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6期-宜蘭興自造-羅東工場的發展沿革-昭和12年(一)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18,《中興紙廠⋅宜蘭興自造-歷史建築群⋅紙業風貌一年期(107)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

前言

今日的中興紙廠,原為日治時期由臺灣興業株式會社經營的羅東工場,地址
為臺北州羅東郡五結庄四結二百番地,由清水組興建。自昭和10(1935)年2 月
14 日動工興建,至昭和12(1937)年4 月25 日舉行落成典禮,為世界首創以「鬼
芒」混合蔗渣製紙的工場。當時工場內的配置、建築與機具完全是依據原料與製
紙流程規劃,之後由於「鬼芒」與蔗渣不足的因素,以致於工場在營運一年後,
便轉向以廢木材為製紙原料,使得工場配置、建築與機具有了明顯的改變,之後
在二戰末期遭到美軍轟炸,但並未停工。
戰後,民國35(1946)年羅東工場先由臺灣紙業公司接手進行修繕與經營,
至民國48(1959)年再改由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興紙業公司)
營運,其兩者都是在日治時期臺灣興業株式會社建設的基礎下繼續發展。直到民
國62(1973)年因羅東工場開始加入廢紙脫墨設備與建築,並在民國68(1979)
年與民國73(1984)年完成增添設備與擴廠,才使工場形成今天中興與興中紙廠
的規模與設備。另一方面,除了上述擴廠與增添設備的影響之外,造成工場建築
與設備變化的另一項因素,即是製紙原料的改變。因此為瞭解中興紙廠自日治時
期到戰後的工場發展與製紙變遷,以下將以日治與戰後不同時期的配置圖與建築
圖為基礎,加上與舊照片之比對,以及相關文獻的記載進行各階段說明。

工廠規模與設施介紹

昭和9(1934)年12 月臺灣興業株式會社為考量乾淨水源的取得,以及原料
與成品的運輸,將羅東工場設置在二結工場東南側的四結田地上,緊鄰宜蘭線鐵
道,同時購買與二結工場之間的土地,用於設置往返台車與作為職員宿舍的敷地,
如【圖3-1-1】所示。經與現況範圍比對可以知道,初期設立的羅東工場範圍較
小,如【圖3-1-2】所示。
據昭和12(1937)年出版之《臺灣興業株式會社の槪況と紙の話》與同年9
月1 日刊登於《臺灣日日新報》的記載可以知道,羅東工場初建時占地7 萬坪,
基地內有優良水質大量湧出。場內工場建築坪數為8,321 坪,包括有「原料裁斷
室」、「製藥室」、「原料蒸煮室」、「パルプ精選室」、「漂白室」、「調成叩解室」、
「藥品室」、「抄紙室」、「仕上室」、「汽罐室」、「營繕室」與「事務所」等。附屬

建築為2,588 坪,包括社宅、「其他附屬家屋」、社員公寓與俱樂部。主要建築採
用耐震、耐風與耐火的鋼骨鋼筋混凝土,以增進效率以及方便作業,保健與衛生
也是一大重點。機械設備,包括有鍋爐(「ボイラー」(boiler))3 罐:1 罐加熱面
積3,725 平方呎、馬達(「電動機」):總馬力數4,400 馬力、蒸煮釜3 個:1 釜內
容積5,650 立方呎、抄紙機(寬120 吋、長網式)2 台等。1

建築配置

關於興建完成時之建築配置狀況,從日治時期羅東工場電話配線圖(【圖3-
1-4】與【圖3-1-6】),日治時期羅東工場給水工事配管圖(【圖3-1-5】)來看,因
圖框下方記有昭和10(1935)年10 月25 日、昭和10(1935)年11 月13 日(B
社宅變更訂正)、昭和11(1936)年1 月25 日(C 號社宅變更A 號「書込」、昭
和11(1936)年4 月9 日(職工社宅地「書込」)的文字,因此可以確定三套圖
面為昭和10(1935)年至11(1936)年間羅東工場的設計配置圖。
經比對三張圖面後發現,三者最大差異在於【圖3-1-4】與【圖3-1-5】的營
繕工場南側有一棟油倉庫,鍋爐室(「汽罐室」)的北側設有過濾室(「濾過池」),
而【圖3-1-6】的營繕工場南側為一棟倉庫,鍋爐室(「汽罐室」)的北側為空地。
由於過濾室(「濾過池」)為昭和11(1936)年9~10 月井水與水道檢測不適用後
所興建,因此可以知道【圖3-1-6】的時間略早於【圖3-1-4】與【圖3-1-5】。另依
據昭和12(1937)年工場落成時照片,現存日治時期的建物位置,以及新發現的
昭和13(1938)年工場配置圖,推測【圖3-1-4】與【圖3-1-5】應為後來實際興
建的配置圖。
由配置圖可以知道,羅東工場的建物主要分成工場建築與附屬建築兩區,之
間以寬約26 公尺的水道與廣闊的空地區隔。工場建築位於基地南半側,包括茅
草裁切所(「茅裁貯所」),即報導中的「原料裁斷室」、鍋爐室(「汽罐室」)、過
濾室(「濾過池」)、氧化鎂(「マグネシヤ」,magnesia)溶解室、製藥塔、儲酸槽
與藥液回收槽、製藥室、噴坑室(「ブローチェスト」)、蒸解室(含藥液泵室),
即報導中的「原料蒸煮室」、篩選室,即報導中的「パルプ精選室」、漂白室、打
漿室、抄紙室(「ペーパマシン室」)、整理室(包括整理室(「仕上室」)、篩選室
(「撰別室」)、包裝室(「荷造」))、氧化鎂(「マグネシヤ」)倉庫、硫磺倉庫、
白土倉庫、晒粉倉庫、木工室、鍛造(「火造場」)、營繕工場、油倉庫、事務所,
以及臨軌道旁之三棟倉庫與一處石炭置場等,如【圖3-1-3】所示。
其中機能較為複雜的篩選室,一樓前側是未經漂白的紙漿漿槽(「未晒パル
プチェスト」),中間為「紙料回收室」,後段為經過一次性漂白且調整過紙漿濃
度的漿槽(「一段晒ポーチャー」),二樓前側為未經漂白的紙漿漿槽(「未晒パル
プチェスト」),中間為紙漿篩室(「スクリーン室」),後側為滾筒加壓脫水(「シ
リンダープレス」),三樓前側為沉砂溝(「リフラー」)。

