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地方博物館環教國際論壇-Bike宜蘭媽祖古廟-巡禮噶瑪蘭文化地景

文、圖 / 葉永韶 燦景古建築研究工作室主持人

-節錄自《宜蘭地方博物館x環境教育》國際論壇

第162期-2024年3月

圖一,葉永韶個人照。
圖一,葉永韶個人照。

每年約有5600人跟著「宜蘭媽祖古廟—騎求平安」一起騎腳踏車,10年來從未申請政府補助,就像民間廟宇一樣,自己的活動自己辦,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堅持的理念。

故事以前的故事

所有故事都從頭城開始。10年前(2011)我想將慶元宮整修一番,但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因為裡面都是老人很難撼動。慶元宮位於頭城老街中段,代表頭城重要的文化節點。當時,慶元宮內部的木構、石柱、立面還在,就是屋頂變了。早期頭城因有河道經過,故有小蘇州之稱,現今青雲路就是當時河道位址,我心裡深深地覺得如果可以恢復到過往的樣子一定很棒。因此,我非常希望修復慶元宮,保留古建築,才能繼續講故事,不保留就只剩下石碑。

圖2,慶元宮舊照。
圖2,慶元宮舊照。
圖3,頭城因有河道經過,故有小蘇州之稱。
圖3,頭城因有河道經過,故有小蘇州之稱。

那時候我運用了一個方法,不管地方辦什麼活動都參加,讓當地居民一直看到我的臉,久而久之就知道我不是陌生人。《頭城鎮誌》提到,以前頭城每年都會舉辦祭典,把小朋友集合在一起,帶神像遶街;還會將燒過的字紙過化存神,遶行頭城街道後,在頭城河放流,將寫過的紙,還給倉頡。如今只剩拜拜,很可惜。

現在很多外地人都用文學寫頭城,但當時頭城有個寫了400萬字的狂人叫李榮春,將整個頭城描寫得非常漂亮。另外,頭城最美的七月搶孤,最美之處在於每個村落都會製作孤棧,再綁上村落的物產,例如靠山養豬的就捐豬肉當供品;海邊的就用魚肉、小卷綁上去;城裡比較有錢的人就拜拜,城外比較窮的村落就做貢品塔,每個村落都綁孤。搶孤當天,各村落的人將孤運到會場,等待晚上搶孤慶典到來,這樣的習俗真的很美。

當時我到慶元宮,可惜這個廟已經連石獅都被畫成貓熊,修復的第一步就是與當地居民建立關係。所以,我們辦了「讀字節」活動,讓小朋友從南、北門走過來,到慶元宮參加活動。因為參與者都是一年級小朋友,還不太會寫字,就用畫圖的方式。我們在慶元宮辦了一、兩年讀字節,規劃讓圖書館自辦,沒有經手任何錢,因為公所自己辦才有感覺。不過台灣最厲害的是換政府之後,活動就不會延續、停辦了。不過沒關係,如果小朋友跟廟宇建立關係,以後就會跟文化產生連結;也透過辦活動的過程,讓廟宇的主事者覺得可以這麼做。

圖4,修復前慶元宮的石獅。
圖4,修復前慶元宮的石獅。
圖5,讀字節活動。
圖5,讀字節活動。

當時,我參加中南部進香,想說宜蘭人信仰應該也很虔誠,提出徒步宜蘭3天的進香想法,結果所有人都沒興趣,認為這太瘋狂了。後來,改成騎腳踏車,也將路線上的古蹟串連起來,於是找了頭城慶元宮、宜蘭昭應宮、羅東震安宮、冬山定安宮、利澤簡的永安宮以及南方澳的南天宮。

圖6,騎乘路線規劃構想。
圖6,騎乘路線規劃構想。

如果由我跟各廟宇主委講要辦活動,一定不行。所以,第一次辦活動時,就是到廟宇跟媽祖擲筊請示,第一個筊就聖筊,因為是媽祖同意的,所以大家都沒有意見。

圖7,丈量媽祖娘娘神像尺寸製作背帶。
圖7,丈量媽祖娘娘神像尺寸製作背帶。

帶媽祖去𨑨迌

一開始的想法很天真,我向藍浩瑋老師提議走台九線,因為主要道路的曝光度高、能見度高,但藍老師說不行,他說騎腳踏車就是要有很好的感受,所以我們就改走河濱、海邊。

第一年活動很刻苦,海報是四張紙拼貼起來,再由我到處張貼。很感動的是,冬山定安宮來參與的媽祖都是鎮殿媽祖,鎮殿媽祖一般是不出門的,這讓我們印象很深刻。但問題又來了,要怎麼背媽祖呢?大家都沒經驗,一開始用布圍起來,還跑到嬰兒用品店看看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慢慢設計成現在的形式。

