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4期-頭城寺廟分論-大型化廟宇

作者 / 陳進傳、楊晉平、陳美暖、游錫財、林雅玲、陳宜伶、黃有卿

-節錄自《人與神共構  頭城的寺廟信仰》一書

《人與神共構  頭城的寺廟信仰》一書封面
《人與神共構 頭城的寺廟信仰》一書封面

前言

頭城鎮上的大型廟宇主要有3 座,由北而南分別為草嶺慶雲宮、武當祖廟台灣第一行宮外澳接天宮、開成寺廟群,3 座廟宇皆起源自清治時期,慶雲宮與開成寺皆始於18 世紀末,接天宮則在19 世紀才出現,而三者的興起皆跟聚落發展有關。


根據史料,慶雲宮、接天宮與開成寺廟群的緣起,皆因先民橫渡黑水溝時,為求平安,攜帶神尊而來,和眾多臺灣的寺廟相似,而後漸漸從家神發展成庄頭廟,甚至成為大廟。根據王志宇所著之《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所載,明末清初,大量的漢人移民至臺灣,過程中有各種危險性,以及漢人在從事所謂「拓墾」時,面臨到和原住民爭地的衝突,乃至於土匪、惡疾之侵擾,為了順利活命並克服險境與困難,從原鄉而帶來的宗教信仰便成為了心靈上的寄託。

一、草嶺慶雲宮

(一) 廟宇沿革


草嶺慶雲宮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石城里,原名「大里天公廟」,當地人稱為「天公廟」。開基的神尊據傳是由吳明德自中國大陸攜帶來宜蘭。84 嘉慶2 年(1797),吳明德捧著玉皇神尊渡海來投靠同為漳浦人的吳沙,卜居於草嶺,結草廬安奉神像。
在《宜蘭草嶺慶雲宮志》中,高志斌提到草嶺慶雲宮之開基神尊,推測是從福建漳州府或漳浦縣之神廟,或者分靈自奉祀玉皇上帝之神廟而來。

在那個年代,漢人若要往返淡水廳與噶瑪蘭廳,行走淡蘭古道時,可能會遇到土匪或有出草習慣的泰雅族人,亦可能因不諳路況而墜落山谷,於是,出現了這樣的俗諺:「攀過三貂嶺,就無想某囝」,喻示山道之危險。為了祈求平安,旅人們自然會膜拜玉皇大帝,祈求這趟旅程平安順利。久而久之,草嶺玉皇香火鼎盛,原先的草廬難容不斷新增的香客,大里簡居民便在道光10 年(1830),集資建立以土石為結構的廟宇於草嶺腳,名「天公廟」。此即為大里天公廟之始建。

到了明治37 年(1904),由於天公廟信眾已經遍布三貂、草嶺、大里簡、蕃薯寮、桶盤堀、石城仔與大溪等地,信眾遂以原廟簡陋為由,發起募資另建新廟於現址,原址廟地後供今大里國小使用。

慶雲宮遷址後,逐步成為三貂地區與蘭陽平原的信仰聖地,香火鼎盛,廟宇幾經修繕。昭和7 年(1932)全面重修,於次年(1933)竣工。細究協助正殿重建之捐款者名錄,以個人名義奉獻者,九份金礦業主高烏肉之120 元為最多;以商號捐款者,船隻為最多,共計23 家。

民國37 年,大里簡的簡阿讚、張坤玉,石城仔的沈春癸,以及桶盤堀的藍阿順等鄉紳,推定大溪吳石定為發起人,集資增建前殿,幸得大里簡李俊廷捐獻廟地,民國39 年竣工,並成立「慶雲宮管理委員會」。民國57 年,由於香客急遽增加,時任管委會主任委員的張坤玉與委員簡阿讚提議擴大重建。民國58 年天公生,時任臺灣省議員之李建和前來參與祝壽,倡議另於廟後建一殿,保留原廟作為紀念。於是,民國58 年正式成立的「慶雲宮重建委員會」根據神意,參照木柵指南宮凌霄寶殿之形式,以鋼筋水泥為材料,興建三層式宮殿建築於原廟後山麓。本次資金共計964萬餘,李建和自捐86 萬餘,其餘捐獻者多為台北、宜蘭兩地人士。而在凌霄寶殿增建期間,因來自台北市的信女吳雪、張卻奔走勸募,使得慶雲宮名聲更為遠播,台北信徒日增。90 民國65 年眾人又有感於正殿與前殿陳舊,委請宜蘭廟宇建築師林清池,依照原格局,以鋼筋水泥重建,於民國68 年竣工。此時,捐題碑上已以台北市信眾為最多,最遠甚可見來自高雄縣賴宇晃之捐款,草嶺慶雲宮名聲已然響亮於全國。

