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6期-順天府池府王爺天香祈福

林孝威 / 己文堂業務負責人

豎立天香是一座大工程,需要眾人的協助才能順利完成。
豎立天香是一座大工程,需要眾人的協助才能順利完成。

縈繞

香是我從小到大的記憶,徬徨時與神明溝通的橋樑、祈福時與神明對話的媒介。每每看見香煙裊裊緩緩向上,總覺得心願必可直達天庭、不安便與隨著煙霧散去。

 

相傳池府王爺心腸慈悲,為救世人而與瘟神交涉,最後用自己的生命換得天下人的安危。 民國109年,因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險重,頂埔順天府委託在地製香工廠「己文堂」製作天香,願能藉由此天香祈福平安。

己文堂,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目前為全台灣最大的手工製香工廠。創始人林己能(兄)與林文欽(弟)兩人於民國72年建立己文堂,以「使用天然原物料,製造天然好香品」的精神為指標,最大的堅持是「自己不用的東西絕不給客人使用」。第二代老闆林建宏傳承後,除了延續己文堂的精神與堅持外,開始推廣生活用香的概念、積極保存傳統製香(傳統工藝)的文化。
己文堂,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目前為全台灣最大的手工製香工廠。創始人林己能(兄)與林文欽(弟)兩人於民國72年建立己文堂,以「使用天然原物料,製造天然好香品」的精神為指標,最大的堅持是「自己不用的東西絕不給客人使用」。第二代老闆林建宏傳承後,除了延續己文堂的精神與堅持外,開始推廣生活用香的概念、積極保存傳統製香(傳統工藝)的文化。

歷代天香

左邊為民國85年己文堂製作第一柱天香 ,右邊為民國88年製作第二柱天香。
左邊為民國85年己文堂製作第一柱天香 ,右邊為民國88年製作第二柱天香。

 

民國85年,順天府為紀念池府王爺千秋暨開蘭200週年紀念,委託己文堂製作第一柱天香。第一代老闆林己能先生說,王爺向廟方指示要求製作天香,主委與王爺確認擲杯連續至少6次之多,便決定製作天香,此次物料費用由廟方給付,己文堂則吸收工資。一般傳統製香過程繁瑣,原物料需先磨細調成香粉。製作時,香芯經粘粉打底後沾水,再沾香粉,反覆進行五次,接著經過曝曬、烘乾、染香腳等等工法。

 

己文堂在接受委託後便開始討論,要如何堅持傳統作法將手中拜拜的線香超巨大化。先將調配好的原料混合製成黏土狀,帶到會場手工擀平,類似製作千層派的方式一片一片黏上,一層一層往外堆疊,過程中需要插入香腳加強固定,支撐重量。在第一代老闆兩兄弟的共同指揮與會場的老師傅合作下,順利完成天香,高6.63公尺、直徑1.25公尺、重量2160公斤。

 

 

民國88年製作第二柱天香,製作方法與第一柱天香一樣,有了經驗的己文堂更順利的完成,高10.06公尺、直徑1.4公尺、重3000公斤的天香。當時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高、最重的香柱。光是焚燒就將近1個月。據說第二柱天香在燃燒時遇到颱風,一開始廟方認為天香會因為風雨而熄火,怎知卻是因強風太大燃燒過旺。最後廟方為求安全決定用水先將火滅掉,等颱風過後再重新點燃。己文堂得知消息後擔心滅掉的天香會因為濕氣無法重新燃起,所幸結果一切順利。睽違22年後,池府王爺因(COVID-19)疫情險峻,再次指示廟方委託己文堂製作第三柱天香。

 

民國109年,廟方委託己文堂製作,高12.5公尺、重4368公斤,約莫4層樓高的大天香,這時的己文堂以傳承至第二代林建宏。第一柱天香製作時他大學才剛畢業,還在學習製香的階段,所以對於製作過程和眉角記憶很模糊。當初製作時,靠的全是老師傅多年的技術與經驗,沒有任何記錄,只能請老師傅們從回憶中搜尋更多的技巧與作法,但憑著自身經驗,知道若是用過往的製程方式,無法達到池府王爺此次的期待,需用現有的技術,改變作法才能順利完成。

