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期-《重見/建/現漢本─發掘階段成果特展》─家域、聚落與族群
朱正宜 / 《重見/建/現漢本─發掘階段成果特展》策展人

編按
漢本遺址在民國101年3月5日蘇花改工程意外被發現後,經歷了許多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的討論,前後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教授帶領的考古團隊、庶古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朱正宜老師團隊進行遺址搶救發掘工作。
漢本遺址的文化資產搶救除了獲得各機關與專家學者的協助外,也是許多公民團體與專業人士持續關心與共同努力的成果。《重見/建/現漢本─發掘階段成果特展》主要為延續106年8月於蘭陽博物館展出漢本遺址發掘階段的考古教育展覽內容,期待透過發掘階段成果推動公眾考古的學習契機,擴大展覽後續的教育意義,蘭陽博物館特此摘選三篇分期做系列電子報。
砌石成域的聚落型態
家域
漢本遺址位於斜坡上,每一家戶在建置自己的生活空間前,必須先將坡面整平。另外為避免邊坡滑動崩塌,會在臨上坡之立面疊起一道擋土的駁坎,另外周圍也會堆石以作為家域活動範圍。家域後方疊石駁崁內側會以立板隔出排水渠道,以便豪雨時雨水得以宣洩。
家域內可區分屋舍以及前埕,前埕有時會以石板舖面,而家屋地面會敷設經淘選過的厚層黏土。家屋可能是以竹、木架設而成,屋頂覆以茅草,惟發掘時都已消失。屋內地面下有埋葬死去家人的石板棺墓室,另一角可見由立板圍成的火灶



漢本家屋長軸與海岸線約略平行,呈南北向,面向大海,家域間以疊石駁崁相鄰,櫛比鱗次、相互平行、參差有序,而聚落內即以這些縱橫的駁崁疊石作為路徑。整個聚落南北長約450公尺、寬約150公尺,面積約60,000平方公尺。


周遊八方,語出一系的族群關係
族群
十七世紀西班牙及荷蘭文獻皆提及,當時北海岸一帶居住著一群操著馬賽語的原住民,且藉著這群原住民與蘇花海岸一帶的原住民取得產自當地之黃金(附註1)。依語言學家的分類,不管是巴賽語、哆囉滿語、噶瑪蘭語等都屬於凱達格蘭語系下的地域性方言(附註2)。在考古材料上,漢本遺址中出土的外來陶器也幾乎遍布整個北部地區,而幾何印紋也廣見於北部地區。因此漢本人與北部地區的原住民族群可能具有相同的祖源。

島內外的交換行動
石材
漢本位於大南澳變質雜岩區中,遺址中還出土了不少來自其它地區的岩石,包括可能來自花東縱谷的閃玉等以及來自蘭陽溪谷或更遠地區的板岩。這些石材作為工具或飾品外,還被大量應用在屋舍及葬具上。出土的板岩上方有穿孔,疑為長途扛運而刻意敲打出來的。
陶器
漢本遺址出土陶器來源相當多樣,除了本地自行燒製外,還有來自北海岸、蘭陽平原以及中央山地等地區,幾乎臺灣北部地區都在互動範圍內,而這樣的陶類分布模式反映了社會脈絡。
島外交易
南宋諸番志中記載島外諸地區如渤泥(汶萊)、麻逸(菲律賓民都洛)、毘舍邪(臺灣)等地都有頻繁的貿易,因此在宋朝或更早之前,環南中國海即已存在著固定的海上貿易脈絡。漢本遺址出土銅幣、玻璃、瓷器、瑪瑙等,可能即由這一個貿易體系所傳入。

附註
附註1:
- 中村孝志著;許奧華譯,1957,〈十七世紀荷蘭人在臺灣的探金事業〉《臺灣經濟史五集》:101-123。
-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1992,〈荷蘭人的臺灣探金事業再論〉《臺灣風物》42(3):85-118。
-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1992,〈荷蘭人的臺灣探金事業補論~ 特別關於哆囉滿〉, 《臺灣風物》,42〈4〉:17-23。
- 李慧珍、吳孟真、周佑芷、許壬馨、李毓中,2003,〈哈辛托.艾斯奇維(Jacinto Esquivel)神父1632年所寫「福爾摩莎島情況相關事務的報告」〉《臺灣文獻》54(4):283-305。
附註2:
- 李王癸,1991,〈臺灣北部平埔族的種類及其語言根據〉《臺灣風物》41〈4〉:19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