漂白室前段三層樓皆為漂白粉溶解室(「晒粉溶解室」),一樓中間為紙漿脫
水槽(「デッカーチェスト」),後側為經過一次性漂白的紙漿漿槽(「一段晒パル
プチェスト」),二樓中間為脫水機(「デッカー」),後側為經過二次性漂白且調
整過紙漿濃度的漿槽(「二段晒ポーチャー」),三樓中間為沉砂溝(「リフラー」)。
打漿室(「ビーター」)的前側為藥品室,一樓中間為打漿漿槽(「ビーター
チェスト」),後側為經過兩次漂白的紙漿漿槽(「二段晒パルプチェスト」),二
樓中間與後側皆為打漿機。
抄紙室內由西向東依序設有沉砂溝(「リフラー」)、兩處紙漿調配槽(「ジョ
ルダン チェスト」)、馬達室(「モーター」)、兩處沉澱槽(「セットリング タ
ンク」)、抄紙室(「ペーパーマシン室」)、研磨室(「グラインダー」)。
建築配置上,茅草裁切所(「茅裁貯所」)因需要較大的空間,因此獨立配置
在L 形水道的西側。蒸解室、噴坑室、篩選室、漂白室、打漿室、抄紙室與整理
室為一個完整的製紙流程,由原料處理到造紙之各建築,由西向東配置且彼此緊
鄰,形成一個製紙建築群,以便紙漿之輸送。其餘建築為了能夠就近提供上述建
築原物料,大多配置在製紙建築群的周邊,包括四棟放置化學藥品的倉庫為了能
夠就近提供上述溶解室、製藥室、漂白室與打漿室原料,配置在製紙建築群的南
側。溶解室、製藥塔、製藥室、儲液槽與藥液回收槽、鍋爐室(「汽罐室」)、過
濾室(「濾過池」)配置在蒸解室的西側,以便提供酸液、水源與蒸氣。擔負維修
重任的營繕工場配置在抄紙室的南側,存放原料與成品的倉庫,則配置在宜蘭線
鐵道旁,包括三棟倉庫與石炭置場,以方便運送。
附屬建築配置於基地的北半側,包括有社宅、 社員公寓(「アパ一ト」)、俱
樂部、診療所與車庫等,其中社宅依級別分設A、B、C 三號,A 號兩棟位於L 水
道北側,平面為獨棟設計,B號六棟位於A號的南側,平面為雙併設計,C號十
五棟位於L 形水道的西側,平面為雙併設計。
羅東工場有三個出入口,位於事務所南側的出入口為正門(即今日園區內最
南側道路),而較靠近茅草裁切所(「茅裁貯所」)(即今日園區內最南側道路)與
社宅的出入口(位於今日省道上)為側門,提供員工進出以及與二結工場之原料
輸送。同時,鍋爐室(「汽罐室」)、製紙建築群、營繕工場與倉庫之間皆設有台
車聯繫,以便原料與成品的運輸。以及為了方便聯絡各部門與防災需求,於場內
架設電話線、消防栓與「水吞」,並在事務所前方設置「噴水」。

而除上述三張配置圖之外,目前還有發現一張羅東工場配置圖【圖3-1-14】,
經比對落成後拍攝的照片發現許多建築的配置與實際不同,包括基地南側四棟南
北向並列配置的原料倉庫,在此圖只有三棟,並且有一棟為東西向配置,如【圖
3-1-12】所示。製紙建築群西北側的鍋爐室(「汽罐室」),在此圖是配置在製紙建
築群的南側,重疊到化學藥品倉庫。基於上述差異,推測此圖應該是臺灣興業株
式會社在購買土地後所作的其中一種規劃配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