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1期-潛藏的人文空間in宜蘭-蘭陽魚路

作者 /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提供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蘭陽魚路—蘇南公路
蘭陽魚路—蘇南公路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 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人文概述

1921(日大正10)年,台灣總督府為了拓展海洋漁業資源,擇定原是一片由陸連島環伺而成的潟湖濕地-- 南方澳「外埤仔」,動土闢建台灣東部第一座現代化漁港,時稱「蘇澳漁港」。1923(日大正10)年,漁港竣工開始啟用,對外聯絡陸路,暫由築港之際的
輕便台車來運送漁港的漁獲物。惟因輕便車道寬度僅2.7 公尺,一逢降雨,囿於交通上的時速所限,要維持漁獲鮮度尤感困難。
1927(日昭和2)年6 月10 日,台北州廳核定二萬五千圓的「改修費」,特將輕便軌道的路面拓寬成5.4 公尺,路程長度約2.4公里,同年10 月中旬工事施作竣工,至同年11 月18 日,來往於蘇澳至南方澳間的第一代蘇南公路終於修築完成,可以正式行駛自動車了,它也立即成為漁港唯一對外出入的陸運大道。終戰後,隨著南方澳討海產業日益欣榮,大宗漁獲就靠這條公路運輸到外界批售,勘稱是蘭陽地區另類的現代化魚路。

左上:1890 年代,馬偕從南方澳搭船前往奇萊之際,在蘇澳港澳拍攝的鏡頭印證蘇南 公路尚未誕生。(《台灣六記》,1960) / 右上:從陸連島(俗稱筆架山)上眺望蘇南公路初闢的路況。(台灣治績志》,1937) / 下:左下角的蘇南公路,乃是南方澳第一條近代化的聯外車道;右上角有數棟排列整 齊的民宅,就是日本移民村。(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上:1890 年代,馬偕從南方澳搭船前往奇萊之際,在蘇澳港澳拍攝的鏡頭印證蘇南 公路尚未誕生。(《台灣六記》,1960) / 右上:從陸連島(俗稱筆架山)上眺望蘇南公路初闢的路況。(台灣治績志》,1937) / 下:左下角的蘇南公路,乃是南方澳第一條近代化的聯外車道;右上角有數棟排列整 齊的民宅,就是日本移民村。(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上:蘇南公路進入蘇澳新街道的舊照。(宜蘭縣史館典藏) / 左中:最初行駛蘇南公路的交通巴士-- 東海株式會社蘇澳車站。(宜蘭縣史館典藏) / 左下:戰後,公路局蘇澳站改建二樓RC 建體,但是後面修護空間屋架仍保持原樣。(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上:戰後初期,蘇南公路下坡砂岸尚有數戶漁家偎海維生。(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中:1950 至1970 年代,蘇南公路是條車水馬龍、運輸頻繁的蘭陽魚路。(李阿梅提供) / 右下:1975(民國64)年7 月,蘇澳港動工後,移山填海工程隨之展開,1994(民國83)年取代蘇南公路運輸功能的移山 路同步打樁堅固路基。(李阿梅提供)
左上:蘇南公路進入蘇澳新街道的舊照。(宜蘭縣史館典藏) / 左中:最初行駛蘇南公路的交通巴士-- 東海株式會社蘇澳車站。(宜蘭縣史館典藏) / 左下:戰後,公路局蘇澳站改建二樓RC 建體,但是後面修護空間屋架仍保持原樣。(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上:戰後初期,蘇南公路下坡砂岸尚有數戶漁家偎海維生。(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中:1950 至1970 年代,蘇南公路是條車水馬龍、運輸頻繁的蘭陽魚路。(李阿梅提供) / 右下:1975(民國64)年7 月,蘇澳港動工後,移山填海工程隨之展開,1994(民國83)年取代蘇南公路運輸功能的移山 路同步打樁堅固路基。(李阿梅提供)

空間餘韻

[「親不知、子不知」之險]


