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6期-宜蘭博物館系統初探

陳碧琳  /  蘭陽博物館館長

《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封面
《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封面

編按

為了擘劃宜蘭縣博物館事業的新願景與發展策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與蘭陽博物館共同策劃「201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展論壇」,在10月18日與19日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關心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人士交流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的策進與合作關係,會後將發表的演說及論文結集成書,蘭博電子報逐期全文刊登。

前言

系統(system)泛指事物間存在關聯或連結概念的運作原則與程序(1),一套或一群相互關聯的成份或部份,其中一個部份的變化會影響某些或所有的其他部份。(2)宜蘭縣境內各地方文物館,以生活、生產、生態等內涵所建構的宜蘭文化現象,存在著個別差異卻又極力統合的過程。在「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概念下,一座博物館如何理解,各別文物館群於整編過程如何保有自身特色,其間是否存在系統性的運作原則。

 

20015月成立的「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以下簡稱蘭博家族)(3),運用「家族」概念,串聯宜蘭縣各地方的文化館舍,將多個各別文化館舍整合。隨著加入的會員成長,今日(2013年)蘭博家族在網站進行多種分類與歸納。內容的歸納分類,包含有「自然生態」、「文化與教育」、「藝術與工藝」、「永續」、「創意加值產業」、「農魚休閒與體驗」;地區性的分類方式,包含「頭城、礁溪」區、「宜蘭市」區、「羅東、五結、三星」區、「枕山、龍潭」區、「員山」區、「冬山」區、「蘇澳」區等。觀光旅遊路線分類,包含有「海海人生」、「石港春帆」、「蘭城故事」、「美美水鄉」等四條主題路線。以分化、歸類來凸顯關聯性,產生某種博物館的體系、組織原則和運作程序,是否指涉存在系統性的運作原則。對於獨立館舍或會員之間並無支配權力與依存關係的協會組織而言,蘭博家族成員是個無法分割的文化經濟生命共同體,還是短暫策略聯盟俱樂部。以「博物館」的關係作為家族連結的前提,當「博物館」的定義愈來愈寬廣、身份愈來愈模糊的同時,是否會造成家族認同危機?還是豐富了家族與博物館的多元性?

 

本文並無定義「博物館」、「類博物館」、「地方文物館」、「子博物館」、「偽博物館」、「地方文化館」等名詞差異,「地方文物館」屬不屬於「博物館」非本文探討議題,蘭博家族的歸納與分類,亦不是本文核心,但前述問題則是探討「宜蘭博物館系統」概念的重要現象與背景。因此,以下將在前述背景,結合地理、文化、政治與經濟等關係,進行宜蘭博物館系統的問題探討。

一座生命共同體的空間感描述

就像月亮可以被大多數人共同經驗,龜山島讓宜蘭大多數地方都能夠清楚的辨識自己的方位與身分,一種深刻的共時性空間經驗烙印,足以轉化成為對宜蘭的認同,自明性的產生。宜蘭周邊高山險阻,北有雪山山脈,南有中央山脈,天然屏障阻隔,讓跨縣市往來雖然極不便利,但卻因此更加強化縣內彼此的依存關係。這樣的關係,自清朝開蘭迄今從未止歇。「蘭自三貂過河,由頭圍入廳治,至蘇澳,計程一百三十里,幅員袤長,山形彎如弓背,皆由東南而趨西北。其水源則支分兩派,從坤申方,一由艮出烏石港,一由乙出濁水溪,攬其全局,皆背西而向東,眾流歸大海焉。」(陳淑均,185265-67)陳淑均的噶瑪蘭廳志所描繪縣內地理環境與城鎮,仍能於今日清楚對照。地名亦是共同體營造的歷時性基礎,宜蘭舊稱「噶瑪蘭」。嘉慶十五年(1810年)閩浙總督方維甸奏請噶瑪蘭收入(清朝)版圖狀,「為查明噶瑪蘭【即蛤仔難】地勢情形,請收入版圖,設官定地,以順輿望,以綏海疆,謹據情具奏,仰祈聖鑒事」,後有閩浙總督汪志伊查開蘭事宜狀:……地名「噶瑪蘭」,係番語,閩音不正,訛為「蛤仔難」(陳淑均,1852515-518)。

