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1期-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四)

實構築學會 提供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品介紹手冊封面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品介紹手冊封面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場
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展場

編按

2022 實構築展「構築.敘事」將建築視為一種文本,也延續實構築展覽一貫的關注:設計、結構、構造相互對話的精神,以敘事性的角度切入,展現建築師在其作品所整合建築意識與意欲。
展覽共收入二十四件作品,依其型態與特質,共分為五類:「地理脈絡的量測」、「時空脈絡的表述」、「文化脈絡的提問」、「內在脈絡的辯證」、「類型脈絡的編寫」,分類的原則,著重於參展作品內在敘事的特質。
在展覽的陳述上,為了突顯「敘事」之多元的可能性,各類型的作品將以亂集團方式雜陳,以反映現實世界論述自由散佈的真實狀態。

《蘭博電子報》將逐期刊登本次參與構築‧敘事-2022實構築展的作品介紹

臺北醫學大學教學大樓修復工程|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臺北市

臺北醫學大學教學大樓
臺北醫學大學教學大樓

吳明修建築師設計臺北醫學大學創校三棟建築,是台灣建築「粗獷主義」重要的代表作。本次修復其中之一的教學大樓為1963 年完成,東立面為垂直混凝土格柵,西立面強調水平面帶狀連續感,南北向立面遮陽板;工法材料為粗獷清水模、紅鋼磚、抓紋磚及白牆。
本棟非登錄文化資產,但仍以文化資產的態度修復。試圖恢復及保留空間的粗獷理性精神及細微的材料關係,並提出五項修復策略:


保留-保留二、三樓原始赭紅色地坪、各部構件及銜接處細緻脫縫、後期增建之結構牆體。

恢復-恢復被上漆的清水模各構件,全面剝漆,如:柱、樑、連通廊、女兒牆、垂直格柵及水平板構造。


修復-修補混凝土格柵、牆面多處破損及裂縫、立面脫落紅色抓紋磚;修復一樓地坪,原始範圍為灰色地磚,其餘後期增加為抿石面材;窗台紅鋼磚破損修補、外牆漆面以礦物漆修復、走廊漆面以水泥漆修復。


保護-剝漆後混凝土面噴塗透明保護劑、女兒牆增加不銹鋼滴水板、重新施作屋頂防水層及新增隔熱磚。


新增-採金屬管重新配置各系統管線。採金屬板設計欄杆,仿當時建材低調介入。後期增加電梯以灰色金屬包板降低衝擊。屋頂層以鋪面及欄杆區分活動使用範圍

永恆之丘| 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 十彥建築師事務所|新竹市

永恆之丘
永恆之丘

喪葬與思念其實是充滿感情的,我們對生命園區或墓園常帶著恐懼的心情去面對這其實是跟家人告別的最後一個地方。
什麼樣的建築在這裡可以避免這樣的恐懼,承載感情與記憶的空虛,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回想過去。思念是需要一個載體的,它並不一定是我們走後剩下了什麼,而是在什麼樣的空間內可以幫助我們面對過去。在這個園區裡面我們必須放置七萬個曾經,也代表著它承載了七萬個無法彌補的回憶。
逐漸傾斜的牆面,層層如魚鱗般的往上疊,好像身處在不一樣的山緣之間,在這傾斜的山壁上點香、蠟燭、獻花,讓這個記載感情的牆壁給我們一個沉思的機會。牆面的傾斜,仰望著天,紀載著日光,陪著我們面對恐懼。很重,中空的混凝土拱心石光井,輕落在中庭屋頂,沉浸著光霂及希望。
牆是在建構距離。但在這,不同斜度的牆逐樓外傾,慢慢得離開追思的人,牆所建構感知的距離是離開而不是分隔。口字的正方平面迎接四方無常的氣候,傾斜的牆面不論風向,引入風城的風,不同的「風」景,也是新竹的獨特地域性。這是在以建構方式敘述新竹記憶的風塔。

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裘振宇 + Studio Cho |土耳其

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
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

十一年的敘利亞內戰,導致八百萬難民的流離失所。邊境二公里處的雷伊漢勒市,十萬的土耳其居民,湧入了廿五萬的敘利亞難民。
由於工程款極為拮据,建築師與其團隊說服市府向土耳其軍方購買邊界軍事預鑄混凝土牆。如此可省去建築物的地下基礎工程費用,同時使主體結構抗震、防爆、施工快速且確保工程品質。在政治與社會意義上,用過去阻擋難民、分割兩地的軍事圍牆,轉變成人道設施,來創造一個土、敘兩國人民共榮共享的空間。
在「人道」混凝土牆上,用五片金屬薄板構成一個薄殼結構的標準跨度,形成一個如同阿勒坡大清真寺拱結構大小的建築單元,同時呈現公元1200 年前西台帝國石拱券的雙曲線曲度。加上每一個標準單元擁有同樣面對回教聖地麥加的朝向,以及單元與牆體形成合院。因此,在建築構成上,中心如同一座清真寺院。在雷伊漢勒市,無論是土耳其與敘利亞人,每人都是回教徒。回教,是兩國人民的最大公約數。
至今,中心五十二個單元與八個開放空間陸續完成,提供超過五百個婦女工作機會。因為一份穩定的收入,讓她們的小孩上的了學 ,吃得飽飯。中心同時提供免費婦女與小孩音樂、體育、英語、土語、阿拉伯語相關免費課程。因為來自台灣無私的善意的付出,為這近代史上最嚴重的難民危機,帶來一絲希望。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OMA |臺北市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位於以日常文化活力著稱的士林夜市,是於邊界之間遊走的建築︰專門卻靈活﹑專注且開放,成就自由的地標。三個劇場嵌入中央立方體,讓劇場空間可以組合起來造就新體驗。
中央立方體將三個劇場的舞台﹑後台及其他設施,以及為觀眾而設的公共空間,整合成一個有效率的單元。劇場可以獨立使用或組合一起,成就意想不到的場景和功能。800 席球劇場由裡層和外層構成,這個球形的劇場彷彿一個星球,停靠於立方體。球劇場內層與中央立方體交接的位置,形成獨特的鏡框開口,讓創作人實驗舞台景觀的不同可能性。大劇院的形狀稍為不對稱,顛覆傳統的盒形設計。這個1500 席的劇場空間,容納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大劇院對面是可容納至800 席的藍盒子,是最具實驗性作品的場所。大劇院和藍盒子可以組合起來成為超級大劇場,這個巨大的空間有著工業建築的特性,可以容納一般只能在非正規﹑意外發現的場地所進行的表演。
公共迴路向持票與否的大眾敞開進入北藝的大門,迴路貫穿通常被隱藏的劇場基礎設施和製作空間,沿途設有劇場風景窗,讓參觀者看到劇場裡的表演,以及劇場之間的技術支援空間。小巧緊湊的劇場空間之下,是地面景觀廣場,為臺北這片密集而充滿活力的區域,帶來又一個讓大眾匯聚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