1897( 日明治30) 年10 月18日,台灣文化史泰斗- 伊能嘉矩從蘇澳啟程到南方澳踏查記錄「猴猴社」史料,他捨棄翻越猴猴坑山脈的山路及在蘇澳港灣內搭船前往的海路,而選擇一條沿海岸較近的險路。他在行前倖獲6女1男「猴猴社」族人協助,他們先走平坦的海岸沙地,但在沙灘盡頭出現壁立於岸邊的奇岩怪石,一陣一陣巨浪直衝,稍微躊躇就會被捲走或全身浸泡海水,當下「猴猴社」男生就背著伊能氏巧妙地跳開大浪前進,這段蘇南公路未闢設前的驚險海岸路,讓他想起其驚險程度不亞於日本越後(新潟縣糸魚川
市)「親不知、子不知之險」的斷崖地帶。

左:日本時代,可從蘇南公路南方澳橋俯瞰「親不知、子不知」斷崖及南方澳漁港。(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1970 年代以前,可從南方澳沙灘(日本時代海水浴場) 對望「親不知、子不知」斷崖。(陳財發提供)
左:日本時代,可從蘇南公路南方澳橋俯瞰「親不知、子不知」斷崖及南方澳漁港。(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1970 年代以前,可從南方澳沙灘(日本時代海水浴場) 對望「親不知、子不知」斷崖。(陳財發提供)

[砲台山]


砲台山海拔約200 公尺,1889(清光緒15)年游擊鄭雲泰在此興建砲台及營房,1927(日昭和2)年日本人在此興建金刀比羅社、及警察遭難碑,供奉海上守護神。

左上、左中:砲台山-清國砲陣史跡。(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中:1950 年代以前,砲台山上可以遠望南方澳漁港水域。(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上:砲台山- 金刀比羅社碑正面碑文。(陳財發提供) / 左下:砲台山- 金刀比羅社拜殿及 警察遭難碑舊照。(宜蘭縣 史館典藏) / 中下:砲台山- 金刀比羅社碑背面碑文。(陳財發提供) / 右下:神社參拜道的原路徑。(陳財發提供)
左上、左中:砲台山-清國砲陣史跡。(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中:1950 年代以前,砲台山上可以遠望南方澳漁港水域。(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上:砲台山- 金刀比羅社碑正面碑文。(陳財發提供) / 左下:砲台山- 金刀比羅社拜殿及 警察遭難碑舊照。(宜蘭縣 史館典藏) / 中下:砲台山- 金刀比羅社碑背面碑文。(陳財發提供) / 右下:神社參拜道的原路徑。(陳財發提供)

[好漢坡]


蘇南公路從舊管制站分為蘇澳段與南方澳段,其中蘇澳段坡度較大,許多用「力阿卡」或鐵馬載運民生物資遠赴漁村兜售的小販,都會臨時顧用童工協力推進,如果自行力拉或騎上去,就被公認好漢一條,所以該路段被指稱「好漢坡」。

左上:七星嶺上遠眺好漢坡。(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上:1970 年代前,好漢坡是一條戶外活動的健走步道。(王曉漢提供) / 左下:好漢坡至高點就是蘇南公路與蘇花公路的分叉處。(王曉漢提供) / 右下:蘇南公路與蘇花公路分叉處路面已拓寬了。(潘佑升提供)
左上:七星嶺上遠眺好漢坡。(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上:1970 年代前,好漢坡是一條戶外活動的健走步道。(王曉漢提供) / 左下:好漢坡至高點就是蘇南公路與蘇花公路的分叉處。(王曉漢提供) / 右下:蘇南公路與蘇花公路分叉處路面已拓寬了。(潘佑升提供)

參考資料

1927,台灣日日新報,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1996,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注,《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遠流出版社。
2013,陳財發等,《鯖旅行》,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
2013,陳財發等,《懷舊の圖像》,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
2014,彭瑞金等,《蘇澳鎮志》,蘇澳鎮公所。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