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9期-【博物館入校園2.0成果發表會】我們的社會課-認識宜蘭史前文化

宜蘭縣學進國小五年忠班 / 江芯瑜、陳昱希

全班分成5組,每組負責解說不同考古主題,向三年級學弟妹介紹宜蘭史前文化,這真是一大挑戰啊! /圖,蘭陽博物館提供
全班分成5組,每組負責解說不同考古主題,向三年級學弟妹介紹宜蘭史前文化,這真是一大挑戰啊! /圖,蘭陽博物館提供

編按

「博物館入校園2.0」為蘭陽博物館結合本縣高中、國中、國小教師,與學校老師合作,共同進行教案設計及教材製作,達到走出博物館,走入學校的目的。

 

國小五年級的社會課程介紹「台灣史前文化」,那宜蘭有沒有史前文明呢?學進國小林宏仁老師以「寫在地底的歷史-宜蘭史前文明」為題,設計了系列課程,運用蘭陽博物館考古教具箱教具,作為史前文化的的延伸教學,讓宜蘭學子更加認識在地文化與知識。

我們的社會課-認識宜蘭史前文化

學進國小五年忠班 / 江芯瑜

在社會課本上,有介紹史前文化,像是長濱、圓山、卑南、十三行文化等,但這些都不在宜蘭,而在其他的縣市,讓我有個疑問—在我居住的宜蘭是不是曾發現史前文化的遺跡呢?接下來,老師就開始了種種新的課程。

 

老師為我們班跟孝班介紹宜蘭的史前文化,較有代表性的遺址有新城、份尾、大竹圍、丸山、漢本和淇武蘭等遺址。史前時期從以前到近代,可分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宜蘭平原空白時期,金屬器時代較早、較晚階段等。新城遺址距今5,000到4,500年前,大約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因為早期的宜蘭平原會淹水,所以丸山人不能住在宜蘭平原,只能住在小丘上,丸山甚至還是當時的石器工場呢!另外,在淇武蘭遺址中發現了瑪瑙珠、安平壺和青花玉壺春等,僅發現兩個完整的幾何印紋陶罐,更可說是無價之寶。

 

然後,老師帶我們到蘭陽博物館的兒童考古探索廳參觀,裡面有噶瑪蘭人的家屋,還有一個放遺物的走廊跟一個考古探坑,探坑埋了一些複製的遺物讓我們去發掘。剛開始老師讓我們分組參觀,大部分的組都選擇先到探坑玩,再到其他地方參觀;但我們這組不同,先到人少的走廊完成部分的學習單,再到噶瑪蘭人的家屋裡參觀,最後才去探坑體驗。但有些同學還沒完成發掘的工作,也有的來不及將挖到的東西埋回去,讓我們這一組沒辦法挖東西,實在很可惜!

 

後來老師幫我們申請了蘭陽博物館的考古教具箱。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練習,老師打算讓我們跟孝班介紹教具箱。我們這組是負責「史前創客工具箱」,剛開始感覺表現還不錯,只是後來同學時間掌控不是很好,就覺得時間不太夠,幸好還是順利結束了。接著,老師又幫我們安排,讓三年孝班和蘭陽博物館的老師來聽,經過上次的經驗,我們決定由另一位同學做開頭介紹,換我介紹那些複製的文物和卡片的配對,最後一位同學介紹鑽孔器,大家都玩得非常開心。

 

最後老師帶我們到音樂教室,介紹「漢人入墾宜蘭」。老師給我們看了許多圖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荷蘭人把以前台灣的原住民畫得像外國人,而漢人卻把原住民畫得像恐怖的魔鬼;還有在宜蘭有一結、二結……等等,那個「結」的意思就是「武裝拓墾集團」。

 

我覺得老師為我們安排的課程非常好,只是教具箱需要多一點時間練習。未來老師準備要帶我們去流流社和婆羅辛仔遠,希望在參觀時能順順利利,讓我對史前文化的好奇心,生生不息。

我們這組負責介紹「史前創客工具箱」,從出土文物中,推理與想像史前人類的日常生活,並且運用古今對照工具圖卡進行配對活動,增加大家的想像力。
我們這組負責介紹「史前創客工具箱」,從出土文物中,推理與想像史前人類的日常生活,並且運用古今對照工具圖卡進行配對活動,增加大家的想像力。

