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36期-廟宇建築

文/圖:李心儀

史無前例的千人移廟。圖片來源:《認識傳統建築—看二結王公廟》,頁17
史無前例的千人移廟。圖片來源:《認識傳統建築—看二結王公廟》,頁17

 

民國七十五年,香火鼎盛的王公廟每遇假日空間即顯侷促,加上屋頂長年漏水,廟方遂起了拆舊廟、建新廟的念頭。當時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各地的傳統廟宇往往被粗暴的拆除廢棄,替之以又大又新的鋼筋水泥建築。然而,在一連串的討論與溝通後,二結人做了不同的選擇,決定將舊廟平移保存,並於原廟址重建一座有特色的新廟。於是在民國八十六年,舊廟建築的平移工程以「千人移廟」為序曲,共平移九十公尺再轉向一百八十度,耗時約四個月。移廟代表著二結人對傳統的尊重,也開啟傳統建築保存的新頁。

 

舊廟格局雖小,但卻具備傳統建築的完整結構,是瞭解台灣寺廟建築相當好的入門實例。昭和四年(民國十八年)改建的王公廟,屬於漳州傳統風格之寺廟建築,主要由噶瑪蘭第二代匠師參與完成。王公廟正殿明間的通樑棟架,雄偉壯麗,最具藝術價值;其他木雕構件在宜蘭的廟宇當中,也算是相當精緻與華麗;格局合宜的王公廟,以匠師細膩典雅的「手路」見長,值得細細品味與欣賞。

正殿為主要的祭祀空間
正殿為主要的祭祀空間

格局

「格局」是指建築物的整體配置形式。以寺廟而言,通常依主祀神的神格等級決定寺廟座向與建築規模。

 

平移前的王公廟,其座向為坐北朝南,牌樓位於舊台九省道旁,自牌樓走向王公廟,遠遠就可見到兩棵大榕樹,常見老人家們圍坐樹下聊天、下棋。廟埕是由水泥舖成,在豐收時節亦可充當曬穀場。廟的右側有金亭〈一般廟宇的金亭位於左側龍邊〉,本體則是以正殿為中軸,採左右對稱的形式建有過水門及護室,屬於單殿式格局。由於古公三王的神格為王爺級,因此王公廟正殿門數為三門。

 

平移修護後的王公廟,雖已不作宗教用途,但仍保存平移前的完整格局,惟座向變成坐南朝北,金亭也移至生活文化館的左側。「社區的埕」依例種上兩棵小榕樹,不久之後,也將成為遮蔭乘涼的好地方。

平移後的王公廟仍保存完整格局
平移後的王公廟仍保存完整格局

舊廟的空間使用

在王公廟尚未平移前,正殿是主要的祭祀空間。三川門前置放有几案,供香客擺置祭品,作為小型的拜亭;正殿明間則是頂禮膜拜、擲筊杯、求籤問卜的地方。中龕花罩後方的內室,奉祀著古公三王的神像,左次間邊龕供奉廖地法師,右邊龕則祀土地公。左右過水門連接護室,右過水門牆邊設有盥洗台,為方便香客洗滌敬果。左護室作為王公廟管理委員會的會議廳,右護室則為乩童起乩的處所。

原為乩童起乩的右護室,現為生活文化館之展覽室,圖為「版畫特展」與拓印活動中民眾熱烈參與的情形 圖片來源:《認識傳統建築—看二結王公廟》,頁45
原為乩童起乩的右護室,現為生活文化館之展覽室,圖為「版畫特展」與拓印活動中民眾熱烈參與的情形 圖片來源:《認識傳統建築—看二結王公廟》,頁45

生活文化館的正殿功能

蛻變為「二結庄生活文化館」的舊廟,以勇於嘗試與創新的精神,活化利用歷史空間。強調社區居民的在地參與、自主營運,生活文化館擔負著文化傳承、技藝再生的使命。舊廟古典的正殿維持原貌,是欣賞傳統建築、瞭解王公廟歷史沿革、宗教信仰之所在。有趣的是,只要放下中龕花罩後方的白幕,莊嚴神秘的正殿立刻搖身變為社區電影院或簡報室,巧妙的善用正殿的空間特性。

正殿變身為社區電影院。圖片來源:《認識傳統建築—看二結王公廟》,頁43
正殿變身為社區電影院。圖片來源:《認識傳統建築—看二結王公廟》,頁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