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90期-丸山遺址

文:江芝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圖:宜蘭縣政府 提供

 

丸山遺址為宜蘭縣縣定遺址,亦為內政部所指定的三級古蹟,位於蘭陽平原西南側,羅東火車站西南約4.5公里,冬山市區西北約3公里處,當地稱為圓山仔的小山上;行政區域上屬於冬山鄉丸山村與八寶村。根據考古調查的結果,推測史前人類活動的範圍主要是在丸山小山頂及山麓緩坡,恰好在平原與丘陵、山地交接處前緣。

 

從1963年被盛清沂先生記錄下來後,考古學者陸續來到丸山遺址進行地表採集,而一直到1990年代初期幾次的試掘,我們才對遺址地層有較明確的認識。1998年年初,為因應當時「八寶納骨塔」的興建工程計畫,在宜蘭縣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當地地主的協助下,展開長達半年三階段的搶救發掘工作,出土大量的遺物及現象,提供我們認識這群新石器時代丸山人的生活面貌。

 

根據碳十四年代的測定,在距今三千七百多年前,人群開始聚居在丸山小丘上,這些人群陸陸續續在此小丘上居住了近一千年的時間,在此時,小丘本身被冬山河上游的舊寮溪及支流新寮溪所環繞,多湧泉,提供不虞匱乏的水資源給居住在小丘上的丸山人們,而根據地層鑽探及孢粉分析則顯示,當人群開始聚居在此地時,當時的海岸線較為接近,而小丘附近可能主要為溼地,氣候也比近兩千年溫暖。

穿孔石器
穿孔石器
丸山遺址位於稱為圓山仔的小山上
丸山遺址位於稱為圓山仔的小山上

遺物

左:陶偶 / 右:網墜
左:陶偶 / 右:網墜

1998年丸山遺址的搶救出土了大量的遺物,主要為石、陶類器物,包含各類工具類石器、裝飾類石器、石廢料、陶罐口緣、圈足、陶把、陶紡輪、陶偶等等。這些器物提供了認識丸山人日常生活的證據。

 

根據我們對這些器物功能的推測,史前丸山人的生計活動可能包括狩獵(矛鏃形器)、農耕(刀鐮形器、斧鋤形器)、捕魚(網墜形器);而紡織(陶紡輪)、石器製作(砥、礪形器)、陶器製作更是其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另外,裝飾品(環、玦形器、管棒形器、璜形器)、陶器上的紋飾、陶偶的出土則展現了丸山人的生活美感;而丸山遺址出土12件人獸形玉製品,為目前台灣出土此類型器物數量最多的遺址,其精細的製作展現了史前人類高超的工藝技術,然而丸山遺址本身並未出土任何玉廢料或玉製半成品,因此推測這些玉製器物都是以成品的形態進入丸山社會;另一方面,所有的人獸形玉製品皆出土在墓葬內或是墓葬的附近,推測可能為墓葬儀式行為的一部分。

 

觀察這些器物,不但可以推測可能的用途,更可以對於過去的工藝技術有所了解。丸山遺址出土的石器主要是以磨製石器為主,由遺址出土大量的砥礪形石器及在岩盤上所可以觀察的各種刻痕,推測當時的人應該是運用以石磨石的技術製作石器,亦可以見到少量的打製器物,例如小型的刮削形器、捶砸形器;或是打製出主要的形制後,在欲使用的刃邊上加磨,使刃邊更形鋒利,例如在許多斧形器上皆可以觀察到此現象。

左:石刀 / 右:玉器
左:石刀 / 右:玉器

而器物原料的來源研究則提供我們對於史前丸山人的活動範圍或可能有的社會互動有所認識,丸山人群除了運用當地小丘或是蘭陽平原的陶土及石材製作器物,亦有利用來自其他地區的原料。以玉製品為例,目前台灣唯一確認的玉礦位於花蓮豐田地區,根據成分分析,推測台灣出土的玉器皆出土於此一礦區,丸山的玉器亦不例外,換言之,新石器晚期的這群丸山人與蘭陽平原外的人群有一定的互動,以獲取大量的玉製品。

箭頭
箭頭

現象

除了大量的陶、石器外,丸山遺址的搶救發掘亦發現了多種現象,不同於器物,是在發掘時可以被取回實驗室研究,考古現象雖然同樣是人類活動遺留下的產物,但是卻無法完整被取回實驗室,在處理的過程中勢必會改變這些現象的形貌,因此考古現象的判讀便成為考古家在現場重要的工作。

 

根據這些現象,推測史前丸山人可能依賴木柱做為其建築的主要結構(柱洞),將死去的親人放置於板岩石板拼湊而成的石板內(石板棺)或是置於大型的陶罐內(甕棺),而埋入地下。而根據石材、半成品、石廢料及砥礪形器的集中分布,推測這些區域可能為人群製作石器的主要地點,此現象的廣泛分布及大量精美石器的出土,顯示著石器製作可能是丸山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列石結構為人群刻意用當地的頁岩塊堆疊成列的現象,推測為人群用來標示邊界的似石牆結構。

 

丸山遺址出土的現象包含墓葬、柱洞、火塘、列石結構、岩洞、石器製作區及一些不明堆石現象區。透過對於地層的判讀、對於相鄰遺物的分佈及現象本身形式的分析,考古家嘗試對於製造出這些現象背後的可能人類活動做討論。

岩洞
岩洞
石板棺
石板棺

近代文化遺物

丸山遺址除了出土大量的屬於三千多年前人群的文化遺物外,考古家亦在發掘的過程中發現屬於近代漢人的遺物,有少量的青花瓷、清代的日用品及農具。據文獻記載,冬山鄉在嘉慶、咸豐年間開始有漢人進入開墾,推測這些物品可能為當時所攜入的。

 

另外,在發掘區域內發現三座早期漢人墓葬,其中一座的墓碑尚存,故未發掘,另兩座分別為二次葬甕棺及傳統石堆漢人墓殘跡。

結語

現場挖掘
現場挖掘

在距今二千七百多年前,居住在丸山已有數代近千年的人群搬離了這個小丘,考古家對於他們離開的原因仍未清楚。而蘭陽地區則一直到距今一千多年前才再見到有人群居住的證據,有地質學者運用氣候資料,推測日益惡化的氣候迫使人群搬離,而宜蘭地區也漸成為不宜人居之處,但是一群人的移動牽涉到更多社會層面的因素,若是因為氣候因素造成人群的遷徙,這群人又遷移去哪了呢?蘭陽地區這長達千餘年的空白,是否亦可能是考古家本身調查工作的不足呢?

 

丸山遺址為宜蘭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遺址,透過對於遺物、現象的研究,讓我們認識到這群生活在三千多前的人群如何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共存,如何與同時期其他地區的人群互動,當時的人不但可能為獲取資源而已經廣泛認識其四周自然環境,更可能與南方花蓮地區花岡山文化的人群及北部圓山文化的人群有著不同程度的互動關係,這群人的歷史埋藏在丸山小丘堆疊的地層裡,透過考古家的發掘及分析,他們生活的面貌有機會展現在我們眼前,豐富了宜蘭這塊土地的歷史,也是當代宜蘭人所擁有的珍貴文化遺產。

現場挖掘
現場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