 

學進國小五年忠班 / 陳昱希

自從社會課本進入了史前文化的單元後,一系列認識宜蘭史前文化的課程、活動與參訪就此展開了。

 

社會課本一開始是先介紹長濱文化,這是台灣目前挖到離現代最遠、最古老的文化遺址,大約在50,000年前出現,5,000年前消失,當時的人已學會用火,主要靠採集、狩獵、捕魚的方式來獲得食物,還沒有任何農耕跡象;第二個介紹的是圓山文化,距今約4,500年前到2,000年前,食物來源除了採集、狩獵、捕魚外,也會種植農作物;第三個介紹的是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年到2,000年前,他們開始定居,也畜養動物,特色是大量的使用石材,也會使用玉器;最後一個介紹的是十三行文化,距今約2,000年到400年前,他們會和外國人交易,也有煉鐵的技術。

 

接著老師用PPT簡報介紹宜蘭的史前文化。老師說目前已知最早的宜蘭人是在5,000年前到4,500年前,遺址在蘇澳新城;3,600年前到2,400年前,宜蘭平原可能海水入侵,不適合居住,所以當時的人都住在山邊或丘陵地上;到了金屬器時代晚期,宜蘭最大的聚落是淇武蘭,根據荷蘭人的記載,有180戶、840人住在裡面,他們會跟中國或其他外國的人交易,出土的文物有瑪瑙珠、青花玉壺春、安平壺等。

 

不久,老師帶我們和隔壁班一起去蘭陽博物館的兒童考古探索廳參觀。考古探索廳內有一個考古探坑,供參觀者進行發掘體驗,旁邊還有一個架高的小探坑,可供坐輪椅的人體驗。沙坑後面,有一個噶瑪蘭家屋,老師說那是請真正的噶瑪蘭人來蓋的。我們有寫學習單,其中有個題目是在噶瑪蘭家屋裡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位置躺1分鐘,我躺下後,覺得地板很冰涼,噶瑪蘭人夏天睡覺時一定不會覺得很熱。寫好學習單後,我再認真的看一次介紹,發現噶瑪蘭人會用月桃來做泡菜,也會用姑婆芋的葉子來喝水,避免喝到水蛭。

 

回來後,老師跟蘭陽博物館借了五個考古教具箱,我們這組負責「玩美史前人」,介紹噶瑪蘭人、丸山人的服飾,以及不同的箭頭分別是射什麼動物,還有史前人類的裝飾品,比如金鯉魚與人獸形玉玦。老師先讓我們練習幾次後,開始讓我們講解給別班聽。我們一開始先講給五孝聽,他們來了以後,老師先介紹活動流程和注意事項,然後一組一組同時進行,時間到再換組,我和組長穿上噶瑪蘭的衣服來介紹。五組都輪完後,老師覺得我們很辛苦,所以請我們吃餅乾。第二次是跟三年孝班講解,同時有五位蘭陽博物館的老師來聽我們介紹,所以我比上一次還緊張。老師也說如果可以的話,我們要去蘭陽博物館講給大家聽。

 

把教具箱還回去後,老師又做了PPT簡報,題目是「文明的衝擊—漢人入墾宜蘭之後」。吳沙是漢人開墾宜蘭的第一大功臣,但是吳沙來宜蘭開墾的時候,噶瑪蘭人不讓漢人開墾,所以發生了不少衝突。漢人佔得土地之後,就說要立石碑為界,可是這個界碑是可以移動的,漢人會利用晚上偷偷將界碑往噶瑪蘭人的土地搬去,擴大自己的土地範圍。「你的篳路藍縷,是我的顛沛流離」漢人開墾雖然辛苦,可是原住民卻因此沒有住的地方。

 

經過課本、PPT簡報、參觀,以及教具箱的體驗之後,讓我更了解宜蘭的史前文化,我很感謝老師安排這些活動,我才可以接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我也很期待下次可以去流流社、婆羅辛仔遠的噶瑪蘭舊社參觀。

史前人類也愛漂亮嗎?我們這一組透過角色扮演,穿著噶瑪蘭人服飾與獸皮衣來介紹史前人的生活。
史前人類也愛漂亮嗎?我們這一組透過角色扮演,穿著噶瑪蘭人服飾與獸皮衣來介紹史前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