 

「宜蘭」另外有個別稱叫「蘭陽」,1828年通判烏竹芳「蘭陽八景」圖(4)顯示「蘭陽」一詞早於1875年定名的「宜蘭」。「蘭陽」雖然沒有成為後來行政區域劃分的法定名稱,但迄今仍然經常被使用。宜蘭最大的平原「蘭陽平原」,最大的河川「蘭陽溪」,以全宜蘭為主題的「蘭陽博物館」,宜蘭第一女子高校「蘭陽女中」,第一個公立戲劇團「蘭陽戲劇團」,其他如「蘭陽舞蹈團」、「蘭陽技術學院」等等不一而足,從「蘭陽」一詞串穿古今的應用,展現在宜蘭縣內存在其高度共時性與歷時性的人文地理景觀。

 

宜蘭縣內的空間經驗受制於地理環境,仍有明顯的差異認同,其中以「溪南」、「溪北」的概念最為明顯。兩大山一大河沖積出等腰三角形的蘭陽平原,卻也區隔了南北兩邊的分頭發展。「蘭陽溪剛好從蘭陽平原的頂點,往東橫切整個平原為南北兩半。對這一地區空間結構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溪水自源地流至天送埤附近,坡度驟減,溪谷霍然展開,流路不定,主流分二支呈網狀流路。從天送埤制鐵路橋的網流帶,計長18公里,而溪灘寬度可達4公里。溪水行至鐵路橋附近。各支流始匯成大河入海,由鐵路橋至河口長達7公里,河寬平均800公尺,造成很大的隔絕作用,自來影響本區的人文發展頗巨」。(張秋寶,197411)。蘭陽溪進入平原之後的河面阻隔了蘭陽溪以南的二級中地服務,造成溪南羅東在日本殖民經濟開發與鐵路建設貫通,以及林木開發展下,羅東與宜蘭在日治時期提升與宜蘭同樣成為一級中地,蘭陽平原在逐步均質被開發之後,蘭陽溪促成了兩個中地的形成,並穩定的服務溪北與溪南的二級中的需求,蘭陽平原的十個鄉鎮,依著蘭陽溪分,南北各有五個鄉市鎮,區域分佈對稱穩定。逐步形成了「現代性對稱中地體系」(張秋寶,197432),甚至在全縣建設成果檢視也經常出現「溪南」、「溪北」的比較。

 

到了日治殖民時期,日本為了有系統的經濟開發(掠奪),快速彌平蘭陽平原的空間障礙,包含輕便鐵路網絡與水圳的生產與運輸系統,縱貫蘭陽平原主要城市的鐵路輸送,讓蘭陽平原更加一致性。另一方面,日本殖民對於輕工業與初級原物料的開採,加速了羅東與太平山木材經濟,水泥工廠加速了蘇澳港擴建,將山區扁平化,殖民經濟有系統的進行交通、水利、市街改正,以經濟發展為優先的均質化佈局持續到戰後,雖然有助於地方資源採集,擺脫清朝封建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但確無助於空間感的提升,以及區域差異和共同體的營造。這樣的發展,到了1980年代才開始有了重大的轉變。

 

1981年之前,宜蘭縣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建設,主要是農地改革、縣界連結交通建設(含鐵公路與港口)以及集中在溪南的冬山蘇澳與利澤簡的初級工業園區及水泥廠建設。這些建設最明顯的受益,從宜蘭勞動人口變化以及鄉鎮市人口成長統計,似乎沒有太劇烈的變化,如以農地改革對於農村風貌影響並不明顯,耕種者也維持原來身分,較大的聯外交通建設,中橫公路支線(1959)、濱海公路(1965)、北迴鐵路(1973)、蘇澳國際商港(1974),以及靠近蘇澳港的德工業區(1977)啟動等等,這些建設對初級工業的交通節點運輸,特別是影響水泥工業在蘇澳快速成長,蘇澳港的擴建,也吸引更多企業到宜蘭設置工業區的興趣,包含台塑企業預計在溪南濱海的利澤工業區建設成六輕廠房,因投資金額龐大(5),獲得行政院郝柏村院長的大力支持。