圖8,2012年「Bike宜蘭媽祖古廟騎求平安」海報。
圖8,2012年「Bike宜蘭媽祖古廟騎求平安」海報。
圖9,媽祖背帶的演變(一)。
圖9,媽祖背帶的演變(一)。
圖10,媽祖背帶的演變(二)。
圖10,媽祖背帶的演變(二)。
圖11,媽祖背帶的演變(三)。
圖11,媽祖背帶的演變(三)。

第一年,活動前3天連著下大雨,大家都在懷疑要辦嗎?我說放心,媽祖要出巡絕對不會下雨,不過其實我心裡也很忐忑,因為當天利澤簡到宜蘭市都是傾盆大雨,結果媽祖出來之後就放晴了。我開玩笑地說,應該是路線上有些橋、路太髒了,媽祖決定自己洗一洗。當天的氣溫也很舒適宜人,這些背媽祖的勇士,都覺得「溫溫的,非常有感覺」。

圖12,2012年Bike宜蘭媽祖古廟「騎」求平安。
圖12,2012年Bike宜蘭媽祖古廟「騎」求平安。

第一年共90公里的路程,沒有收報名費。第一次跟慶元宮接洽時,主委說我們可以幫忙訂便當,但錢要自付。活動籌備一段時間後,主委反而說要煮米苔目給大家吃,我發覺事情開始有了變化,往好的方向走。2013年發覺如果活動要長久舉辦,一定要引入外部組織,就算以後我不做了,還是有人支持,所以,找了羅東社區大學、宜蘭社區大學一起加入,三個團體共同合作。

圖13,引入羅東、宜蘭社區大學三個團體共同合作。
圖13,引入羅東、宜蘭社區大學三個團體共同合作。
圖14,2013年,行經蘭陽博物館,媽祖到這裡看戲。
圖14,2013年,行經蘭陽博物館,媽祖到這裡看戲。
圖15,以鼓掌代替鞭炮,以雙手代表10炷香,帶入環保概念。
圖15,以鼓掌代替鞭炮,以雙手代表10炷香,帶入環保概念。

認識這片土地,感受宜蘭風景

活動辦久了就會發現,其實我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不只去看文化資產、文化財,還可以感受宜蘭最美的風景。後來,團隊認為繞宜蘭一圈太遠了,小朋友可能無法負荷,所以改為一年辦北巡、一年辦南巡,讓小朋友可以多一點體會,也能感受宜蘭的風景,我們也可以到訪多一點地方,譬如頭城下埔看製作孤棧的地方、到武暖看石板橋。後來,我看了北方澳的媽祖廟,覺得非常美,而且是姚自來的作品,2018年,抱持著忐忑的心打電話給軍方,沒想到北方澳媽祖廟也順利地加入。

圖16,從頭城到東港的濱海騎乘路徑,感受宜蘭最美的風景。
圖16,從頭城到東港的濱海騎乘路徑,感受宜蘭最美的風景。

除了北巡與南巡外,宜蘭還有很多主題可以踏尋,2021年以噶瑪蘭文化路徑為主題,稱為「東巡」。全部路徑都跟噶瑪蘭土地有關,沿途行經歪仔歪、掃笏、鐤橄社、加禮宛、婆羅辛仔宛、流流社、利澤簡、奇武荖、里腦、武荖坑、功勞埔……,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跟噶瑪蘭有關的地方,以往沒有機會去,這次透過路徑的規劃,讓大家知道原來這些地名不是很遙遠,而是真實在生活場域裡。幾年活動下來,累積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很高興的是有些孩子持續來騎,透過騎程過程中,認識了宜蘭這塊土地與文化,不用灌輸他要愛自己的家鄉,自然而然就會愛上這片土地。未來還會有很多主題,譬如說從日本時代留下的石佛主題,也希望大家輕鬆愉快地,一起透過騎腳踏車認識這片土地。

 

圖17,2020年,我們到每個地點都會舉牌,讓大家知道所在之地,以及地名的由來。
圖17,2020年,我們到每個地點都會舉牌,讓大家知道所在之地,以及地名的由來。
圖18,2014年,有一位爸爸用子母車載著小朋友,2020年當時坐在子母車上小朋友,轉眼已是青少年。
圖18,2014年,有一位爸爸用子母車載著小朋友,2020年當時坐在子母車上小朋友,轉眼已是青少年。
圖19,2014年,有一位爸爸用子母車載著小朋友,2020年當時坐在子母車上小朋友,轉眼已是青少年。
圖19,2014年,有一位爸爸用子母車載著小朋友,2020年當時坐在子母車上小朋友,轉眼已是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