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03期-宜蘭城慢遊~傳統市集與道地小吃

文/圖:宜蘭縣宜蘭市鄂王社區發展協會

宜蘭城慢遊
宜蘭城慢遊

鄂王社區發展協會累積了數年的調查研究,一年的編繪工作,整理出版「宜蘭城慢遊」深度導覽手冊。這本書中特別介紹四條具民間特質的知性之旅,邀請民眾體驗不一樣的古意行程。這些路線、景點深入宜蘭城的歲月河流,每一條路線所刻劃出的風景,都是宜蘭這塊土地與人味所蘊釀出陳年好酒,值得細細品味,本期電子報摘錄「路線三:傳統市集與道地小吃」的部分內容與您分享。

 

宜蘭城慢遊

出版單位:宜蘭縣宜蘭市鄂王社區發展協會

定價:新台幣300元整(贈「宜蘭城懷舊慢遊地圖」)

洽詢電話: 03-9314488、0919-903957

路線三:宜蘭市傳統市集與道地小吃

(約3公里,行程2-3小時)

宜蘭城南門一帶開發較晚,概略來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南門一帶舊式建築和市場活動,大都是日治時期的沿留。明治30年(1897)設宜蘭廳,第一任廳長為西鄉菊次郎(1861-1908),開始逐步實施多項現代化政策,包括建設西門堤防,改善水患。明治37年(1904)實施「市區改正」,7年後拆除城牆,闢道路,方便現代交通及統治管理。

 

日本人統治宜蘭之初,並無法直接深入宜蘭城核心,循序漸進先從南門和東門一帶佈署及興建房舍,與西門北門地區的清式建築明顯不同,也在宜蘭城外發展出新興區域。

 

這新興市場應屬「康樂街」最為熱鬧,市場小販聚集,各式商品齊全,到現在都是宜蘭市家庭主婦傳統購物的首選之處。而第一家戲院「宜蘭座」出現其間,日治時期高級料理餐廳林立,隨著鐵路現代交通的興起,旅客商販大增,交際應酬,並引進藝妓伴酒的酒家場所,東洋消費型態的街町成為另一個時代的城市面容,隨著南門溝圳旁的柳樹垂映,搖曳生姿。

宜蘭市場舊照(宜蘭縣史館 提供)
宜蘭市場舊照(宜蘭縣史館 提供)

康樂路

康樂路是宜蘭從日治時開始熱鬧起來的街道,現在步行其間,除了滿街琳瑯滿目的商店和攤販外,抬頭不難看到多棟古典華麗的日式洋樓,比鄰呼應。從這些出現在大正、昭和年間的日式洋樓,再追憶當年的大和榮景:通道式購物型態的「南、北館市場」銜接在側;「宜蘭座」(宜蘭戲院)常傳出戲迷簇擁的情景;有名的「蘭陽旅社」、「大華食堂」、「天馬食堂」更在此路上,「開化樓」、「喜樂亭」藝妓琴韻歌聲不斷,以及特種營業最密集的「新港街」。日治時期有別於西門的東洋式歌舞昇平,可以理解為何以「康樂」為名,但也隨著戰後太陽旗的消失而殆盡鉛華。

 

位於中山、康樂路口的「老增壽蜜餞」是清道光年間的蜜餞行,已經營了五代,門口上有歷代傳承者相片。「老元香牛舌餅」也是老字號食品行,宜蘭市內有其分店。三源臘肉行在北館市場內及康樂路上有好幾家分號,各家都有自家風味,子孫綿延,做得有聲有色。

老增壽蜜餞
老增壽蜜餞

 

 