91民國68 年8 月10 日,北部濱海公路通車,同年,草嶺古道開放,舉凡假日遊客、香客接應不暇。因此,為了方便香客住宿、舉辦相關活動,民國79 年6 月29 日開工興建文化活動中心,民國80 年落成。文化活動中心位於凌霄寶殿左側,一樓為活動中心,二、三樓作為禪房,提供香客住宿。民國84 年,新建文物陳列館,於民國85 年竣工。文物陳列館位於正殿南側,一樓設有名產販售與餐飲服務等攤位,二樓擺放文物圖書。截至此時,慶雲宮已成為一座觀光化且功能多樣的大型廟宇,香客或遊客之吃、住與遊憩,皆可在此得到滿足,廟方之事業在此基礎上更加擴大。

草嶺慶雲宮三川殿。(張恆瑞 攝)
草嶺慶雲宮三川殿。(張恆瑞 攝)
陳列於慶雲宮文物館中之舊時文物。(張恆瑞 攝)
陳列於慶雲宮文物館中之舊時文物。(張恆瑞 攝)

(二)廟宇特色


1、 宗教活動
慶雲宮之宗教活動,包含玉皇上帝萬壽祀典、中元普渡、神明誕辰祀儀等,其中,又以正月初九玉皇上帝萬壽祀典最為知名,常有各地信眾湧至草嶺慶雲宮,恭賀玉皇上帝萬壽。祀典始於農曆正月初九日子時,由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擔任主醮,全體委員擔任贊禮生與陪醮,以花、茶、水果、齋筵、壽桃、壽麵等作為祭品,依照三獻禮儀式程序行禮。初七至初九3 天且有酬神戲;每隔4 年之初八辦理一次「巡庄」,晚上9 至11 時誦經;初九廟方則會準備平安粥,讓蜂擁朝聖的信眾與遊客「呷平安」。

2、神蹟
除了玉皇上帝親定現廟址外,在《宜蘭草嶺慶雲宮志》中,尚可見其他神蹟,顯見草嶺慶雲宮之靈驗:
(1) 妻腹痛服靈丹後瘳癒 日警立碑謝神恩
日治初期,日本人濱田辰熊駐在大里簡,某日其妻腹痛,四處求診皆無效,經地方人士推薦,無奈之下讓其妻服用大里天公廟之爐丹,竟不藥而癒,遂於明治35 年(1902)立「功施神民」碑紀念之。而後,廟宇遷移至現址時,礙於法規所限,無法成功,幸得濱田君疏通關節,建廟工作順利開展。
(2) 信女夢見玉皇大帝 赴廟認捐龍柱
民國66 年,管理委員會開會決議重建舊殿,會議甫結束,信女張麗瓊前來認捐龍柱。據該女士所言,其前夜夢見玉皇上帝,當日便動身前往慶雲宮,得知舊殿即將重建,遂決定奉獻新台幣28 萬元認捐龍柱,屬舊殿重建芳名錄中捐款最多者。
(3) 花蓮新城保安宮 分靈自焚認祖
花蓮縣新城鄉保安宮,主祀玉皇上帝,該神尊據傳係漁民自近海拾得,但在多方考證查詢下,仍舊無法得知確切由來。直至民國68 年,農曆8 月28 日,保安宮管理委員會隨玉皇上帝,赴宜蘭縣冬山鄉草湖玉尊宮與草嶺慶雲宮進香,神尊竟在子夜之時,焚毀於玉尊宮。經保安宮廟祝張水旺請示後,方知自焚乃玉帝本意,非人為事故──自焚之神像係源自草嶺慶雲宮,日治初期時由新城鄉沿海漁民請回,屆期未還。

3、特色文創
過去草嶺古道路途凶險,人們為了求平安,會撿取圓形石頭作為「膽」,向天公祈求勇氣智慧,並將石頭過爐──此即是所謂「向天公借膽」。為此,草嶺慶雲宮前主任委員尤添丁,承襲舊習俗,開發特色文武膽作商品,助民眾事業經營、求學求功名等萬事順利。借膽時,首先得至媽祖殿龍邊「借膽處」請膽,填寫祈求賜膽文疏,接著於廟中任一香爐過火,順時針繞3 圈,再焚化文疏,即完成。借去的膽毋須歸還,只要常回廟裡過爐便可加強磁場。

