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55期-流流社聚落現況

文:林正芳/圖: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改寫自《宜蘭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

隨著冬山河整治,將河道截彎取直後,舊河道逐漸淤積廢棄。流流社以往因地近河岸,有旺盛的內河與漁業活動,如今多已告終。多數的住民已向外遷移,目前僅存四戶人家在此落居。

土地及建物使用現況

由花蓮新社噶瑪蘭人返鄉重建之傳統家屋
由花蓮新社噶瑪蘭人返鄉重建之傳統家屋

 

丘上聚落多已改建為水泥磚造建築,除現住家屋外,其餘多閒置。在丘上僅有的公有地,由花蓮新社之噶瑪蘭人,以傳統工法新搭建有傳統式的噶瑪蘭家屋一座。多數土地長期閒置,另有兩處遭搭建鐵皮屋工廠與傾倒棄土。南側進入流流丘入口的土地,目前遭人開墾破壞,將原有的植栽老樹沙丘剷平,新建鐵皮屋並在上方栽種蔬菜。見下圖所示。

聚落土地使用狀況圖
聚落土地使用狀況圖

丘上重要植栽

從流流社現存的植物生態,可窺見早期利澤地區環境風貌及噶瑪蘭人的種植習慣。重要植被群大體可分成海濱植物、河岸植物、沼澤植物及低海拔山地植物等幾類,其中最具噶瑪蘭文化代表性的,是族群精神象徵—大葉山欖及刺桐。

 

刺桐是噶瑪蘭人判斷一年時節的自然時鐘,每年二、三月開滿紅色花朵的刺桐告訴著噶瑪蘭人春天到來。

 

流流社丘上重要植栽標示如下圖:

流流社內擁有百年樹齡的珍貴大葉山欖
流流社內擁有百年樹齡的珍貴大葉山欖
土地植栽分布圖
土地植栽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