 

然而在台塑六輕預計要於宜蘭設廠之前,國民黨卻失去縣長的選舉,讓原本由中央政府與企業家支配的地方建設,在宜蘭縣產生變數,然而這個縣長換黨的變遷,主要是反抗中央的力量積累,其中最劇烈的社會事件,當屬1980228日震驚全國的高雄事件被告林義雄(律師議員)家中發生的林宅血案。此事件包含林義雄的母親及雙胞胎女兒遇害死亡,大女兒重傷。林宅血案發生當時,林義雄正因高雄美麗島事件被警總軍法處以叛亂罪起訴,拘禁新店監獄候審,命案迄今仍無法偵破。案發後林義雄雖然因此被釋回,然而此事已導致原本對白色恐怖選擇沉默的宜蘭民眾,意識到支持黨外民主運動的重要性,從高雄(美麗島)事件到林宅血案,這波反國民黨的動力,終於在1981年促使原本從商的陳定南返鄉跨入政治並當選縣長(游錫堃當選縣議員),擔任縣長的陳定南創下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新聞事件,1982123日公開宣示,如有同仁到他家送禮,將公開陳列,從最重要的年節送禮開始根絕人情糾葛。19831226日發文實施彈性假日,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省政府人事處分別函電勸阻,但未被接受,開始剷除俱有忠誠思想控制的中央控制。19871213日王永慶於華視「新聞追擊」公開辯論六輕,挑戰他的前大企業老闆,不留情面給大企業的作為。同年1230日環保署舉行台塑公司籌建烯烃廠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第二次審查會,縣府聲明該計畫與國土計畫衝突,悍然拒絕中央命令。

 

此一由人權議題開啟宜蘭政治變革,再由高汙染工業的抗爭議題跨越溪南溪北的疆界,從地理空間與人文事件,重新喚醒宜蘭生命共同體的環境與人文空間感。綜合歸納於地理空間經驗,宜蘭縣具有高度明確識別的地理景觀,尤其是龜山島最具代表性,而封閉的地形導致宜蘭縣內內部高度的依存與連結關係,雖然在現代化與工業化的均質化過程,不容易凸顯各地的差異,然而在民主化運動與環境保護運動高度推展下,更加刺激了宜蘭在地化的發展與認同。因此,不論是地理上、歷史上、人文上,宜蘭存在高度的生命共同體經驗,宜蘭就是一座XXX的共同體描述,也成為容易操作的課題。

全面在地化的策略

游錫堃就任縣長八年(1989~1997年)創造了許多廣為人知的全國性甚至是國際性藝文活動,如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國際名校划船賽、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讓宜蘭從抵抗高汙染工業的環保聖地,轉型成為很會辦活動的文化縣市。然而在全國性活動舉辦的期間,宜蘭縣內部認同與在地化廣泛的推展開來,此一以宜蘭為核心的文化活動在游錫堃任內未曾停歇,甚至逐年的增加,帶動全縣各鄉鎮也競相舉辦文化活動。具體展現地方文化產業化的策略,刺激後續地方產業文化化的契機。

 

底下從文化活動舉辦、文化設施建設、地域景觀營造、觀光旅遊推展及研究出版論述等五個面向分類條列:

 

(一)文化活動舉辦
  • 舉辦「歡樂宜蘭年」
  • 復辦「頭城搶孤」
  • 舉辦文藝季「玉田弄獅」
  • 舉辦「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
  • 舉辦「宜蘭國際名校划船邀請賽」
  • 全國文藝季「歸來吧!龜山」活動
  • 礁溪鄉二龍社區舉辦「人親、土親、家鄉親」社區總體營造階段成果展
  • 舉辦「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
  • 舉辦「蔥蒜節」
  • 舉辦「鴨母節」
  • 舉辦「飛躍泰雅‧山之饗宴」
  • 舉辦「八月員山‧歌仔戲回娘家」
  • 舉辦「風箏節」
  • 舉辦「鯖魚節」
  • 定「宜蘭日」為 10 月 16 日,縣內國中小學及幼稚園放假一天

