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期-山河顯影系列:蘭陽溪
文:蘭陽博物館/圖:賴春標(蘭陽博物館提供)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有很多人鍾情於宜蘭的土地之美,為它投注一生的心力,留下可觀的影像資料,成為蘭博重要的館藏,我們會輔以簡要的文字說明,讓大家卧遊蘭陽大地。
蘭陽平原的形成
由於「沖繩海槽」南端的張裂作用,導致夾在中央山脈、雪山山脈北端之間的地殼變薄,形成一個凹陷,而後蘭陽溪等河流挾帶來自兩大山脈的泥沙,堆積在凹陷中,孕育出蘭陽平原。
蘭陽溪
蘭陽溪,發源於宜蘭縣、台中市交界處的南湖北山,是宜蘭縣最主要的河川,主流全長73公里。包括支流在內的蘭陽溪流域,幾乎涵蓋宜蘭所有鄉鎮市,對於宜蘭人文也有特殊意義。








蘭陽溪舊名濁水溪,可以想像它的上游坡陡流急,侵蝕力強,攜沙量大,一出山麓谷線,因坡度驟減,河流渲洩不及,沙礫四處淤積,形成沖積扇地形,由於河川切割地面不深、加上多礫石堆擋,故扇面平原河道多成網流形態分布,每遇豪雨洪患,河水氾濫、漫溢平野,河道擺移不定、經常發生改變,水系纏繞不清、搶水與襲奪現象頻仍;蘭陽溪到了中下游,流速趨緩,泥沙開始沉積。








蘭陽溪溪流短、落差大,上游的峽谷窄深、有多處大小瀑布;加上地質的因素,往往在豪雨或地震後,發生崩塌及岩基沖蝕的情形,在中游三星鄉出谷處形成或大或小的沖積扇地形,經過長久時間的堆積作用,漸漸形成近似等邊三角形的蘭陽平原,地勢平坦寬闊,城鎮林立,人口集中,交通方便,是宜蘭縣的精華區。

到了下游區段流速漸緩,河底堆滿大小不等的礫石;出海口處為宜蘭河與冬山河的相匯處,形成大片河口濕地、砂丘等豐富多變的地形景觀,蘭陽溪在噶瑪蘭大橋附近,與最重要的兩大支流-宜蘭河及冬山河會合後,在壯圍鄉東港和五結鄉清水之間注入太平洋。
蘭陽溪是宜蘭縣民眾賴以維生的河川,上游森林茂密,有太平山、棲蘭等森林遊樂區;仁澤、梵梵、清水、礁溪等溫泉;中下游有平原的田園之美,溪口的沼澤濕地,內有豐富的魚、蝦、蟹、貝等生物,再加上沿海岸邊狹長的砂丘,以及蘆葦所形成的天然屏障,是候鳥們的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