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9期-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林鐵殘跡

作者 /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提供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林鐵殘跡
林鐵殘跡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 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人文概述

林業與鐵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日本時代官營體系的林業鐵路計有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等三大林場,這三處林鐵的集材運送方式卻擁有各異其趣的獨特性,阿里山是主打東亞第一條「登山鐵道」運材;八仙山的林鐵種類最複雜,其中「斜面鐵路」(即伏地索道)是台灣最早運材的方式;太平山則在山地線與平地線之間,藉「掘田式索道」的雙線銜接相互配合運材。
終戰後,隨著台灣政經大環境不斷變動,三大林場鐵道軌跡宿命也大相逕庭:八仙山林場於1963(民國52)結束直營伐木後,林鐵率先全遭廢棄,早已消失在荒煙蔓草中;太平山林場僅活化3 公里茂興線的觀光蹦蹦車;唯獨阿里山林場因擔負國際觀光的使命與功能,其鐵道本線還保住了「S 型與一百八十度大彎路線、圈型與螺旋型路線及之字形折返路線」等齒軌式登山鐵路。
話說1924(日大正 13)年,太平山森林鐵路全線完工後,砍伐下來的木材就依山地線鐵道、掘田式索道及平地線鐵道等三段不
同載具方式運到羅東,然後再由羅東集散至其他地點。其中從土場為起點至羅東竹林終點站的平地線,沿途一景一幕的多元地貌,
是1970 年代以前多數宜蘭人最懷念的追憶鐵道,蓋因這段鐵路若從竹林站出發經過歪仔歪、大洲、二萬五、三星、天送埤、清水湖、牛鬥、濁水及終抵土場等站,全長共36.4 公里的路程,沿線景觀隨地形迥異的變化,又可分成寄附線的「都會地景」、奔馳於三星台地的「鄉野地景」及穿梭山澗磅硿的「溪床地景」等,所以來趟林鐵平地線的火車之旅,一定會感觸到窗景變裝的快速,油
然頌揚「人與大地」互動共生的繽紛榮景。
1978(民國67)年,黛拉颱風的襲擊,太平山林業鐵路許多相關設施受損嚴重,最後因修復困難而放棄,在1979(民國68)年8 月1 日正式熄燈結束營運。轉眼間,被拋棄四十年的平地線林鐵,迭經人為的農地重劃及天然風雨的肆虐,如今已然成為一條歷經滄桑又千瘡百孔的鐵道秘徑。

1990 年代竹林車站一度被拆毀,直到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浴火重生後,現代版竹林車站再現風華。(宜蘭縣史館典藏)
1990 年代竹林車站一度被拆毀,直到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浴火重生後,現代版竹林車站再現風華。(宜蘭縣史館典藏)

空間餘韻

近年來,已走入歷史的太平山林鐵,朝野人士皆在歷史與觀光因素考量下,共提復駛太平山森林鐵路可行性評估的規劃案,基於期待未來復駛活化案能臻於至善至美,本單元率先提出隱藏不見且是原汁原味的林鐵殘跡,並區分成「都會、鄉野、溪床」三大路段的舉證,提供給有關執行規劃機構參酌,讓太平山林鐵復駛的觀光成果,增加更多在地歷史元素的人文風華。


[都會殘跡]
林鐵舊軌離開羅東林業園區越五結圳後,向北繞過2017(民國106)年被拆除的篤行三村內靈醫會教堂後一棵大樹旁再往西北行
進,接著穿過台9 公路平交道就沿循仁愛路一直走到歪仔歪橋旁的歪仔歪站,該站是早期運送木材與甘蔗的分界點,據耆老提及在1946 年( 民國35 年) 就廢站了。

上:1970 年代蒸氣小火車正穿越清水溝平交道的景象。(宜蘭縣史館典藏) / 左下:篤行三村靈醫會教堂後面的林鐵路跡,已經長滿雜草和竹叢。(陳財發提供) / 右下:第二代歪仔歪鋼筋混泥土橋下還殘存數根第一代木造橋墩。(宜蘭縣史館典藏)
上:1970 年代蒸氣小火車正穿越清水溝平交道的景象。(宜蘭縣史館典藏) / 左下:篤行三村靈醫會教堂後面的林鐵路跡,已經長滿雜草和竹叢。(陳財發提供) / 右下:第二代歪仔歪鋼筋混泥土橋下還殘存數根第一代木造橋墩。(宜蘭縣史館典藏)
大洲車站未修建的原貌。(宜蘭縣史館典藏)
大洲車站未修建的原貌。(宜蘭縣史館典藏)

[鄉野殘跡]
過了歪仔歪橋,軌道路徑已被重劃成一條灌溉水圳,直到尾塹五分路一段起經五分路二段大洲站及墓園區止,就是五分仔鐵路拓寬的鄉道。此際,林鐵就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正面圍牆外穿越196 縣道,往西直抵二萬五站,鐵、公路南、北方位就在此交叉更替。然後在二萬五土地公廟旁,林鐵二度穿越196 縣道往西南走到三星站,這條鐵道舊徑已改為44 鄉道(月眉街)。而三星至天送埤的鐵道風光,是充滿叠石田埂的鄉野景觀,見證先民開荒墾地的營生場域,可惜因農地重劃的大力推動,林鐵殘跡只剩星中路北端及福山街福山橫巷的路基。