 

(二)文化設施建設
  • 設立「台灣戲劇館」
  • 設立宜蘭自然生態的「福山植物園」
  • 籌設東北部民俗技藝園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成立「宜蘭縣史館」
  • 籌建「泰雅文物館」
  • 成立「蘭陽戲劇團」
  • 成立「蘭陽博物館」
  • 設置「五十二甲水鳥保護區」及「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 活化「宜蘭設治紀念館」及「楊士芳紀念公園」
  • 提出「舊城振興計畫」

 

(三)地域景觀營造
  • 辦理「蘭陽百景票選活動」
  • 推動「宜蘭厝」活動
  • 召開「傳統建築及竹圍」座談會
  • 縣府首創公告都市計畫區實施容積率管制
  • 拍攝「1996 年宜蘭圖像全記錄」

 

(四)觀光旅遊推展
  • 成立「宜蘭縣觀光協會」
  • 復駛「太平山蹦蹦車」
  • 提出「宜蘭休閒農業整體發展案」
  • 創刊《宜蘭觀光》季刊
  • 完成「宜蘭縣觀光發展整體計畫-通盤檢討」
  • 發行「宜蘭認同卡」

 

(五)研究出版論述
  • 重修《宜蘭縣志》
  • 編篡《宜蘭縣史系列》叢書
  • 舉辦「宜蘭研究」學術研討會
  • 推動本土語、編撰《宜蘭縣鄉土教材》
  • 編印《蘭陽情-台灣農民曆》
  • 復刊《宜蘭文獻雜誌》
  • 進行「尋找宜蘭精神」調查研究

 

游錫堃縣長任內以「宜蘭」全縣作為凝聚焦點,整合軟體與硬體建設,擴散成為各地鄉鎮公所競相舉辦文化活動,無論是文化活動舉辦、文化設施建設、地域景觀營造、觀光旅遊推展及研究出版論述等面向,接朝向建構一個共同的宜蘭歷史以及人文地理,並透過共同的活動與事件經歷,讓身體經驗獲得深刻的記憶,「宜蘭人」的建構過程,成為黃國禎筆下的「地域國家」的再現。而原先以環境保護的抗爭社區如港邊社區(無尾港)或白米社區,後來也紛紛投入社區總體營造的在地化建構,在具體獲得社區總體營造成果的同時,也成為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創會的核心社區代表,顯示游錫堃縣長以在地化接收抵抗的力量,讓「宜蘭是一座生命共同體」邁向「宜蘭是一座文化共同體」的轉型策略。劉守成縣長則延續游錫堃縣長的政策,除了延續之外,也加入了包含「社區日曆」、「綠色博覽會」等更深入與跨年度的文化活動外,且明開始面對商品化的觀光產業衝擊。

文化商品化的觀光時代

在建構了「宜蘭是一座生命共同體」、「宜蘭是一座文化共同體」之後,無尾港社區與陳世強等宜蘭在地藝術家在2006年辦了一場「開門之前-前衛藝術展」,在地藝術家在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前,選擇通車終點的無尾港社區舉辦了一場焦慮意味十足的藝術展覽,其運用大量再生材料進行藝術創作,以緬懷未來高速公路通車後,不確定的台北都市化、商品化衝擊。

 

除了民間團體的焦慮,政府部門更早就開始準備,面對高速公路時空收斂宜蘭台北之間的空間與時間,可以想見原本「宜蘭就是一座生命共同體」將可能隨時瓦解,北宜高速公路在1990確定興建,屬中央重大交通建設計畫,六輕第二次叩關宜蘭,亦曾經成為行政院脅迫宜蘭縣政府就範的條件,一直到2006年共歷時26年的計劃與漫長施工期,已經給宜蘭一個很長的時間因應與準備,而當時的游錫堃縣長推動文化轉型、地域認同建構,不論是刻意或無心插柳,顯然應該都是為宜蘭在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所面臨的都市化與商品化進行準備,包含2001年成立的蘭博家族、1992年-2010年興建的蘭陽博物館、前述各項在地化策略,以及比施行內政部更嚴格限制的「都市計畫區實施容積率管制」,亦即在對內加速共同體意識,對外推動觀光產業,因應商品化炒作土地。

