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期-「西堤晚眺」─記宜蘭河陶雕壁畫
陳世強 / 彰化師大美術系教授
緣起:從「穿越古今宜蘭河」說起
河流像面時空的鏡子,映照了人們在河畔漱洗的歷史和記憶沉積。
2018年末,本人在宜蘭人故事館展出「穿越古今宜蘭河」的歷史圖繪展。這畫原始理念原為周家安老師之邀為宜蘭人故事館的單元展示而作,內容主要為以圖像呈現二十世紀初的宜蘭河中游一帶之人民生活樣貌及歷史發展。當時透過近十位學者提供寶貴史料多次校修,歷經一年畫成750X105公分的長卷水彩畫作,目前等比例複製品陳列於該館二樓,而原作則典藏於宜蘭縣史館。
2020年秋,再應宜蘭縣政府辦理中央前瞻水環境計畫「宜蘭河水岸慢行道及水域活動環境改善工程」,其中一項子計畫乃規劃在宜蘭河畔,選定「西門堤防」位置,延伸前畫創作理念及內容擴展成陶雕壁畫形式,補充其水環境遊憩工程兼具文史導覽功能,名稱為「西堤晚眺」,本畫得以另一公共藝術型態出現在宜蘭河畔。
關於「西堤晚眺」宜蘭河陶雕壁畫
宜蘭河清代舊稱「西勢大溪」,是重要交通和物產命脈,然早期常有氾濫成災。日治時期,1901年廳長西鄉菊次郎建西門堤防完工,日後再上下游延長,水患漸入穩定,成為宜蘭市重要的屏障。宜蘭川戰後改稱宜蘭河,1990年代宜蘭縣政府規劃宜蘭河濱公園,轉而成為一兼具自然休憩的功能角色,如今餘暉潯粼,遠望雪山山脈,臨堤攬勝;與《宜蘭縣志》中蘭陽十八勝之一的「西堤晚眺」美景先後相映。
延承舊城工藝的創作風格
2006年起本人返鄉協助鄂王社區藝術營造並主持宜蘭舊城匠師計畫,認識了已故廟宇畫師曾水源及燒畫磚藝師顏文伯,收集並親睹其創作過程,也協助顏文伯燒畫磚窯燒工作,因其為釉上彩低溫燒成,戶外長期保存不易。此次宜蘭河陶雕壁畫除延承二位舊城彩繪的筆法風格,加上本人西畫學院基礎融入透視法及人物結構,並刻畫陶板凹凸肌理變化,增加觸感紋理,改良前者釉上彩為1200度高溫釉下彩窯燒陶板製成,抗光防汙高硬度更適合戶外永久設置。本陶雕壁畫完成面約為6公尺寬X30公尺長,共6510片陶板組合而成,每片陶板歷經20道工序,又耗時1年製作完成,現座落於宜蘭河慶和橋下南岸邊坡上。
「母親之河」宜蘭河
宜蘭河猶如地方的「母親之河」,孕育了宜蘭人各時代的重要歷史文化及產業發展;而已建城兩百年餘的宜蘭城,更是宜蘭縣重要的政經核心,河域沉積發展出豐厚的庶民文化和地景特色,透過圖文並茂的陶雕壁畫形式,展現其文化歷史脈絡並做為現地鄉土教材。
壁畫內容主要參考資料是1904年《台灣堡圖》及1945年《美機航照圖》對照早期地景樣貌,呈現20世紀初宜蘭河和宜蘭城的記憶圖像,包含當時原住民、漢人、日本殖民者三大族群的歷史際遇,宜蘭河中游一帶及宜蘭城當時的水文脈絡、地景樣貌、重要廟宇與建築、物產分布﹑聚落市集及人民生活情形…等等。前景以宜蘭城「放水燈」及結頭份「歌仔」作為人物登場,「安平順興」宜蘭舊城更是最繁榮,故事最多的地方。沿線經下渡頭、渡船頭、西門渡口…等重要集散地,而員山一帶更可看出各支流分布情形,產業的拓殖與自然生態相映其中。
「西堤晚眺宜川情,百年蘭城映丹青」
陶雕壁畫預定於2021年10月正式發表,這階段創作過程特別感謝第一河川局和宜蘭縣政府工旅處的行政協助,蘭陽博物館林正芳研究員﹑宜蘭縣史館同仁﹑吳敏顯老師﹑楊晉平老師﹑黃文瀚博士等學者百忙提供珍貴文史資料,以及過程周家安老師伉儷和鄂王社區林銘信里長的精神鼓勵,另台中華山窯陳茂松夫婦全程提供窯廠設備和技術支援,諸位的實質參與使得此壁畫艱鉅任務得以實現,為宜蘭河那段的河運桑華和先民歷史記憶再次擺渡現前,共同為宜蘭留下美好的藝術文化資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