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宜蘭茶金傳奇:談冬山與中山村茶葉發展-序

小山茶寮

-節錄自《宜蘭茶金傳奇:談冬山與中山村茶葉發展》

第165期-2024年6月

圖1:武荖坑茶園。
圖1:武荖坑茶園。

在台灣茶發展史中,宜蘭茶一直被埋沒在深處,但宜蘭茶從早期的清朝時代,日本時代到現代,都是茶產業的重要代工茶區,百年下沒有自己的光環,沒有自己品牌,更沒有被記錄在意。
為了證明宜蘭茶歷史價值意義。透過耆老的田間調查,歷史資料佐證,本書將帶領大家了解宜蘭茶,深厚工藝堆疊及茶歷史轉折文化,用華人茶寮的新空間定義小山茶寮,感受這百年宜蘭茶的轉變及風土工藝時代文化的呈現,重新見證宜蘭茶的完整過程,台灣宜蘭,風土茶新面貌。

冬山的茶葉產區大致可分為冬山河上游的新舊寮、冬山河支流十三份坑溪上游的太和、八寶、武荖坑溪旁的武荖坑等三區。本次調查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冬山茶業的源起,從清代的小規模種茶,到1935年後武荖坑的製茶出現奠基。第二部分以中山村為中心,來談聚落與產業發展,一探這裡如何從樟腦重鎮轉為冬山茶業重鎮的歷史變遷。透過這次的調查讓過去較少被提及的冬山製茶產業及中山村的歷史文化,被有系統的保存記錄,以作為未來規劃中山村茶業相關遊程或教學的素材。

這次調查以文獻資料搭配地方耆老口訪、實地田野調查為主。文獻以日治時期及戰後的資料為核心,再以耆老的回憶為輔,為過去少被描述的中山村提供更為豐富的文史資料。
耆老訪談分成五次進行,訪談五位耆老。在武荖坑方面的耆老是與林裕相關的林煜進和陳文騫,透過兩人的口述來建構武荖坑的冬山早期茶業歷史。在中山村方面的耆老為林文玉、游源鎰、劉同文,三人都是經常得獎的老茶農,是村中相當重要的茶農代表,其中劉同文曾是茶葉發展協會會長,林文玉和遊源鎰則曾擔任過理事長,對茶業的變遷有很深的親身經歷。

宜蘭的茶業發展,根據日治時期蒐錄的契約文書中可以看到,至少在光緒年間就已有,記錄從蘭陽溪北岸的礁溪、員山等地,到溪南的冬山都可看到茶樹種植的相關記錄,發展可說相當早。日治時期以後,溪北的礁溪以及溪南的冬山也持續為宜蘭的重要茶產區,根據1939年由臺北州勸業課所出版的《臺北州茶業要覽》中的調查,1937年宜蘭、羅東、蘇澳三郡總共有261.7甲的茶園面積,其中以宜蘭郡的礁溪庄面積最大有171.2甲,羅東郡的冬山庄次之有54.5甲,兩個地方的面積就佔了整個蘭陽平原的絕大部分,由此可見這兩地的重要性。[1]
戰後,在除了礁溪和冬山兩大產區外,又有一群從日治時期由新竹、苗栗一帶,來到蘭陽溪中上游的大同鄉玉蘭村開墾的客家人,開始嘗試種茶,並成功的打出玉蘭茶的名號,宜蘭的茶業形成冬山、礁溪、玉蘭三大產區的發展型態。
關於宜蘭的茶業發展歷史,過去較缺乏完整的紀錄整理,時間一久不少記憶就容易消逝,相當可惜。這裡以冬山茶業產區中的中山村為主要範圍,中山村為位於冬山河上游的新舊寮溪山谷村落,過去曾是宜蘭重要的樟腦產區,樟腦產業沒落後,山谷漸漸開闢出茶園,發展成冬山鄉相當重要的茶業重鎮。下面我們將從冬山的茶業緣起開始講起,接著走入中山村來認識這個地方的文化歷史,以及演變成今天冬山重要茶鄉的發展歷程。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臺北州勸業課,《臺北州茶業要覽》(臺北:臺北州勸業課,1939),頁24-25。

書籍資訊

書名:宜蘭茶金傳奇:談冬山與中山村茶葉發展

策畫:正福茶園-小山茶寮

出版單位:翔竣商行

出版日期: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