 

法律是人訂出來的,當然也可能被更動,攸關宜蘭的都市化與商品化衝擊,在都市計畫區域以及非都市計畫區域同樣面臨衝擊。都市計畫區容積在2006年後逐步放寬,非都市計畫區在平原主要是農地,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興建農舍,讓宜蘭的農地面臨尷尬的「種別墅」、「狗農舍」等現象普遍存在,過去鮮少出現的門禁農舍,夾雜「宜蘭厝」美好的斜屋頂與都會門禁別墅大量出現,讓建構優質的生活環境,反而成為炒農地蓋別墅的誘因,宜蘭第一波面對商品化最嚴重的衝擊,正是最重要且脆弱的農地,農地商品化,顯然已經難以阻止,這是現在進行式,而且目前尚未出現具體有效的因應策略。

 

除了農地失守,宜蘭還有文化共同體,堅強的社區營造基礎,部分社區總體營造成果累積成為「地方文化館」,直接迎向體驗經濟的觀光宜蘭時代,2001年成立的蘭博家族,肩負起整合工部門與民間的各個文物館舍,一則對內串連宜蘭內部多樣的地方文化館,另一則肩負在「蘭陽博物館」開館前的一個「地方博物館」的整合窗口。

 

然而隨著愈來愈多休閒農場文化化的需求,傳統工廠轉型為觀光工廠的必要性,蘭博家族協會的成員愈來愈多樣,就在協會成員高度成長的同時,蘭陽博物館開館正式運作,幾乎所有的光環都烙印在蘭陽博物館,而蘭陽博物館確實具有其正當性,無論在組織、編製、藏品、空間甚至建築景觀等等,一個宜蘭人文歷史的櫥窗已經形成,讓原本在各地打拼的小館舍羨慕不已,甚至運作多年的蘭博家族也產生定位與信心危機。

 

「……這是一個默默在宜蘭耕耘的非營利組織,作為一個聯繫地方文化館群和官方部門的一個橋梁,在學術研究領域上已獲得相當響亮的名聲,當然總是作為官方對外宣傳的優良政績之一,只不過在響亮的名聲下,卻還沒廣為讓在地的宜蘭居民所認識,每次和朋友家人解釋在協會的工作,大家都以為是蘭陽博物館,對於蘭博家族的組織沒有一點知曉,這就是我所遇見的現況。再者是因為協會經費拮据,每每需要努力爭取任何讓協會有經費發展下去的計畫案,而在政府整體資源有限下,往往無法與其他強力資源的組織競爭,這實在有些無力,幸好協會還有一群認同協會理念並且在背後默默支撐著協會活動的會員們熱情相挺,這份心意總讓我覺得很溫暖,協會需要靠大家一點一滴的力量來前進!」(Peggy2012:18

 

從上述過去一位蘭博家族工作同仁的記錄內容,可以發現耕耘十多年,具有眾多博物館家族成員的組織的知名度,遠不及剛剛開館的一個家族成員,其間固然因為蘭陽博物館知名且具體建築空間帶來的巨大顯著效益之外,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組織隱含某種程度的相同任務,也就是「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的建構,相同的任務,不同的資源與知名度,可以想見推展過程的矛盾心情。

 

然而,就蘭陽博物館而言,過去這些背景以及承載「生命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甚至是今日的「光觀共同體」,似乎應該是「縣政府」、「文化局」的業務,而不是一個正規「博物館」應該要有的,「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這四大門神高立在博物館館員心中,為了館內正常運作,每天要服務絡繹不絕的參觀民眾,要策劃未來的展覽,也許已經無暇進行典藏研究,更不用說是推動館外的業務。換言之,對於剛剛開幕的蘭陽博物館而言,存在著「宜蘭是一座生命共同體」與「文化共同體」的斷裂,然而我們回頭檢視在蘭陽博物館規劃報告,曾經訴求將文化局、縣史館、蘭博等三合一的整合在未來(今日)的蘭陽博物館,今日(2013年)由文化局長兼代館長,可以想見蘭陽博物館一定不只是一座傳統的博物館,而是一座整合與擴散的博物館共同體。

