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3期-月光下孕育的溫柔-南澳泰雅傳統女性特展(一)

撰文 / 陳芃玲、游貞華

月光下孕育的溫柔-南澳泰雅傳統女性特展宣傳海報
月光下孕育的溫柔-南澳泰雅傳統女性特展宣傳海報

前言

 「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蘭陽博物館的理念就是扮演認識宜蘭的窗口,讓人能認識宜蘭的山、海、平原及在地文化,不僅是臺灣民眾最佳的學習場域,也是臺灣多元文化教育推廣的最佳展示平台,如何透過友善環境的營造,鼓勵所有觀眾走入博物館,並運用博物館自我成長與學習,是博物館營造「和諧共存、文化學習」多元友善環境的重要課題。

    宜蘭縣原住民人口數約18,000人,目前族群分布人口數排名第一位為泰雅族,約佔75%。泰雅族自稱Atayal(亦稱為Taiyal),主要分布於大同鄉與南澳鄉。依日治時代之口傳與調查紀錄,泰雅族人約於300年前自今日南投縣仁愛鄉瑞岩村向東北擴散,分批逐漸移居蘭陽溪、和平溪與南澳南溪上游地區定居,人口數量目前為宜蘭縣原住民族最多者。

蘭陽博物館常設展以全縣山區、平原及海洋等不同地域海拔梯度變化為主軸,於各樓層展現宜蘭大地自然、人文與歷史之多元樣貌。在整體展示中,有關泰雅族的介紹目前僅設一展櫃及泰雅部落家屋略加說明,就完整性而言,明顯不足,更不用說對泰雅族女性的認知。期望透過這個展覽,讓民眾了解身為一個泰雅族女性在傳統社會中扮演著什麼角色,生活上必備的技能與知識,透過訪問4位平均年齡90歲的泰雅女性,經過傳統部落、日治時期到現今的生活模式與生命經驗,來告訴我們泰雅女性對文化的意涵與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進而認識泰雅族美麗又溫柔的文化。

展覽以4位南澳泰雅族女性耆老的生命故事為主,平均年齡90歲,仍保有著泰雅傳統女性的特質與必備技能。從她們的經驗中,泰雅女人以家為中心,白天上山工作,努力農作,填飽家裡所有人的肚子;晚上點起煤燈或在月光下織布,溫暖家裡所有人的衣服及棉被。婚嫁時,不眠不休,編織最珍貴的禮物(織布嫁妝);祭典時,釀製最美味的小米酒及醃肉,與族人共享。她們最期待的是,希望下一代能承襲她們的技藝,認真工作,努力學習織布,把文化傳承下去。

月光是她們共同的記憶,在月光下織布,在月光下打麻糬歡慶…月光像是一種指引,指引著我們聚在一起,指引著我們編織美麗的圖紋,指引我們把文化傳承下去,流動著…相互牽連著…

 

SayunYawi 池蓮花

SayunYawi個人照
SayunYawi個人照

93歲, Ryohen(流興)人,28(民國47)遷徙至今日的金岳部落。13歲開始去山上農作,15歲開始學織布,如果織得不好,母親都會直接用棍子打手,並告誡她說,泰雅女人一定要會織布,不然就不能結婚。奶奶最喜歡回憶她在舊部落的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會在月光下打麻糬或織布,也常回憶著,她曾在國小二年級獲得全國原住民舞蹈比賽第一名。至今仍是個熱愛跳舞唱歌的奶奶,無論是莎韻之鐘的歌舞或是昔日舊部落的歌謠都難不倒她。

YusanPiho 張陳探珠

YusanPiho個人照
YusanPiho個人照

87歲,Ryohen(流興)人,22(民國47)遷徙至今日的金岳部落。15歲開始學習織布及農作,母親從種植苧麻、採收苧麻、捻線到製線、整經、上架到織布教導。昔日她們都會把染好的線材,用kesi(背籃)背到溪邊清洗再背回來。奶奶回憶起舊部落都會在月圓時舉辦祭典,每戶人家都要準備至少5甕的小米酒及醃肉,大家圍在一起吹口簧琴、跳舞直到把酒喝完。至今,奶奶仍持續種植小米,保留舊部落的原生種及釀酒技術,並傳授給自己的媳婦。

YagehYuraw 郭彭蘭妹

YagehYuraw個人照
YagehYuraw個人照

88歲,Kbabow(庫巴博)人,出生時已經遷徙至現今的南澳部落,嫁到武塔部落。母親是一位非常會織布的人,擅長挑織及縫製貝珠衣,從小耳濡目染,用看的就知道怎麼織。回憶起國小時,趁母親外出參加村民大會,她偷偷的用母親的織布機織一小條布,藏起來還被母親發現,母親看到後很欣慰,開始教導她。織布經驗豐富,昔日還常至各學校、婦女會等教學,作品大部分都是挑織,保有著許多挑織織布。

Yapa Mruku 馮鐘蘭香

Yapa Mruku個人照
Yapa Mruku個人照

90歲,老金洋人,31(民國53)才從老部落遷到今日的金洋部落。國小畢業之後就開始學習如何農作跟織布,每天走到耕作地都要花上3-4個小時,種小米、地瓜、芋頭,回程的時候背著背籃,下方放地瓜、上面放木頭,前面還要抱著小孩,非常辛苦。回到家都要天黑了,還要煮飯、織布,尤其女兒或親戚要出嫁前,晚上都無法睡覺,都在織布當作嫁妝。至今,她仍保存著舊部落苧麻原生種,以及傳統苧麻線製作過程與織布,並傳授給女兒,傳承織布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