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7期-車路頭至塭底段舊港水

作者 /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提供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車路頭至塭底段舊港水
車路頭至塭底段舊港水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 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人文概述

根據1840 年的《噶瑪蘭廳志》記載:『西勢大溪 ( 宜蘭河舊名) 與東勢濁水溪( 今稱蘭陽溪) 皆從界外玉山腳(即今之中央山脈興雪山山脈間的思源啞口附近)發源,出大叭哩沙喃口(三星破布鳥),至內崩山(冷水坑一帶)與東勢濁水分支。』,分支後的宜蘭河再匯集沿山的水源,河道再流經大三鬮、胡鰍斗、金包股、六、七結,繞過三結,東轉至流流社又分為兩支:
北支流今稱頭圍河,由壯六與后埤間的水路北上,沿途呈忸怩狀的曲流經三塊厝、社頭、車路頭、塭底、三抱竹至烏石港(今在打馬煙)入海;另一支稱廍後溪,由廍後庄的貓里霧罕注入東勢濁水溪後,傍東港沙嘴入海。1893(清光緒19)年,洪水又再度來犯,宜蘭河被迫改道南流至廍後出海,廍後溪後來就被定為宜蘭河下游的主流。

日本時代,官方有鑒於宜蘭河每逢漏天暴雨,洪水渲洩不及,常常造成河道附近淹水為患,於是「治山防洪」工程等相關水利設施即陸續推動,除了下游水域配合圳路的闢設,上游整治則於1929(昭和4)年開始動工,並從溪北員山庄大安陂( 太陽埤) 附近建一道堤防,沿蘭陽溪北岸往東至溪州附近,分段構造石堤4,872.6 公尺及土砂堤4,418 公尺,至1936( 昭和11) 年12 月竣工,從此宜蘭河上游與蘭陽溪「同源」的記憶便走進了歷史。

如今,這條溢滿水鄉故事的宜蘭河,歷經多年歲月的不斷洗煉,及不同政權體制的多樣操作,往頭城下游舊水路已變成一條防洪的十三股大排了;而上游流域則因員山堤防的興築、西機場的打造及深溝自來水生態園區的建置,致使原本傘狀亂流的水患頻仍之區,頓然變成一處「人河共生」的田野景觀。

山永遠知道它最初的面貌;水永遠懷念它流過的地方。為了尋覓消跡殆盡的古早河道,志工們參閱了1904 年台灣堡圖、1932 年二十萬分一帝國圖、1987 年十萬分之一台灣地形圖及2019 年台灣標準地圖等測繪資料,耗了近四年時光,按圖索驥深入踏勘,終於探現到潛藏又有水文的舊港水約有兩處:一是下游的車路頭段;另是上游的大湖段,可是上游的大湖段正在進行「築堤坊、修河道」的防洪與景觀工程,原有的河流生態即將遭到破壞,因此,本單元特將自古以來仍然保持宜蘭河車路頭至塭底段的水路常態,行文圖說「水水宜蘭河」的原味風采。

空間餘韻

[ 新、舊宜蘭河社頭、車路頭、塭底至三抱竹段的水文地圖]

左 : 舊宜蘭河古亭笨至社頭段S 彎河域已被截彎取直成十三 股大排。引自1904 年台灣堡圖。 / 右上 : 舊宜蘭河車路頭以南水文已轉型為十三股大排。(陳財 發提供) / 右下 : 舊宜蘭河車路頭以北水文也轉型為十三股大排。(陳財 發提供)
左 : 舊宜蘭河古亭笨至社頭段S 彎河域已被截彎取直成十三 股大排。引自1904 年台灣堡圖。 / 右上 : 舊宜蘭河車路頭以南水文已轉型為十三股大排。(陳財 發提供) / 右下 : 舊宜蘭河車路頭以北水文也轉型為十三股大排。(陳財 發提供)

[ 舊宜蘭河車路頭段河堤今貌]

上 : 新社橋下的十三股大排就是舊河道。(陳財發提供) / 左下 : 新社段的折彎河道。(陳財發提供) / 右下 : 大福段的折彎河道。(陳財發提供)
上 : 新社橋下的十三股大排就是舊河道。(陳財發提供) / 左下 : 新社段的折彎河道。(陳財發提供) / 右下 : 大福段的折彎河道。(陳財發提供)

[ 宜蘭河塭底段河堤今貌]

左 : 從大福流至車路頭的舊河道。(陳財發提供) / 右 : 2016 年車路頭橋以北河道正在進行大排疏濬工程。(陳財發提供)
左 : 從大福流至車路頭的舊河道。(陳財發提供) / 右 : 2016 年車路頭橋以北河道正在進行大排疏濬工程。(陳財發提供)
左 : 車路頭以北水路時有載著網具的膠筏靠岸,象徵河畔的 村民依然享有農漁共生的樂趣。(陳財發提供) / 中 : 塭底段折彎幅度最大河道鄰近台二濱海公路約200 公尺。 (陳財發提供) / 右 : 從三抱竹橋眺望舊宜蘭河與得子口溪匯流的河道,自此 以下河道今已通稱二龍河(或名竹安河)。(陳財發提供)
左 : 車路頭以北水路時有載著網具的膠筏靠岸,象徵河畔的 村民依然享有農漁共生的樂趣。(陳財發提供) / 中 : 塭底段折彎幅度最大河道鄰近台二濱海公路約200 公尺。 (陳財發提供) / 右 : 從三抱竹橋眺望舊宜蘭河與得子口溪匯流的河道,自此 以下河道今已通稱二龍河(或名竹安河)。(陳財發提供)

[ 宜蘭河畔特殊空間]

左上 : 車路頭舊河道堤岸旁的軍事碉堡。 / 左下 : 車路頭舊河道堤岸上的石敢當。 / 中上 : 竹安河段軍事碉堡。 / 中下 : 塭底段的信仰空間之一:大眾爺廟。 / 右上 : 塭底段段的信仰空間之二:先人廟。 / 右下 : 先人廟供奉先人公婆神位。(皆為陳財發提供)
左上 : 車路頭舊河道堤岸旁的軍事碉堡。 / 左下 : 車路頭舊河道堤岸上的石敢當。 / 中上 : 竹安河段軍事碉堡。 / 中下 : 塭底段的信仰空間之一:大眾爺廟。 / 右上 : 塭底段段的信仰空間之二:先人廟。 / 右下 : 先人廟供奉先人公婆神位。(皆為陳財發提供)

參考資料

1904,《臺灣堡圖》(明治版)
1921,《臺灣堡圖》(大正版)
1963,陳淑均等,《噶瑪蘭廳志》,台銀文叢第160 種
2001,呂美玉等,《宜蘭市志- 地理篇》,宜蘭市公所
2007,蔡文婷,《反溪水~宜蘭河河道變遷歷史》,蘭陽博物第33 期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