 

在商品化的觀光時代裡,所有的一切都可能被整合,不論是自動自發、被動接受,體驗經濟的宜蘭、觀光共同體的宜蘭已經是個主流趨勢,然而我們其實更可以發現,因為這個體驗經濟的觀光共同體,讓各種原本不被注意的地方文化成為一種品牌,原本閑置荒廢的空間成為一種奇異的觀光場域,而傳統的工廠也朝向文化展示與教學體驗,一種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式的文化商品時代到來。

大量的地方文物館發展

回到具體的宜蘭空間裡,許多時代的重要建築成為文化資產保護對象,亦是體驗經濟的奇異觀光景點,宜蘭的古蹟與歷史建築指定自1997年才開始,截止於今(2013)年的宜蘭縣古蹟統計(表1)共計32處,包含3處街屋(皆位於頭城,也就是開蘭第一城頭圍,屬於清領時期的建築),寺廟祠堂教堂9處(分散於頭城、宜蘭、冬山、羅東、壯圍、利澤等處,同屬日治之前興建),牌坊古墓4處(位於頭城、宜蘭兩處),宅第4處(位於頭城、宜蘭),橋樑4處(位於頭城、礁溪、五結),隧道、穀倉、機場、砲台、醫院、磚窯等各一處。若以鄉鎮統計,頭城10處、宜蘭市9處、五結4處、羅東3處、礁溪員山壯圍各一處。若以時間統計,清朝17處,日治12處,1945年後3處。從上表統計,宜蘭縣的古蹟較少雄偉的建築,寺廟祠堂教堂共佔了8處,其中兩處教堂是1945年戰後由外國傳教士興建,除了已經現地開放的古蹟之外,也有完成整修再利用成為文化場所,如二結農會穀倉、舊宜蘭菸酒賣捌所等。

 

相較於古蹟活化程度,歷史建築則有更豐富的展現,歷史建築至今(2013)共列68處(表2),多屬房舍建築,部分為戰備設施,且以日治時期居多,戰後次之。歷史建築因為在修復法規有較大的彈性空間,且既然稱為建築,就有更多空間可運用。已經公共化與在地化者,包含舊縣長官邸設置成為宜蘭設治紀念館;舊主秘公館開放成為休閒餐飲服務處,因為鄰近設置紀念館,機能性的成為餐飲休閒服務空間;舊糧食局宜蘭辦公廳緊鄰宜蘭火車站,轉而成為宜蘭遊客服務與展示中心;台鐵宜蘭車站舊倉庫群同樣緊鄰火車站與宜蘭鬧區,轉而成為宜蘭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舊宜蘭監獄門廳被原址保留,整修後成為宜蘭最大商場區的入口展示空間;思源里飛機掩體因為處偏遠,空間利用不易,但與居民過去空襲記憶連結,進而成為當地社區居民活動空間;位於宜蘭市中心的台灣銀行宜蘭分行,規劃成為宜蘭美術館;礁溪鄉公所舊辦公廳成為鄉史館,羅東林區管理處個歷史空間成為熱門的羅東林場園區,礁溪湯圍溫泉溝則已經跟礁溪新舊市街更新成為熱門的休閒遊憩空間。歷史建築的活化程度較高,活化後也陸續加入博物館家族,包含宜蘭設置紀念館、羅東林區管理處眾建築群、二結王公廟、慈林紀念館等等。

 