慶雲宮內設立之向天公借膽解說牌。(尤瑞傑 攝)
慶雲宮內設立之向天公借膽解說牌。(尤瑞傑 攝)
慶雲宮向天公借膽文創品。(鎮公所提供)
慶雲宮向天公借膽文創品。(鎮公所提供)

二、外澳接天宮

(一)廟宇沿革


接天宮,全稱為「武當祖廟台灣第一行宮外澳接天宮」,現址位於宜蘭縣頭城鎮外澳里。道光2 年(1822),漳州南靖人黃迎攜帶自福建省泉州市法石真武廟請來的玄天上帝神尊,當時,黃自烏石港上岸後,暫居四圍埤口庄(今礁溪鄉龍潭村),後為躲避匪亂,遷居至頭城外澳石空山上,於家中供奉保佑他平安渡海的玄天上帝。


位居偏遠的石空,歷經黃迎與渡海來台的漢人整林、墾田及從事農耕之下,形成自給自足的村落。隨著玄天上帝名聲散播,遠近居民紛紛前往黃家敬拜,祈求收成順利、闔家平安。到了道光23 年(1843),地方士紳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遂與黃迎商議,期望能由眾人集資建廟,奉祀黃從中國大陸攜帶來的該尊神祇。然而,聚落位處偏遠,物力維艱,取材不易,居民遂在石空中路嶺上興建簡易之茅蓋草堂,取名「接天廟」。


明治40 年(1907),因接天廟成立後庇佑眾生,信徒黃清香、連阿源、楊春等人發起重建事宜,以土作為材料,取代原先的茅草,使廟身更為堅固。到了昭和8 年(1933),連阿源感念玄天上帝保佑其金礦開採平安順利,為了謝恩,再次與黃文龍、
王圍等人商議,廟宇二次重建。


戰後,居民為了謀生、求學紛紛遷往交通較便利、掙錢較容易之外地,其中,以遷居外澳者為最大宗。人口數減少之下,信徒與香油錢也跟著縮減,加上廟宇自昭和8 年之後即無大幅整修,日漸頹圮,民國61 年,地方士紳林錫虎倡議,將廟宇遷至交通較便利之處,好讓搬出去的鄰里以及其他信徒前來祭拜。受到眾人贊同並響應,擲筊請示玄天上帝是否可行。然而,就在某天晚上,提倡遷址之林錫虎於夢中獲得玄天上帝指示,將廟宇遷至外澳武當山(現址),眾人遂組織興建委員會並集資購地,聘請黃姓煌工程師操刀設計,於民國61 年動土,隔年竣工,並於11 月3 日卯時恭迎玄天上帝金尊安座。神奇的是,安座時,風雨降臨,待儀式完成,剎那間雨過天青,眾人驚喜,倍感神威顯赫。而在民國76 年,管理委員會增建牌樓,雕刻石堵、環龍、九龍、石獅等,使得本廟宇彷若北式輝煌宮殿,因而更名為「接天宮」。

接天宮牌樓及前方廣場。(張恆瑞 攝)
接天宮牌樓及前方廣場。(張恆瑞 攝)

民國79年2月20日,玄天上帝指示,赴中國大陸湖北省武當山紫霄宮朝拜,接天宮王信高主任委員遂率領眾信徒前往進香,獲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王光德請示玄天上帝准許,設立接天宮為「武當祖廟台灣第一行宮」,以及台灣奉祀玄天上帝同道之總聯絡處,期待藉此興榮玄天上帝祭祀圈。同年12 月,接天宮再次組團赴紫霄宮,迎請金身之玄天上帝一尊(高4 尺2 寸)以鎮殿,並於隔年開始興建武當殿。民國82年竣工後,經內政部批准,請紫霄宮17 位道長為玄天上帝之金身舉行安座大典。民國86年9月30日,武當殿配祀之三清道祖、36 神將、五百靈官、聖父母與註生娘娘等神尊開光並安座,恭請法石真武廟主神玄天上帝駐駕,同時,也為在中國雕刻
好的兩座贔屭剪綵。