三星站至天送埤站的鐵道風光,是充滿叠石田埂的鄉野景觀。(宜蘭縣史館典藏)
三星站至天送埤站的鐵道風光,是充滿叠石田埂的鄉野景觀。(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上:二萬五車站舊址,對面一棟紅屋頂的民宅原是傳統柑仔店。(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上:一道竹籬之隔,正是農家三合院大稻埕與純正林鐵的分界線,鐵軌消跡,路基化成柏油路面的鄉間 小徑。(宜蘭縣史館典藏) / 左下:天送埤車站通往天送埤街區的通道。(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下:天送埤車站前福山街福山橫巷小路原是林鐵路基。(林麗貞提供)
左上:二萬五車站舊址,對面一棟紅屋頂的民宅原是傳統柑仔店。(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上:一道竹籬之隔,正是農家三合院大稻埕與純正林鐵的分界線,鐵軌消跡,路基化成柏油路面的鄉間 小徑。(宜蘭縣史館典藏) / 左下:天送埤車站通往天送埤街區的通道。(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下:天送埤車站前福山街福山橫巷小路原是林鐵路基。(林麗貞提供)

[溪床殘跡]
從天送埤到破布烏堤防,林鐵開始沿著蘭陽溪床的棧道及先後通過七座隧道(編號為1、2、3、5、6、7、8)後直抵土場站,中途得在清水湖、牛鬥靠站。這段穿洞越溪的路線地景,溢滿驚艷與贊嘆,堪稱為太平山林鐵最值得活化重生的潛力亮點。

上:從天送埤站到樂水站,要連續通過第1、2、3、5、6、7 號的隧道。(引自1926 版台灣地形圖) / 下:林鐵越過破布屋堤防就沿著山壁緊鄰蘭陽溪岸,架築棧道直到第1 號隧道,其間鐵軌棧道經過歲月 的洗濯已成斷垣殘牆景況。(宜蘭縣史館典藏)
上:從天送埤站到樂水站,要連續通過第1、2、3、5、6、7 號的隧道。(引自1926 版台灣地形圖) / 下:林鐵越過破布屋堤防就沿著山壁緊鄰蘭陽溪岸,架築棧道直到第1 號隧道,其間鐵軌棧道經過歲月 的洗濯已成斷垣殘牆景況。(宜蘭縣史館典藏)
上:牛鬥車站還保留著羅東林鐵僅存的原味月台,長達約300 公尺。(宜蘭縣史館典藏) / 左下:2019 年三星鄉公所雇用怪手挖掘,1 號隧道口終於重見天日。(陳財發提供) / 中下:1號隧道經過一番清除工程後,發現隧道結構保持非常完整。(陳財發提供) / 右下:2號隧道是林鐵最長的隧道,但是隧道口已被土石流淹閉了。(陳財發提供)
上:牛鬥車站還保留著羅東林鐵僅存的原味月台,長達約300 公尺。(宜蘭縣史館典藏) / 左下:2019 年三星鄉公所雇用怪手挖掘,1 號隧道口終於重見天日。(陳財發提供) / 中下:1號隧道經過一番清除工程後,發現隧道結構保持非常完整。(陳財發提供) / 右下:2號隧道是林鐵最長的隧道,但是隧道口已被土石流淹閉了。(陳財發提供)
左:3 號隧道東口的山壁寫有反共標語:「要安居樂業 先肅清匪諜」。(陳財發提供) / 中:3 號隧道西口。(陳財發提供) / 右:7 號隧道內壁全面敷設水泥,隧道口在水力發電廠的取水口附近,為了防止溪水從7 號灌入電廠, 在東口堵住半面牆,導致隧道內積了很深的沙土。(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3 號隧道東口的山壁寫有反共標語:「要安居樂業 先肅清匪諜」。(陳財發提供) / 中:3 號隧道西口。(陳財發提供) / 右:7 號隧道內壁全面敷設水泥,隧道口在水力發電廠的取水口附近,為了防止溪水從7 號灌入電廠, 在東口堵住半面牆,導致隧道內積了很深的沙土。(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末代樂水車站已經變成閒置空間了。(林麗貞提供) / 右:產業道路逐年墊高拓寬後,樂水車站只得隱藏在路基下面。(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末代樂水車站已經變成閒置空間了。(林麗貞提供) / 右:產業道路逐年墊高拓寬後,樂水車站只得隱藏在路基下面。(宜蘭縣史館典藏)
左:從樂水至8 號隧道間的宜51 產業道路,原是林鐵路基。(宜蘭縣史館典藏) / 中:過了樂水站還要通過第8 號隧道,8 號隧道保持比較完整,長約40 公尺。(林麗貞提供) / 右:宜蘭縣政府於2012 年7 月23 日將8 號隧道登錄為歷史建築。(林麗貞提供)
左:從樂水至8 號隧道間的宜51 產業道路,原是林鐵路基。(宜蘭縣史館典藏) / 中:過了樂水站還要通過第8 號隧道,8 號隧道保持比較完整,長約40 公尺。(林麗貞提供) / 右:宜蘭縣政府於2012 年7 月23 日將8 號隧道登錄為歷史建築。(林麗貞提供)

參考資料

1995,古仁榮,《懷舊羅東森林鐵道- 宜蘭文獻15 期》,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6,林清池,《太平山開發史》,浮崙小築文化。
2002,戴震宇,《台灣的鐵道》,遠足文化。
2011,蘇昭旭,《台灣輕便鐵道 小火車》,人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4,蘇昭旭,《羅東林鐵 蒸情記憶》,農委會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2018,鄧志忠,《行進! 鐵支路 日治臺灣鐵道寫真》,蒼壁出版有限公司。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