從「宜蘭地方特色館一覽表」(表3)統計72個,羅列曾參與過蘭博家族的團體成員,共計70個,目前仍是博物館家族協會成員,共計57個。而70個家族成員中,又有29個是現今名列中華名國博物館協會的地方博物館名冊。13個名列文化部地方文化館。文化部自2000啟動的地方文化館計劃,宜蘭共計有15處地方文化館,其中有高達13處為蘭博家族成員,僅思源里飛機掩體(機堡)(歷史建築,經思源里社區居民與專業者活化),以及頭城老街群古蹟整治成為頭城文化館,其餘不論從社區、地方特色產業、休閒農村、公設博物館等等,在目前或曾經是蘭博家族協會成員。若以公私屬性分析,公部門有19處,NGO9處,私有42處。NGO以社區為主要成員,在宜蘭兩百多個社區當中的比例,並不算高,也顯示以社區作為地方特色之營運主體並不容易,值得觀察的是,公部門有19處,顯現公務單位也普遍熱衷加入博物館家族的現象,當然,現階段高達42處的私有館舍,已經逐漸涵蓋許多非以博物館或文物館為名義的身分加入,甚至有特色餐廳、生態民宿、休閒農場等與觀光旅遊為出發的私人場所,除了顯示宜蘭博物館家族的多樣性,也顯示出愈來愈多私人觀光旅遊場域,樂於與文化相關的博物館概念結合,當然,這些私有館舍在經過彼此的博物館交流過程,是否在私有館舍產生多少積極與正面的文化提昇,尚待觀察與研究。

 

「宜蘭地方特色館一覽表」實體館舍空間轉化與再利用,從現有統計資料顯示,在72處場所中,若以前後使用機能不同,並且空間經過整理與重新定位使用功能作為判斷依據,則具有比較明確空間轉化與再利用至少有19處,其中9處公部門、2處私有、8NGO,若以比例,NGO跟公部門的空間再利用比例最高,特別是NGO僅有仰山文教基金會另外於都市計畫範圍內購地興建,從空間屬性上較無歷史脈絡,其餘NGO組織皆以當地原先的相關空間意涵與歷史重新整理,類似在原地歷史脈絡進行重新定位的,包含2011年完工落成的陳定南教育基金會NGO組織在其故居設置陳定南紀念園區是同樣的作為。其餘本表統計53處則大致維持原先建築空間屬性,其中42處私有館舍有40處皆是屬於後者,當然這其中也包含了許多將工廠轉化為展示館的私有館舍,因仍屬於與工廠相關,不列入空間再利用轉化範圍。

 

從「2013宜蘭鄉市鎮地方特色館分佈數量統計表」(表4),宜蘭十二個鄉鎮,僅有大同鄉未有宜蘭博物館家族相關的館舍,同樣屬於山地與原住民鄉鎮的南澳鄉則有一處,但此處仍是林務局管有與開放再利用之空間,顯見以原住民鄉鎮為特色的兩個鄉鎮,顯然都沒有善用其特色。至於在現有統計資料中,最多為宜蘭市(13)、其次為冬山(11)、員山(10)、蘇澳(9)、頭城(7)、羅東(6)、五結(6)、礁溪(5)、三星(3)、壯圍與南澳(1)

 

從統計的鄉鎮分佈,我們發現了一個明顯的現象,具有五處以上地方特色館,主要落於蘭陽平原火車與台九線貫穿的路線,而位於蘭陽溪上下游兩端的三星鄉、壯圍鄉,則數量相對的較少,從「宜蘭縣1951~2006年人口統計表」統計,最低的四個鄉鎮分別是壯圍鄉、三星鄉、南澳鄉與大同鄉,距離宜蘭與羅東一級中地最遠分別為大同鄉、南澳鄉、三星鄉、壯圍鄉等四個鄉鎮。從空間分佈的特色為:1.分布於蘭陽平原;2.集中於火車鐵道串聯的中地系統。此一分佈大致符合在過去歷史發展人口密集區,以及今日都市化、商品化程度較高的鄉鎮,展現出觀光生命共同體。

小結:等候再在地化的國際化

從「宜蘭是一座生命共同體」、「宜蘭是一座文化共同體」到「宜蘭是一座觀光共同體」的發展,「博物館」都是重要的核心,在各鄉鎮百花齊放的體驗觀光文物館興起,給了宜蘭一個更多樣與豐富文化的契機,也給了「博物館」更多想象的可能。蘭博家族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串聯個家族夥伴,並催生蘭陽博物館,蘭陽博物館如何成為大家的博物館,如何函構宜蘭的「生命共同體」、「文化共同體」與「經濟共同體」,串聯起博物館群系統,提供面對都市化、商品化浪潮的博物館策略,成為未來重要的議題。而這多年來宜蘭的在地化建設,如何持續在各個不同的文化館舍強化,面對商品化,可以想見的是,會有更多地方產業期待文化化,而博物館化並不等同於文化化,在文化觀光體驗經濟下,唯有不斷的在地化,才能夠抵抗都市化與商品化。

