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9期-南方澳珊瑚的人文生活與生態永續

文、圖 / 南風澳文史工作室 提供

-節錄自《南方澳珊瑚的人文生活與生態永續策展研究計畫書》

緣起

南方澳珊瑚漁業是日治時期所傳承下來的漁法,民國60-70年代最為鼎盛,南方澳珊瑚產量佔世界80%,澎湖、琉球和本地漁船當時約300多艘漁船打撈珊瑚,珊瑚加工業遍佈南方澳漁村各角落。珊瑚的生長環境以潮水流向在海底岩礁的複雜地形開採,而在採集過程中,可以發現珊瑚在海底仍然會遭遇諸多大自然的災害。當台灣珊瑚大量盛產時,也意謂著海底深處的天然環境正逐漸被消失,為保護生態棲地,台灣寶石珊瑚漁業亦民國98年起即採取嚴審、嚴控及作好寶石珊瑚的研究為原則。

南方澳是寶石珊瑚的集散中心,為紀錄曾經是台灣紅金的產業,避免珊瑚漁業文化消失匿跡,藉由策展研究臺灣寶石珊瑚的發展脈絡、歷史文化、生態永續、產業發展等,包含圖文、展品資料詮釋及評估當代蒐藏計畫可能性,其成果未來可納入蘭陽博物館展示資源,及研究出版與教育活動推廣之連結,提供一般社會大眾對珊瑚知識的認知,也希望在維護大自然的資源上能有更明智的態度。

什麼是寶石珊瑚

寶石珊瑚屬於刺胞動物門花蟲亞門八放珊瑚綱軟珊瑚目紅珊瑚科,紅珊瑚的珊瑚蟲擁有8隻觸手,由於不與藻類共生,可以在幽暗的深海裡倚賴珊瑚蟲補食維生,成長為樹狀扇狀有效攔截水流,有利於珊瑚蟲補食浮游生物。

世界最大的珊瑚樹。(來源:【寶石珊瑚】2019,蘭陽博物館出版)
世界最大的珊瑚樹。(來源:【寶石珊瑚】2019,蘭陽博物館出版)

台灣珊瑚產業史

一、日治時代的珊瑚產業(1923—1944)

1923年11月住基隆社寮(今和平島)的日本漁民「山本秋太郎」在彭佳嶼西北方以延繩釣釣底棲鯛時,無意間卻鈎起一枝紅珊瑚,政府隨即著手計劃開發,鼓勵漁民運用夏天休漁季節的空檔,「山本秋太郎」成立私人的東洋珊瑚會社,同年「台灣水產株式會社」也成立珊瑚市場,專營珊瑚材料買賣。

日治時代珊瑚產業鏈中的珊瑚船、船員、撈採技術、珊瑚分類、原料輸出、加工販售等等都掌握在日本人手中,雖然珊瑚產區是在台灣,重要受益人都是日本人,提供勞力的台灣人所得十分有限。

日治時期基隆南珊瑚珊瑚飾品。(來源: 珊瑚法界博物館 提供)
日治時期基隆南珊瑚珊瑚飾品。(來源: 珊瑚法界博物館 提供)

二、戰後初期的珊瑚產業(1945—1970)

當二次大戰後,但日本政府獎勵漁民提升裝備從事漁業,曾在台灣撈珊瑚的日本漁民,訂製大型漁船,增購先進的探魚機、羅遠、尼龍質網件、繩索、電動或引擎帶動的揚繩機。讓他們重返台灣海域撈採珊瑚。日本漁人喜愛在台灣西南海域作業,因此區所產的桃色珊瑚株體都很大,數量又多,尤其是東沙島北方盛產特殊粉紅色的桃色珊瑚,是日本國內、義大利及歐洲最歡迎的珊瑚品種。日本珊瑚船在台灣海域作業,自1924年到二戰後1977年止共有53個年頭。

