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期-海與岸的交界正是家─無尾港環境學習中心
楊詩羽 / 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專案助理
編按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經典蘭陽──宜蘭縣國家文化記憶庫」,為蒐集、整理宜蘭博物館家族在地知識建置計畫,透過關注在地人群長時間與自然互動累積的智慧,發掘、調查、研究與書寫,將宜蘭在地知識予以紀錄,並將調查資料上傳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蘭陽博物館特此將該計畫作系列電子報,延綿知識的積累,廣宣宜蘭在地人文風情。
社區型自然生態教室
無尾港環境學習中心建於2003年,基地上三棵樹齡60年以上的苦楝樹為主角,並將當地黑色石板屋的意象穿插於建築中,生態屋頂長滿植物,具隔熱效果,因此室內不必使用空調,四周牆壁高處皆採大片透明玻璃,自然採光良好,室外利用雨水收集系統注入建築邊緣水池,營造出戶外迷你濕地,成為一棟會呼吸的綠建築。
無尾港環境學習中心以創造性的思考方式,將室內展示空間延續到戶外整體生態環境,包含岳明國小、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與港邊社區,形成生態社區的概念,在室外說明社區與蘇澳火力發電廠抗爭,直至保護區成立的過程,然後利用建築體模擬入海牽罟時所需注意的繩網使用方式,增加牽罟活動安全性,並在室內展示空間陳列濕地中水鳥相關訊息及模型、當地居民牽罟所使用的器具、衝浪與獨木舟體驗活動器材等,天花板更設置濕地植物型態燈箱,讓生態環境與人類活動將豐富且複雜的關係,能以簡明易懂的方式展示其中。
無尾港生態社區以無尾港環境學習中心作為基地,由無尾港文教促進會負責營運與管理,每年舉辦環境教育講座與文化教育推廣活動,依春夏秋冬各有不同行程安排,春季採紫菜、春夏交際抓魚苗、夏季摘海帶摸文蛤、夏秋交替時牽罟、冬季捕鰻苗等,每個月進行一次保護區內的鳥類調查,定期舉辦暑期營隊,亦與林務局合作於無尾港海岸種植保安林地,培育熱心的環境教育解說員參與永續生態教育。
港邊螺響遍村莊
無尾港原為武荖坑溪的出海口,在清朝《噶瑪蘭廳志》中記載為馬賽港,當地居民則稱之為後壁港,夏季海岸為南風、冬季則為東北風,黑潮經過附近海域與北方澳山崖形成凸堤效應,海流強勁,隨季風產生的漂沙現象,造成海岸地形的多變化,平均沙灘深度可達一、二百公尺,加上近海漁業資源豐富,是牽罟、捕魚苗或抓沙蟹的絕佳場所。當地居民除農業外更仰賴近海漁撈及牽罟捕魚為生,直至1942年7月受颱風侵襲以致河道改變水量漸少,1968年再遭娜定颱風影響,致使河口淤積,港口方成為無尾港自然沼澤溼地。
無尾港澳仔角的海流帶來深海的白法螺,將螺嘴鋸掉磨平就能做成響螺。螺依大小可分為螺母,螺公和螺猴仔。螺母身寬體胖,聲音低沉渾厚;螺公瘦長,聲音嘹亮,兩者皆用來號召牽罟。至於螺猴仔則是未長成的小螺,聲音尖銳卻能傳得最遠,在牽罟的季節裡,在村莊守衛的漢人便用螺猴仔來傳達警訊,防範猴猴人與泰雅人侵犯,螺猴仔的聲音一響,村里每人都要拿起武器,準備戰鬥。
當在海邊守望的人發現魚蹤時,也會吹螺通知村民。而村里每個牽罟的組織都有他們專屬的螺,當第一個螺聲響起,田裡工作的人會先豎耳傾聽剛才的螺聲是不是自己所屬的組織,只要聽到自己所屬的組織螺響,便會立即放下田間工作,準備牽罟裝備趕赴海邊,插上梗尾針,駕起罟糟,下海放網牽罟,此時螺聲此起彼落響遍村莊。雖然隨著時代與環境變遷導致牽罟沒落,但無尾港每年仍會舉辦牽罟體驗活動,以凝聚社區情感並保存這項傳統。
台灣第一個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成立於1993年9月24日,起初為當地居民為阻止蘇澳火力發電廠於此設址而成立,位於宜蘭縣新城溪出海口處,面積103.35公頃,是台灣第一個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頒佈的水鳥保護區,也是台灣第三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保護區內地形涵蓋河口沙洲、封閉池塘、海岸潮間帶灘地、海岸保安林、近岸海域等多樣棲地類型,提供台灣東北部遷移性候鳥,尤以雁鴨科為主,每年十月至次年二月候鳥過境時的短暫棲息地,並以在對棲地最低程度干擾的前提下,設置木棧道與賞鳥平台,供鳥類教育研究與觀賞之用。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是以淡水為主、鹹水為輔的感潮型溼地,10月下旬首先出現小水鴨、花嘴鴨、尖尾鴨、琵嘴鴨、白眉鴨,10月中旬鷺科鳥類開始出現,部分候鳥會在休息後繼續往南飛行,11月則有赤頸鴨、赤膀鴨、澤鳧、磯雁等十餘種雁鴨鳥類與鷸科水鳥,其中更有唐白鷺、鳳頭蒼鷹、大冠鷲、紅隼、魚鷹、紅尾伯勞、鉛色水鶇、鴛鴦、巴鴨等珍貴稀有及應該給予保育的物種。保護區內人工栽植木麻黃防風林,溼地旁白芒、五節芒及蘆葦為鳥類提供隱匿休息的絕佳環境。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緊鄰農業區,入夜後雁鴨便會進入農田覓食,讓農民損失慘重,迫使部分農民使用農藥混合稻穀誘殺雁鴨。2009年起政府與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承租鄰近保護區的農地,以生態栽培法種植水稻,留作候鳥食物來源。2010年結合中央研究院進行底棲生物調查,並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以地理資訊系統定位鳥類覓食與棲息區,每月進行鳥口普查。2011年更邀請蘇澳國小及馬賽國小師生及家長共同執行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周邊棲地改善營造計畫,種植筊白筍及水生芋頭,不採收且長期整理,提供候鳥良好的棲地環境,逐步改善農民與水鳥的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