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86期-烏石礁濕地冬季風情畫-在地常見鳥類介紹

文:林文斌(頭城國小教師)

雨水豐沛的蘭陽平原(畚箕型),受到獨特的地理、地形、氣候等影響,全年大部分的日子都是潮濕多雨的天氣,因此濕地環境特別發達。宜蘭的濕地鳥類族群種類之豐富與親民,從每年候鳥季由全國各地不遠千里前來宜蘭賞鳥的人潮來看,這些濕地可是遠近馳名呢!

 

蘭陽博物館烏石礁濕地雖有經過人為整修,但在蘭陽博物館館方、宜蘭社區大學蘭陽濕地生態社及鄰近學校師生、家長及志工共同維護營造下,仍可見其場域內之豐富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蘭陽博物館地理位置正好是冬季候鳥遷移路線進入蘭陽平原的第一站,剛好提供鳥類豐富的食物來源,讓候鳥在長途飛行後,能在此歇腳,讓遊客駐足欣賞。

蘭陽博物館旁的木棧道平台是欣賞烏石礁濕地內候鳥的最佳位置。(攝影者:林文斌)
蘭陽博物館旁的木棧道平台是欣賞烏石礁濕地內候鳥的最佳位置。(攝影者:林文斌)

 

宜蘭野鳥學會在2002年曾接受蘭陽博物館的委託,在烏石港至竹安溪口間進行一年的調查,再加上宜蘭鳥會網站的鳥況紀錄,在此地曾紀錄的野鳥種類有將近百種,且在特定時間常有特殊鳥種出現,如夏季常見鳳頭燕鷗,冬季的黑尾鷗,也偶會有稀有鳥種出現,如小椋鳥、絲光椋鳥、白眉鵐、戴勝、地啄木、黑喉鴝、遊隼、棕耳鵯、台灣藍鵲等,所以蘭陽博物館烏石礁濕地與東側之烏石港區近年來也成為宜蘭地區相當重要的賞鳥據點。

 

逛完蘭陽博物內豐富的館藏後,最愜意的事莫過於坐在館旁木棧道邊,微風徐徐,享受並親近冬陽的暖意,看著烏石礁濕地裡波光粼粼,當然最吸引遊客目光的一定的是悠然自得在池中三兩成群的雁鴨們,這些體型不小(長約60公分)的鴨子正是蘭陽平原常見的冬季侯鳥「花嘴鴨」。花嘴鴨的嘴巴先端黃色是最大特徵及最重要的辨識重點;其次腳穿著橙紅色襪子,小朋友看了一定印象深刻;眉白色,過眼線黑色;頭頂、下頸部、背部、胸部以下為暗褐色,飛行時,初級飛羽暗褐色,次級飛羽(翼鏡)深藍色,三級飛羽白色甚為醒目,翼下覆羽白色。

花嘴鴨(左雌右雄)是宜蘭冬季普遍出現的大型雁鴨。(攝影者:侯毅倫)
花嘴鴨(左雌右雄)是宜蘭冬季普遍出現的大型雁鴨。(攝影者:侯毅倫)

在木棧道上坐久了,也有些許涼意,建議您沿著烏石礁濕地旁的步道,信步走來,感受一下蘭陽博物館建築及園區之美,咦?在步道上,突然一隻鳥被遊客驚起,飛上較高的枝頭上,仔細一看,原來是來自北方來的訪客「紅尾伯勞」。

 

其實紅尾伯勞不甚怕人,只要您保持一定距離,動作不要太大,牠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模特兒,可以讓你一次看個夠的。有看過電影蒙面俠蘇洛的人都知道,蘇洛的黑色眼罩造形一定是模仿紅尾伯勞的,這黑又粗的過眼線便是紅尾伯勞最大的特徵,其背部灰褐色,翼及尾暗褐色略帶紅褐色,腹部黃白色,嘴尖略呈鉤狀,牠可是不折不扣的小猛禽,小到蚱蜢,大到蜥蜴、青蛙、小鳥,都是紅尾伯勞的盤中佳肴呢!

紅尾伯勞的黑色過眼線是最大的特徵。(攝影者:侯毅倫)
紅尾伯勞的黑色過眼線是最大的特徵。(攝影者:侯毅倫)

遠方池邊看見幾隻體型大如鶴的灰色鳥兒,一動也不動的盯著水中,等待魚兒上門,牠是鷺科家族中的大哥「蒼鷺」,體長約93公分的蒼鷺在台灣是普遍的冬候鳥,常見於水田之中,頭頂白色,兩側有二條美麗的黑色飾羽。頸長,常呈S型,灰白色的頸子前有數條黑色縱線,背有飾羽,淡灰色,嘴、腳黃褐色,在飛行時,背部的灰色羽毛與黑色初級飛羽成明顯的對比,且常會發出音階較高似「刮、刮」的聲音。牠的捕食方式如同之前所述,會長時間佇立於水田邊或淺水池中等待,因此台灣話又稱為「海站仔」。

蒼鷺會長時間佇立等待牠的食物上門。(攝影者:侯毅倫)
蒼鷺會長時間佇立等待牠的食物上門。(攝影者:侯毅倫)

 

走著走著,看到一群人拿著大砲(相機)正圍著池邊,對著枯萎的草叢拍照,靠近一看,原來是大迷鳥(遷徙途中迷失方向的鳥)「地啄木」,難怪會吸引這麼多拍鳥的人。地啄木整個羽色就和枯萎的草叢一樣,所以牠擁有很好的「保護色」,背面灰色,密布黑色及褐色橫紋,頭至背中央有一條黑色縱線,尾羽灰褐色,過眼線暗褐色,喉至上胸明顯黃褐色及黑褐色橫斑,下胸至上腹黃白色,下腹至尾下覆羽白色,全身密佈黑褐色細橫斑。值得觀察的是牠的覓食行為,雖為啄木鳥科的一員,吃相卻和食蟻獸一樣,舌頭演化成又長又黏,常在蟻窩附近出現,最喜歡吃蟻和蟻卵了,所以又稱「蟻鴷」(鴷,ㄌㄧㄝˋ啄木鳥)。

地啄木出現在蘭陽博物館,引起大批愛好鳥類攝影的好手進駐等待芳蹤。(攝影者:賴擁憲)
地啄木出現在蘭陽博物館,引起大批愛好鳥類攝影的好手進駐等待芳蹤。(攝影者:賴擁憲)
地啄木是難得一見的稀有迷鳥。(攝影者:邱嘉德)
地啄木是難得一見的稀有迷鳥。(攝影者:邱嘉德)

後記:

以上介紹的鳥類基本上都是冬天才會來到台灣的冬候鳥,花嘴鴨近年來可能是因為已適應了台灣的生活環境,部分已定居在此成為留鳥,並且繁殖下一代了。蒼鷺在六七月仍常見於宜蘭,是因為這些大都是不具繁殖能力的亞成鳥。另外,眾人圍著地啄木拍攝一事,個人覺得就算是超級稀有的鳥,也沒有必要這麼的靠近牠!

 

大砲級的相機更不需要這麼近的距離拍攝,而且,事後了解,還有少數拍鳥人把凸出的樹枝剪掉、把蟻巢搬來搬去,就只為了拍到更美更乾淨的畫面,這樣對待遠方來訪的客人?有必要嗎?友善的對待大自然,大自然也會友善的回應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