到了民國92年9月,廟方第三次前往紫霄宮。返國後,時任顧問林阿賢得玄天上帝託夢,指示須修建位居石空之舊廟,經擲筊後確認神明意旨,廟方便遵照神諭而為,並於民國94年安座自中國大陸迎來的玄天上帝,與其餘4尊金銅尊,同時將石空接天廟更名為「金頂接天廟」,亦仿武當山太和宮金殿之名,稱作「金殿」。而後,廟宇陸續擴增,民國106年設置文物館,並購置三分多地興建停車場,使香客更為方便,逐步拓展「武當祖廟台灣第一行宮外澳接天宮」之宣教大業,弘揚玄天上帝信仰。

金頂接天廟。(張恆瑞 攝)
金頂接天廟。(張恆瑞 攝)

(二)廟宇特色


1、宗教活動
外澳接天宮會舉行相關儀式之紀念日,包含玄天上帝聖壽日、玄天上帝得道飛昇紀念日等。農曆3月3日,玄天上帝聖壽日,廟方會舉辦祝壽活動,內容包含子時祝壽三獻大典、歌仔戲表演、乞龜求平安等。農曆9月9日,玄天上帝得道飛昇,會舉行祈安禮斗法會。禮斗,又稱作「拜斗」,期間廟方會誦經(三官妙經、玉皇上帝經等)、禮懺(三元寶懺、星辰寶懺等),並安奉斗燈,祈求身體平安;此外,廟方亦辦理普渡、邀請普施功德米,除了提供好兄弟溫飽,亦將祭品捐給慈善單位。

2、 神蹟
根據筆者訪問管理委員林信義,其幼時和家人一同住在石空山上。當時,林父擔任接天廟之乩身,但凡居民有任何問題,幾乎都能透過他解決。居民一旦身體不適,譬如疔瘡或腳扭傷之類,便會向玄天上帝請求藥單,按著服用,或者請乩童畫符令舒緩相關症狀。此外,若是「卡到陰」,則以草人或者紙人退身;有人失蹤時,乩身則會帶著眾人在山裡尋覓,找回走失者。由於種種事蹟靈驗,玄天上帝威名逐漸遠播,信徒日益增加,讓接天宮成為現在的巍峨規模。

三、開成寺廟群

(一)廟宇沿革


開成寺廟群位於頭城鎮新建里,為四層樓建築,包含佛祖廟、城隍廟、開蘭吳沙公紀念祠與大眾爺廟。

根據游謙與施芳瓏所著之《宜蘭縣民間信仰》,本廟緣起有兩種說法。《頭城鎮志》記載,本廟的開基黑面金身佛祖係吳沙自其故鄉攜帶而來,最初的廟址大約位於福德坑溪堤防右岸(今鐵路橋下一帶);許淑娟《蘭陽平原祭祀圈的空間組織》則提及,本廟建於嘉慶元年(1796),因先民進入頭圍地區時拾獲一尊佛像,遂由眾人合資在福德坑溪畔興建「佛祖廟」。據筆者田野調查結果,有耆老稱最初廟址應位於今濱海公路進入下新興的第一個斜坡附近。

道光25 年(1845)5 月24 日,福德坑溪水暴漲,居民黃恐在下游的林投樹上發現一尊神像,將之安奉於佛祖廟。同治6 年(1867),佛祖廟草寮不幸被大水沖毀,翌年重建,遷至現址。

然而,居民在道光25年(1845)撿到的那尊神像究竟是何方神聖?這個問題直到日治時期才獲得解答——當時,有位乩童突然被城隍爺附身,向眾人表示該尊神像即是城隍,希望眾人能為之獨立建廟,頭城因此有了城隍廟。《宜蘭縣頭城鎮寺廟文物普查成果報告書》稱,明治36年(1903)某將軍廟乩童被城隍爺附身,希望信眾能夠為自己獨立建廟;溫宗翰則在〈臺灣城隍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南投縣與宜蘭縣的比較研究〉中提及,大正2年(1913),「鄰近新建里的拔雅里將軍廟乩童湯再三,忽在神靈降乩時告訴眾人,說其為城隍爺,眾人始知清治時期拾獲之男性神像即為城隍爺,於是地方居民發起為其建立城隍廟,以獨立祭祀。」(筆者註:耆老稱該廟自古即屬新建里)城隍爺開口後,地方士紳遂發起籌募資金,於開成寺鄰地興建城隍廟。由於過程中有點耽擱,大正9年(1920)農曆正月初六才舉行晉座大典,這天也就成為頭城城隍的千秋日。

