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4期-《開啟宜蘭之窗》-合作交流

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 蘇美如 主編

開啟宜蘭之窗書本封面
開啟宜蘭之窗書本封面

編按

蘭陽博物館不但是「認識宜蘭的窗口」,更致力於推動宜蘭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回顧2016~2020 年,蘭陽博物館不論是在展覽、園區、藝文推廣及國際交流方面,加入創新及努力,獲得精彩的成果與各界的肯定。另一方面,於2020年全球陷入新冠肺炎疫情的艱困時刻,蘭陽博物館也遭遇了劇烈的衝擊,而館內同仁共體時艱、訓練有素,藉此提昇博物館防疫觀念,成為整備未來後疫情時代的博物館服務能量。

 

《開啟宜蘭之窗》見證了2016-2020 年期間發生的重要歷程,希望透過檢視年度成果,作為繼續往前的基礎。

宜蘭博物館家族

蘭博成立之初,基於「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理念,2001 年推動全台第1 個由地方博物館結盟組成的民間組織「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以「家族」概念形成宜蘭博物館的想像共同體,開啟地方博物館的相互交流與學習成長,成為認識宜蘭的文化視窗。
這些小而美的蘭博家族,包括:校園館、自然館、歷史館、戲劇館、休閒農場、觀光工廠等,星羅棋布於蘭陽平原上,開啟在地文化保存與推廣的新契機,傳達「為生活而博物館」,有別於「為博物館而博物館」的理念,使博物館不僅是典藏、展示、教育、研究的場所,更是一個活生生的生活與學習空間。

無獨有偶劇團於蘭博大廳進行演出
無獨有偶劇團於蘭博大廳進行演出
春仔花工藝家陳惠美
春仔花工藝家陳惠美

春仔花工藝之家

春仔花是傳統纏花工藝的代表,也是婚嫁場合婦女必備的頭飾,隨著現代社會婚俗變遷, 這項手藝快速凋零。陳惠美老師於1998 年跟隨愛玉阿嬤學習纏花技法,並深入研究與推廣,2019 年獲文化部登錄為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纏花( 春仔花) 工藝技藝保存者,持續以美麗的春仔花,傳達幸福的印記。

林午鐵工廠第三代林浩賢
林午鐵工廠第三代林浩賢

林午鐵工廠

位於宜蘭舊城區的「林午鐵工廠」,是響亮全台的老字號銅鑼製造廠,全台灣約有八成以上的銅鑼出自於此。製鑼超過70 年,傳承三代以手工、鐵鎚敲打製作的林午銅鑼,經過5,000 次鍛槌,才能進到調音階段,讓音色發揮「長、遠、沉、穩」的悠揚音質。林午鐵工廠擁有精湛的製鑼技術,並力行傳遞工藝知識,深獲推崇。

珊瑚雕刻家賴榮興
珊瑚雕刻家賴榮興

珊瑚法界博物館

台灣近海是全世界少數寶石珊瑚生長的區域之一,南方澳正是寶石珊瑚重要的集散中心。座落於南方澳巷弄的珊瑚法界博物館,由賴榮興先生創立於1999 年,長期進行珊瑚產業及地方文史調查研究,著有《賴伯伯說故事》、《北方澳:溯源、傳奇、故事》、《寶石珊瑚- 台灣紅金傳奇》等書,以家宅博物館的形式,扮演地方小型博物館的角色。

國際交流

透過國際交流不僅增加博物館教育知能,更能創造與世界接軌的機會。借重國際專業博物館的文物典藏管理方法、保存修護技術與展場規劃設計的豐富經驗,為博物館挹注新的思維,同時開啟行銷在地與促成跨國共學合作的契機。

於大廳展出大型染織創作
於大廳展出大型染織創作

絲法自然‧ 天地有我-京都天染織品環境藝術裝置展

2018.03.02 - 2018.05.29

由日本染織藝術大師伊豆藏明彥( A k i h i k o I z u k u r a ) 、紐約茶藝畫家孫采華女士( I n e s S u n ) 與蘭陽博物館團隊跨國合作策展,展出大型沉浸式天然染織藝術創作,帶領民眾進行一場「師法自然」的探索之旅。

於日本宮崎縣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展出之淇武蘭文物及解說圖版
於日本宮崎縣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展出之淇武蘭文物及解說圖版

「臺灣‧ 宜蘭‧ 淇武蘭遺址-海路匯流處」國際交流展

2019/10/05 - 2019/12/08

此為蘭博首檔海外展覽 , 從展出的1 1 1 件淇武蘭考古遺址出土文物,可以發現「臺灣是史前時代的海上航線交匯點」。基於平等互惠原則,由日方修復借展的1 3 件鐵製文物,並詳實記錄修復歷程,為國際合作模式立下良好典範。

檔案下載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