廣文堂印舖

「廣文堂印舖」位在中山路上,相鄰的印鋪有3、4家之多,老字號「廣文堂印舖」第二代傳人林銘章先生和林桂女士仍保存了各時期的印譜和印鑑材料,儼然是座小型的印鑑博物館。從手工刻印、至機械式、至半電腦式,到現在的全電腦式刻印,在這裡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刻印設備。也有日本式如酒瓶般的小印章,小巧可愛又有趣,從印章為小藝術中讓人體會「人生如印」的道理。而旁邊的「圓滿堂西藥行」,據耆老說是舊城最早的一棟木造樓房,有一瓶罐招牌,十分有趣。而最早最大的旅社在神農路,與舊縣府旁的「塗師尾旅館」,乃日本人開設,現已拆除成為商場。

 

「蘭陽旅社」、「宜蘭座戲院」建築懷舊

現在漫步於康樂路上,滿街是樸實的傳統市集,位在康樂街和昇平街轉角的「蘭陽旅社」,其字跡依然清晰可見,為早年宜蘭有名旅社。再往北走,古典的日式洋樓仍映入眼簾,步履若推回八十年前,這一帶宛若宜蘭城的「小銀座」,是東洋式的成人娛樂消費區域,歌舞聲揚,燈綠酒紅。

廣文堂印舖收集歷代印譜,宛如印刻博物館
廣文堂印舖收集歷代印譜,宛如印刻博物館

 

日本人開設的有「開化樓」(大東里)、「喜樂亭」最負盛名,有藝旦、酌婦陪侍,屬高級交際場所,排場行頭需體面,一般人難以入內。康樂街上的「大華食堂」「天馬食堂」也是有名酒家,為後期台人所開,也是當年宜蘭市有名的聚會用餐飲酒的地方,耆老聲稱為提高送菜效率,服務生可以展現捧頂十二道菜的絕活,生意興隆可想而知。

 

建於昭和7年(1932)的「宜蘭座」,則是全宜蘭縣最早的戲院,為宜蘭街富豪黃天賜、吳番薯組織籌建。日本時代只有黑白無聲的電影,要由「辯士」(配音員)發音。戰後有一段時間也上演歌仔戲,開演期間,演員還得坐三輪車繞街宣傳,情景令人懷念。現仍留下戲院建築遺跡,曲終人散,極具保存再利用價值。

 

「北館市場」與「南館市場」

北館內「一香扁食」懷念的口味
北館內「一香扁食」懷念的口味

宜蘭市最大的市場-「南北館市場」,最早叫做「宜蘭街食料品小賣市場」。設立於明治44年(1911),當時是連成一片,光復路尚未打通時,與昇平街成丁字路形,市場就位在路口。直到昭和14年(1939),光復路拓寬並貫通至中山路,原有市場拆除,在道路兩旁分建市場,即為今日的南北館市場。

 

北館市場內現仍維持日治時期空間格局,磁磚牆壁及攤台,別有一番復古風味。其中「三源行」、「一香扁食」和「什菜麵」是北館市場內知名店舖,生意興隆。1980年,南館市場由宜蘭市公所改建新大樓,規劃為綜合性市場,因為貨源充足,依舊是市民平日買菜的首選地點。然而新式樓層式水泥建築,缺乏傳統市場的流動性,二樓以上幾無商家營業,反而攤商卻擁擠於一樓騎樓及路道,形成對比。

北館「草藥街」內的各式種子、藥材
北館「草藥街」內的各式種子、藥材

「南北館市場」不只是宜蘭舊城,更是全宜蘭縣最大的傳統市場,舉凡日常五金用品、乾料、雞鴨豬羊、鮮魚、鴨賞、魚乾、蔬菜各式配料等,什麼都有。有趣的是這裡也有店舖式的零售業,五金百貨,各式各樣的產品應有盡有,是體驗傳統購物的絕佳市場,物美價廉,因營業了數代人,信用可靠,記得帶購物袋來,保證滿載而歸。

