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90期-烏石礁濕地夏季生態風情畫-水生植物介紹

文/圖:賴擁憲(頭城國小教師)

 

時序入夏,正式宣告酷熱的氣候降臨。近日因梅雨季來臨,帶來了豐沛的雨水,也讓蘭陽博物館的烏石礁濕地水位上上下下的,池畔,許多水生與濕地性植物正接受這些豐沛雨水的滋潤,展現生命力。這一期,想要與大家分享的水生植物主題是「可食用的水生植物」,其實,自古以來,水生植物就跟人類的生活、文化息息相關,像是宋朝周敦頤在《愛蓮說》用「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來形容君子;華夏民族以水稻為主食;以茭白筍、菱角、蓮藕、蓮子為蔬食…等,在在說明水生植物的存在與人類的生活有關密切的關係。而蘭陽博物館外的濕地公園裡,也同樣住著一些可食用的水生植物族群,本期就以池畔可見的「地筍」、「大葉田香草」、「原生空心菜」及「魚腥草」四種可食用的水生植物與讀者分享。

蘭陽博物館的烏石礁濕地(邱顯竹 攝,蘭陽博物館 提供)
蘭陽博物館的烏石礁濕地(邱顯竹 攝,蘭陽博物館 提供)

地筍

多年生的濕地植物,莖是四方形,有細毛,開白色小花,原本早期出現在台灣北部的多處濕地,但後來因濫用除草劑後,族群數量大減。地筍具有地下走莖,可擴大生長,因地下走莖的形狀與口味近似小竹筍,故而取名「地筍」。本園區主要栽種於東岸池畔(即靠烏石港遊客中心)一側,一般可在春夏時採摘嫩莖葉,涼拌、炒食、做湯均可,而地下走莖則需等晚秋後較膨大,方可採收,可炒食或做醬菜,都很適合。

左:地筍因地下走莖的形狀與口味近似小竹筍,故而取名(今年五月份由宜蘭社區大學蘭陽濕地生態社與頭城國小服務學習師生團隊合力栽種復育) / 右:開著白色小花的地筍
左:地筍因地下走莖的形狀與口味近似小竹筍,故而取名(今年五月份由宜蘭社區大學蘭陽濕地生態社與頭城國小服務學習師生團隊合力栽種復育) / 右:開著白色小花的地筍

大葉田香草

 

主要生長低海拔在水田、沼澤等潮濕的地方,本園區主要分布在東岸(即靠烏石港遊客中心)一側,其葉片是圓鋸齒狀,較同屬(石龍尾屬)的水生植物大,故又名「大葉石龍尾」。原本野外族群數量甚多,但因水田間大量使用除草劑後而少見。可食用,一般是將葉片洗淨嚼食後,可聞到類似八角的味道,因此稱為「田香草」或「水八角」。近年來,水草的食用價值普遍在研究當中,發現除了葉片可當成調味香料食材或直接炸食外,也可當藥材,具有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祛風止痛、理氣化痰和止咳的功效。

大葉田香草花小,呈淡紫色(今年五月由宜蘭社區大學蘭陽濕地生態社與頭城國小服務學習師生團隊合力栽種復育)
大葉田香草花小,呈淡紫色(今年五月由宜蘭社區大學蘭陽濕地生態社與頭城國小服務學習師生團隊合力栽種復育)

原生空心菜

俗稱蕹(ㄩㄥ)菜,「空心菜」,顧名思義,就是莖的構造是中空的,這也是多數能飄浮在水面上生存的水草擁有的秘密武器,就像我們不會游泳的人想學游泳時就戴上游泳圈一樣,不會沉下水。而台灣原生的空心菜與一般食用空心菜的差別在於「紅梗紅花」,莖是暗紅色,花色也偏紅色。當然,由於是野生族群,其實無法與一般跟賣相奇佳的市售空心菜相比,雖然是可以食用,但通常較少在市面上看到。本園區主要分布在東岸(即靠烏石港遊客中心)一側。

原生空心菜雖然可以食用,但很少在市面上看到(今年四月由宜蘭社區大學蘭陽濕地生態社與頭城國小服務學習師生團隊所合力栽種復育)
原生空心菜雖然可以食用,但很少在市面上看到(今年四月由宜蘭社區大學蘭陽濕地生態社與頭城國小服務學習師生團隊所合力栽種復育)

魚腥草

魚腥草的花季在夏天,莖的頂端長出穗狀黃白色小花,十分顯眼(今年四月份由宜蘭社區大學蘭陽濕地生態社與頭城國小服務學習師生團隊合力栽種復育)
魚腥草的花季在夏天,莖的頂端長出穗狀黃白色小花,十分顯眼(今年四月份由宜蘭社區大學蘭陽濕地生態社與頭城國小服務學習師生團隊合力栽種復育)

 

俗稱蕺(ㄐㄧˊ)菜,一看到名字,或許就猜得到取名的由來。沒錯!!就是此種植物的葉片有股不怎麼好受的魚腥味,若拿起一片葉子搓揉,立即會散發濃濃的魚腥味,令週邊聞味的人敬而遠之,台語叫做臭臊草。但是,魚腥草還是可以食用或藥用唷。一般可取其嫩葉煮食,腥味消失。而根莖的食用方法是洗乾淨後切段,拌醬油、辣醬、蔥、鹽食用。花季在夏天,莖的頂端長出穗狀黃白色小花,十分顯眼。本園區主要分布在東岸(即靠烏石港遊客中心)一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