠基座又被蔓草雜樹掩蓋遮住,就如當地人所言: 都沒有了!

1990年代以前,南澳糖廠大煙囪一直是大南澳地區特殊地景。(宜蘭縣史館典藏)
1990年代以前,南澳糖廠大煙囪一直是大南澳地區特殊地景。(宜蘭縣史館典藏)
廠區都已轉化成耕耘的田地。(宜蘭縣史館典藏)
廠區都已轉化成耕耘的田地。(宜蘭縣史館典藏)
糖廠藉水圳充沛資源,在廠區後方興建一部水力發電機。(宜蘭縣史館典藏)
糖廠藉水圳充沛資源,在廠區後方興建一部水力發電機。(宜蘭縣史館典藏)
附近農舍也都擴建為鋼筋混凝土的兩層樓房。(宜蘭縣史館典藏)
附近農舍也都擴建為鋼筋混凝土的兩層樓房。(宜蘭縣史館典藏)
1990年代水力發電的基礎建體架構還是完整清晰。(宜蘭縣史館典藏)
1990年代水力發電的基礎建體架構還是完整清晰。(宜蘭縣史館典藏)
如今,其建構早被菅芒雜木覆蓋不彰了。(陳財發提供)
如今,其建構早被菅芒雜木覆蓋不彰了。(陳財發提供)

參考資料

1996,陳清彬等,《台糖五十年》,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黃雯娟,《日治時代叭哩沙地域的產業開發與人口成長- 宜蘭文獻雜誌 69/70 期》,宜蘭縣史館。
2009,南強社區發展協會,《南強社區日曆》,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2016,彭瑞金等,《蘇澳鎮志》,蘇澳鎮公所。
2018,林茂長先生口述紀實 。台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http://www.libdb.yuntech.edu.tw/libcd/login.asp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