將厚度1公分的黏土片放至香芯上,類似製作千層派的方式一片一片黏上。
將厚度1公分的黏土片放至香芯上,類似製作千層派的方式一片一片黏上。

第三柱天香製作前,先使用模具把原料壓成厚約1公分的長方體後,一片一片黏到香芯上烘乾,烘乾前用剪刀將表皮剪成針狀,針狀的大小、角度、彎度都需要細心計算過,不能隨心所欲地亂剪,這些針狀體一來可減少烘乾時的龜裂、二來可當作固定下一層黏土片的工具。這次天香的製作過程需搭配特製烘乾機以4050度低溫烘乾7天後才能再黏下一層。7天只是初估的時間,需要觀察乾燥的程度才能接著製作下一層,這樣層層堆疊,工期耗時10個半月。此次的做法除了節省人力之外,香料也會變得更紮實,天香直徑不會太大,重量也能達標,且還能降低失敗率。

 

問起為何三柱天香都找己文堂製作,他笑笑的表示,己文堂至創業以來,持續提供香品給順天府鄉()民,或許是池府王爺聞香早已習慣了、又或許是王爺也明白,己文堂堅持使用天然原物料製作好香品吧。己文堂此次吸收所有材料費用和工資,將天香敬獻給池府王爺,光材料費初估要價新台幣150萬元。

第三柱天香製作時要把製香原料一片一片黏到香芯上在烘乾,烘乾前用剪刀將表皮剪成針狀,針狀的大小、角度、彎度都需要細心計算過。
第三柱天香製作時要把製香原料一片一片黏到香芯上在烘乾,烘乾前用剪刀將表皮剪成針狀,針狀的大小、角度、彎度都需要細心計算過。

豎立

今年製作的天香因為香芯比以往都細,卻要承受更多的重量,因此任務比以往更艱鉅。
今年製作的天香因為香芯比以往都細,卻要承受更多的重量,因此任務比以往更艱鉅。

 

110年117日午後,大型機具聚集準備豎立天香。現場己文堂的老闆們眼中帶點焦慮的神情,林文欽說,此次的香芯比以往都細,卻需要承受比以往更多的重量,擔心豎立的過程中承受不起而斷裂,所以特別前來監工,他解釋,吊掛方式需要配合角度問題、天香的頭需要更多的安全固定。

 

下午1點,良辰吉時,現場的觀眾緊盯天香,工作人員細心指導豎立機具,深怕一個不小心擔心的事情會發生,天香慢慢且順順的豎立起,緊張的氛圍遲遲不去,天香豎立後,現場工作人員開始調整角度讓天香挺直、不歪斜,己文堂確認後便開始搭建外觀鷹架以方便往後製作。

 

順天府表示,將在明年池府王爺誕辰(農曆618日)前一天,也就是國曆715日晚上11時點燃天香祈福。

感想

觀摩此次「天香」製作後了解,香的製作真的不簡單,巨大「天香」更是困難。天香能完成,靠的都是老師傅們長時間累積的技巧與工藝,然而學習製作香品的人越來越少,製香工藝也隨著時代漸漸沒落,這讓我開始思考,傳統工藝是否終將沒落成為回憶呢? 機械慢慢替代老師傅的雙手,未來我們使用的香品或許不再岀自於師傅的手,取而代之的是機械,讓人憂慮,傳統手工製香需要被重視、被保留,天香製作應該好好記錄、報導。聽著林己能老闆說,這項傳統製香手藝在未來可能會失傳(消失),內心感到有些失落。真心希望更多人能知道,己文堂「一柱香」背後的傳統工藝與堅持。

天香豎立後,現場工作人員開始調整角度讓天香挺直、不歪斜,己文堂老闆們確認後便開始搭起外觀鷹架方便往後製作,完工後現場氣氛才變得輕鬆。
天香豎立後,現場工作人員開始調整角度讓天香挺直、不歪斜,己文堂老闆們確認後便開始搭起外觀鷹架方便往後製作,完工後現場氣氛才變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