北館市場是日本時代就已經營的傳統市場
北館市場是日本時代就已經營的傳統市場

「新港街」日治時期宜蘭最大青燈巷

「新港街」一般人叫做「新港街仔」,位於南館市場東側與崇聖街平行的街道內,是日本時代宜蘭城最密集的風化區。早年這一帶,是宜蘭舊城酒家林立密集的地方,例如「大華食堂」、「佳珍」、「成興樓」、「曙」、「月裡樓」等,是男人飲酒談事情的交際場所,也是酒家女賣笑賺錢的謀生管道,而處境悽慘的淪為妓女,大多集中在「新港街仔」內,過著不見天日的皮肉生活。日本政府當時為方便識別與管理,要求妓女戶門口需裝設綠色電火,宜蘭人所俗稱「青燈火」,即指特種營業的意思。

 

日治時期比較有名的食堂及酒家,當時最大的食堂為「開化樓」,位於現今舊城東路20號的「基督教堂」上,老闆別號(頂真),他擁有藝旦戲班,如藝旦在外面表演,戲班所賺的錢需要跟店裡的小姐平分,現存的唯一藝旦住在新港街上名叫阿蓮姐,年紀約84歲。另外,最有名的酒家叫「成興樓」,位於康樂路上,有藝旦、藝妓陪酒服務。而遭遇最悲慘、悽涼的是從"朝鮮"被抓來的"朝鮮女子",他們位在現今的崇聖街巷弄上,當時稱作「朝鮮亭酒家」,這些女子有些被訓練成藝妓,有些淪落至巷弄的「鮮花樓妓女戶」當作妓女。至於天馬食堂及大華食堂則是後期由台灣人開設。

 

以上流金傳說於現在的康樂路已不復見,然而伴隨著歡場的需要倒是發展出多樣的特色技藝。宜蘭舊城人叫酒家女為「黑貓」,而插在她們頭上或胸前的花叫做「黑貓花」,這些花都是纏花絲線編織的,非常亮眼漂亮。此外,酒家也有酒家菜。例如「九龍藏土」、「肝花」、「魷魚螺肉蒜湯」等,都是手法道地的伴酒料理。

 

舊孔廟介紹

孔廟建於清代同治7年(1868),由進士楊士芳倡建,現今的中央市場即是孔廟原址,但現已變成宜蘭東門一帶的停車場,周圍菜販攤舖環聚。舊孔廟當年興建長達十年才完工,乃參考台南孔廟的形式興建。1943年被徵用為陸軍糧秣堆積所,後又被美軍飛機爆彈波及,殘破不堪。戰後又遭颱風侵襲,徹底傾毀。民國42年(1953)遷建於宜蘭舊城北門外的菜園里重建,其主建築乃由宜蘭舊城有名的大木匠師林烏樹負責。此外,孔廟匾額的裝修及安金,則由宜蘭市有名的彩繪畫師曾水源先生所完成。

 

光復路

台北市有「三線路」中山北路,你知道宜蘭舊城也有「三線路」嗎?從宜蘭火車站前站下車,面對宜蘭分局前寬直的光復路,這段可是日本時代赫赫有名的「三線路」。大正13年(1924)宜蘭線鐵路全線通車;昭和14年(1939)站前道路進行拓寬工程,馬路成三線道,路旁植樹成蔭。以目前來看這條路並不長,但以當時來講,這可是宜蘭舊城最漂亮最寬廣的道路。昭和15年(1940),日本政府正式升格宜蘭街為宜蘭市,以典雅的「宜蘭驛」出發,「三線路」也成為進入市區的重要門面。另依舊城老畫師曾水源解釋,所謂三線路乃指輕便車道、汽車道、人行道並行的道路,亦可視為宜蘭道路現代化的轉變與見證。

 

金官繡莊

金官繡莊的刺繡聞名國內外,第一代開基祖是當時日治時期從中國福建來台灣謀生的陳金官先生。其改變一般平面式的刺繡為凸出形的造形,受一般傳統樂團所愛用,至於神襖、神冠等更是有名,此傳統產業傳至第二代子女,依然能畫能繡,極具地方特色與發展實力。

第二代陳愛珠女士協助刺繡之神情
第二代陳愛珠女士協助刺繡之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