民國77年,由於寺廟歷經風霜,部分牆垣與樑柱毀損,加上香客益增,原有空間不敷使用,時任兩廟主委的邱金魚於是倡議重建。雖然主事者們有些歧見,最後還是達成共識,共同籌組重建委員會,增購260多坪土地。民國79年10月拆除舊建築,同年12月動土。民國84年11月22日舉行安座大典,新廟總坪數達660 坪。

開成寺牌樓。(張恆瑞 攝)
開成寺牌樓。(張恆瑞 攝)

(二)廟宇特色


1、宗教活動
城隍廟開始吸引外地信徒,據委員黃施秀英所言,始於祭改。祭改是現任廟祝簡武秀到城隍廟服務後才開始辦理的,至今約莫10 年。廟祝起初和時任監察委員陳文琛搭配,兩個人都會為信眾卜算卦象,但服務開辦一年多後,陳即辭世,現今只剩廟祝一人,在紙簿上計算每個人的卦象與相對應須注意之事宜。而除了祭改之外,正月初六城隍千秋和參與「全國城隍廟聯誼會」活動,也是廟裡頭的年度大事。


2、神蹟
(1) 入廟服務 事業順利
現任主委鄭忠勇與其妻進城隍廟服務之前,每逢過年,自家鐵工廠收款皆困難,但就在敬拜城隍之後,款項不再拖過年。誠心感謝城隍爺庇佑,夫妻二人總是不遺餘力地奉獻。


(2) 得城隍保庇 免於大難
委員黃施秀英之子,除了為城隍廟服務外,也加入「尪仔會」,參與遶境。據黃施秀英與孫女黃毓文所述,當時兒子(爸爸)在蘭陽橋出車禍,整台車被撞得稀巴爛,車殼都碎了,坐在裡頭的人卻安然無事。「這一定是城隍保佑」──感激神明救了兒子一命,黃施秀英更加虔誠,是以每當廟裡需要人手,總會看見她帶著全家大小一同來幫忙。


(3) 祭改急件 兩日後脫離險境
若想請城隍爺舉行祭改,通常得在早上8 至9 點報到,開始擲筊、談和解,如此才能趕在陽氣最強時舉行儀式。然而,有時急件出現,廟方便會請城隍爺指示該怎麼做,一旦城隍爺答應辦事,廟方便會緊急動員。譬如有一次,有位民眾在加護病房內,狀況危急,其家屬於下午4 點到廟裡面來問能否辦理,城隍爺允諾,眾人遂奔忙到晚上7、8 點方休。過兩天,該名病患自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兩個星期內就出院了。還有一次,家長匆忙趕來替孩子祭改,儀式從晚上6 點持續至9 點才結束。神奇的是,孩子也的確在祭改完後沒多久順利脫離險境,足見城隍慈悲。

四、大型廟宇的過去與未來

頭城這3 座大型廟宇,自清朝時期的私奉開始,經聚落轉變、交通與科技發展,建築愈益華美,原有的信仰圈也逐步擴大,從鄰近村莊拓展到全國。而影響廟宇發展之因素,大致有下列數端:靈驗程度、信徒結構與地方領袖、官方態度等,正是因為廟宇實現了人們的希望,吸引香客膜拜及捐獻,使得廟方擁有經費能讓經營更加弘大,聲名遠播之下,又招來更多的香客與觀光客。然而,隨著醫療、交通與科技發達,人們生活模式改變,不再求取藥籤,也不再相信符水,對於廟宇的依賴性降低,現今寺廟除了提供心靈慰藉外,多因建築、儀式等民俗藝術成為觀光景點,並發展文創商品供民眾收藏,因而在定位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產生了不同的重要性。


自古至今,寺廟的存在即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欲望,不管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吃穿,或者自我實現之追尋,爐裡香煙裊裊而上,總承載著無數念想。有趣的是,過往,婦女多會到廟裡祈求註生娘娘保佑生產順利、身體安康,而隨著時代演進,為了解決自由戀愛的覓偶問題,頭城城隍廟遂請來月下老人為地方蒼生謀取幸福──與時俱進的服務人民,但仍保有老祖先的祭儀與尪仔會,這或許就是大型廟宇在新時代仍能蓬勃發展,求新求變卻不忘本的智慧。

民國60年城隍廟遶境,信眾合力推動城隍坐駕。(林丁芳 提供)
民國60年城隍廟遶境,信眾合力推動城隍坐駕。(林丁芳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