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71期-娜娘文史工作室

文:蘭陽博物館 提供/圖:林怡靚

朝陽社區
朝陽社區

朝陽俗稱「那娘子」,是個臨海的農漁村,居民人數約莫900,客家占有四分之一。「娜娘文史工作室」成立於民國91年,是朝陽社區發展協會為喚醒居民古老記憶,保存歷史文物、傳承先人特有手工技藝而設立的組織。早期曾以在社區發放通知單的方式,鼓勵居民將家中珍藏的老照片、早年農耕用具、鍋碗瓢盆或值得保存的東西,集中社區妥善整理並上架展示。意在給居民多一個認識文化的機會,瞭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所擁有的珍貴資產,亦可兼供遊客參觀欣賞。立意甚佳遂獲熱烈迴響,文物蒐集為數可觀,初期全部集中展示於朝陽媽祖廟天后宮左側的社區活動中心內。

娜娘文史工作室位於天后宮旁
娜娘文史工作室位於天后宮旁

文物雖然放在社區,提供者仍保有所有權,協會開立保管條交予提供者收存,提供者若有需要隨時可以領回。民國97年初,協會在社區活動中心內增設「朝陽咖啡館」,其櫃台、設備、桌椅與這些古文物的陳列在空間利用上出現了衝突。咖啡可刺激消費,增加地方收益,協會也需要收入以支應所需,顯然要比難見實質進帳的古文物受到重視,因此文物悉數被寄放於一處私人倉庫,從此不見天日。而娜娘文史工作室的業務也在「朝陽社區庭園民宿」成立後,改以經營民宿與生態旅遊為主。

 

因此我們看到的現況,大抵小型文物已改置活動中心2樓禮堂一側,以3具木製臺階拼湊銜接分上下層擺放,另有幾件稍大文物,竹搖籃、板鋸、鋤頭、樟腦油桶、山豬鏢…等,則直接堆置地面。至於桌椅、蓑衣之類的大型文物現在仍存放於私人倉庫,我們無從得見。

左:小型文物具木製臺階拼湊銜接分上下層擺放 / 右:稍大文物則直接堆置地面
左:小型文物具木製臺階拼湊銜接分上下層擺放 / 右:稍大文物則直接堆置地面

 

目前的展示情況為開放式並無設立護欄,有積塵及被觸摸的缺點,且無任何名稱標示與說明,更沒有安排導覽解說員為做解答,參觀者實不容易透過展品即認識此地的早期文化。在文書管理方面,工作室只用一個簡單的資料夾來記錄館藏,內容以類似圖錄的方式呈現,共55張照片,有單件拍攝也有多件合拍,各頁安排2至4張照片,下頁則註上名稱及簡要用途,例:豬籠,用途:裝小豬。蕃薯擔,用途:裝蕃薯。極其簡略。

工作室只用一個簡單的資料夾來記錄館藏
工作室只用一個簡單的資料夾來記錄館藏

 

所幸透過這份資料,我們還是可以得知館藏品項:點心籃、菜籃、竹搖籃、野咪籃、鹽甕、藥甕、醬油桶、豬籠、蕃薯擔、便當盒、火鍋、木碗公、油甕、水桶、木蒸籠、飯桶、秤籃、嫁妝盒、謝籃、油甕、酒甕、醬甕、尿桶、施藥桶、電石桶、油燈、針線盒、平安燈、便當盒、匾額、應杯、火籠、木棒、木飯匙、滑輪及水桶、漏斗、濾器、飯桌及椅條、牲禮盆、垃圾桶、銅水壺、鳥籠、背籃、動物籃、籃盆、大破鋸、蓑衣、竹箱、曬籃、魚籃、打繩機、稻秮、稞盆、桌蓋、鋤頭、油桶、山豬鏢、鐮刀、翻勾、菜籃、稻籃、甘蔗刀、茶籃、刀籃、五寸溝(以上之文物名稱依資料所書)。

左:木蒸籠 / 右:點心籃
左:木蒸籠 / 右:點心籃

李順義里長說:

 

雖然朝陽社區福佬人的比率高於客家人,不過這些全都是客家的東西,福佬族群的物品過於普遍,毫無特別,幾乎沒有被選取。既然是要展示要辦活動,客家的才有特色!此外,竹轎與竹砲更是此地最重要的文物。舊時大南澳地區行路不平坦,很不好走,如有嫁娶都是扛竹轎。竹轎有分山轎與大轎,山轎小巧無外遮蓋,跑山路方便。一般地區則用較大的竹轎。以前大南澳只有一頂竹轎,在阿立伯(鐘江余立先生)家,是他的父親與叔叔所留下,專做迎親使用。阿立伯現在八十幾了,以前他與舅舅兩個人就是專門抬轎的,前後各一,只兩個人,他扛前面,還得負責講四句聯好話。朝陽的客家婦女除了因為被「送做堆」沒有辦嫁娶儀式的童養媳外,當年全都是坐著那頂竹轎出嫁。可惜舊竹轎後來被用去抬香茅,以致轎底掉落,我嘗試修復,可是沒有辦法。  

 

為了要再製一頂,我們真的很用心。民國90年我去參觀關西客家文物館,那裡展有一頂竹轎,我很喜歡,但想,那畢竟是關西的東西,不該用買;朝陽有自己的竹編手藝,我們應該自己做!由於文物館禁止攝影,我只好努力記住整個結構,以手來量尺寸拿捏比例,一出館趕緊畫一張草圖,為怕疏漏後來又再進去一趟。回到朝陽,我便和老師傅們研究如何製作?竹編我們沒有問題,怎麼組合就難了。我們很用心去克服,最後還是弄出來了。很完整,很精巧,很漂亮。若說文物的年份,或許它還不夠老,但,意義很重要!

 

竹轎
竹轎

 

再說竹砲。比起凶悍的原住民,客家人相對較為少數,先民當初都在焗腦,全屬小型規模,分散各山腳,頂多三、五戶共用一個腦灶。樟腦樹都長在半山腰,與原住民的活動場域易有衝突,當原住民來時,就會用竹砲打訊號要大家注意,保護自己。後來腦業蕭條,竹砲慢慢轉型改做農用。蕃薯、玉米、花生是此地的主要作物,山豬尤其愛破壞蕃薯田,而果子狸喜歡花生,施放竹砲震撼力很大,有嚇阻效果,動物就比較不會跑來糟蹋作物。演變至今,我們為做社區總體營造,再把先人的竹砲文化重新打造。以前的竹砲只是一根竹管,底下無座,是我們給它設計了砲台,當作禮炮使用。

 

朝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雷政胤也強調:「竹砲屬耗損物品,施放幾次就會爆壞,久了也會爛,舊的竹砲不可能到現在還留存,大家可別因為東西不夠老,就不當它是文物。」因此竹轎與竹砲的年代雖不算久,卻是娜娘文史工作室所收藏,且還在服役中最經典的客家文物。

 

對於目前將古文物做這樣的委屈處置,協會也很感無奈,期盼政府能協助他們在社區內覓得一閒置空間來利用。

竹砲的年代雖不算久,卻是娜娘文史工作室所收藏,且還在服役中最經典的客家文物之一
竹砲的年代雖不算久,卻是娜娘文史工作室所收藏,且還在服役中最經典的客家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