 

本文考察的宜蘭博物館系統,並非一個實體緊密的連結,但因為面對共同環境與挑戰,採取共同的「博物館化」,從政府到民間,從一座生命共同體,移轉成文化共同體與觀光共同體。宜蘭的文物館、文化館、博物館的存在,不是偶然形成,而是有系統、有關聯、有原則性的存在,只是在眾多文物館當中,「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的樣貌並沒有如同「龜山島」的明確,沒有如同「宜蘭人」的營造。在二十多年前宜蘭沒有72個地方文化館、沒有32處古蹟、沒有68處歷史建築,當時已經有「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理想與目標。今日宜蘭有了豐富多樣的文物館,論述與想像並沒有增加。「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並非著眼於縣內論述,而是需要對照全國,甚至是國際性的,其所仰賴的即是「宜蘭的文化生命共同體」。

引用文獻

  • Horkheimer, M.& Adorno T.(著),林宏濤(譯), 2008。《啟蒙的辯證》(Dialektik der aufklarung philosophische fragmente)。台北:商周。
  • Dodd N.(著),張君玫(譯),2003。《社會理論與現代性》(Social Theory and Modernity)1999,。台北:巨流。
  • 王嵩山,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台北:稻鄉。
  •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11。《組織章程》。參閱時間點:2011/10/09。
  • 石計生,2000。《宜蘭縣社會經濟發展史》。宜蘭:宜蘭縣史館。
  •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南天。
  • 李怡君,2006。《台灣的特色博物館》。台北:遠足文化。
  • 林盛豐,2010。〈陳縣長為什麼可以做出台灣最高品質的公共工程〉,《逗陣來獻館 陳定南紀念園區主體工程竣工典禮專刊》。宜蘭:財團法人陳定南教育基金會。
  • 林志恆,1998。《蘭陽之子游錫堃》。台北:天下。
  • 林勝義,1993。〈博物館與社區之結合〉,《博物館學季刊》7(2):3-8。
  • 柯培元,1835。《噶瑪蘭志略》卷之十三。
  • 宜蘭縣政府,1993-2010。《宜蘭文獻雜誌》。宜蘭:宜蘭縣史館。
  • 宜蘭文獻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1992。《宜蘭縣長陳定南施政總報告彙編》。宜蘭:宜蘭縣政府。
  • 徐純,2003。《日本社區型、地方型博物館(文化)館營運管理機制調查評析計劃期末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陳淑均(總纂),1852《(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噶瑪蘭廳誌》1968。宜蘭:宜蘭文獻委員會重刋。
  • 陳志梧,1988。《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 陳賡堯,1998。《文化宜蘭游錫堃》。台北:遠流。
  • 陳碧琳,2006。〈博物館在地化與地方博物館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59(1):91-103。
  • 陳國寧,2004。〈台灣的博物館列車〉,《臺灣博物館名錄》。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發行。
  • 秦裕傑,1997。《博物館論述》。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印行。
  • 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2011。《組織章程》。參閱時間點2011/10/09。
  • 張秋寶,1974。〈蘭陽平原之開發過程中地體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 漢寶德,1993。〈生活化的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7(2):1。
  • 戴寶村,2006。〈內聚與聯外-從交通考察宜蘭歷史發展〉,《宜蘭研究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史館。
  • 劉家蓁,2002。〈社區博物館的籌設與發展-以南投縣牛屎崎鄉土文史館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國禎,1997。〈文化政策、認同政治與的與實踐-以九 O 年代宜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國禎,2002。《解構宜蘭經驗:邁向想像的地方認同(1990∼2000)》。台北:作者自印。
  • 羅欣怡,2001。〈從宜蘭博物館家族談地方博物館運動〉,《蘭陽博物》3:11-12。
  • 羅欣怡,1997。《博物館與社區發展-社區博物館之興起及其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 戴維賈里、朱莉雅賈里(著),周業謙、周光淦(譯),1999。《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