戰後日治末期,日本漁船作業人員嚴重不足,均由台灣人遞補,甚至也有購得日本老舊漁船,但自己當船主後也請日人當船長,但除了如何選用網具和如何上下網外,重要的探瀬、定位、流水,這些技術若沒有人點開竅門,是無法學得的。所以當台灣光復後,大家對於寶石珊瑚時常懷記在心,但因缺乏關鍵技術而成紙上談兵。

1952年,日本高知四國貿易公司岡野品吉曾申請來台尋求合作開採未果,卻引起我政府與民間的注意。民國53年澎湖人許紀盛、陳松柏集資僱用3位日籍技師,租用「大華號」漁船,採較保守的作法,在距離澎湖最近的七美南方珊瑚漁場作業,雖然出海12航次,得款136千元,仍不足開銷而告中止。1965年,經「大華號」撈珊瑚的影響,任職於台灣省漁業局的黃秋雁、李鴻霜2人提出開發珊瑚漁業的計劃,並取得66千元的經費,由澎湖水產學校的「自強號」及澎湖籍漁船吉興六號2船為試驗船,共撈得近600公斤,賣出近200萬元,卻因颱風陸續來臨、漁業局的調查結束,以及各船不諳定位技術而告停頓。19661967年,省漁業局仍然在澎湖及蘇澳獎勵珊瑚開發。1969年台灣珊瑚船驟增到182艘之多,撈得珊瑚112噸,價值近2億元,達到新的高峰。

桃色珊瑚。(來源:珊瑚法界博物館 提供)
桃色珊瑚。(來源:珊瑚法界博物館 提供)

三、巔峰期的珊瑚產業(1971—1991)

民國53年台灣正式開啟了撈珊瑚的產業後,都以澎湖籍的漁船為主,也有部份小琉球籍漁船在作業,所打撈的珊瑚漁場則以台灣第三產區為主,也會到第二產區嘗試,因此珊瑚船的裝備、網具、沉石也都以澎湖馬公為基地做補給,珊瑚的買賣也都在馬公進行。

當時在此作業的船隻最多有上百艘之多,一季撈採的珊瑚收獲竟達上億元,是謂珊瑚界獲利最大的盛事。黃春生帶領船隊有此豐收,除了獲得水產單位及縣長頒獎外,也獲得「南方澳珊瑚之父」的美譽。

珊瑚原料的買賣由澎湖馬公轉移到南方澳,加上因而衍生出珊瑚專業中盤商來,南方澳成為新的珊瑚船補給和珊瑚原料交易的中心。致使在南方澳珊瑚漁船最高峰時期曾達到430艘之多,幾乎佔南方澳全港船隻的半數。

到了民國65年,有些船長把撈採的海域向東延伸到鄰近的日本公海上,這也是台灣自主珊瑚業以來,擴展漁場的重要發展過程。然而,在日本外海撈採了6、7年後,日本宣佈了200浬經濟海域,嚴格取締越界的台灣珊瑚船,所以在民國71年之後,台灣珊瑚船便不再去日本海域作業了。

南方澳的珊瑚加工廠。(來源: 珊瑚法界博物館 提供)
南方澳的珊瑚加工廠。(來源: 珊瑚法界博物館 提供)

四、現況的珊瑚產業1992年迄今

到了民國80年(1991)南方澳的珊瑚船已剩下150艘左右,在日本實施200海浬經濟海域並且有效管控,我方珊瑚船已無法在日本的公海上撈珊瑚。民國85年林金鑾女士在北京開拓珊瑚市場成功,以及琦麗公司也努力開拓國際市場的雙重效應下,珊瑚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已開始復甦,珊瑚材料需求也有增加,珊瑚船隻隨即又開始增加起來。由於台灣老舊的三大珊瑚漁場,故投入的船隻直到民國90年才達102艘,之後又隨著政府法令的嚴格執行及其他因素之下,現存僅有59艘珊瑚船維持運作。

 

計畫資訊

計畫名稱:南方澳珊瑚的人文生活與生態永續策展研究計畫

計畫執行:南風澳文史工作室

委託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計畫時間: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