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6期-海鮮與他們的產地-一支釣釣一隻

蘭陽博物館環境教育老師 / 郭毓璞

筆者於一支釣體驗活動一竿兩隻誠然可貴(照片提供:郭毓璞)
筆者於一支釣體驗活動一竿兩隻誠然可貴(照片提供:郭毓璞)

前言

談起捕魚這個行為,最容易令人聯想到的應該是早在商周時代就存在,願者上鉤不願者回頭的「姜太公釣魚」故事,從漁業捕捉的大尺度來看,我們可以將捕魚依照規模分為「點」、「線」、「面」三種方式,先前介紹的「定置漁網」屬於「面」的規模,而所謂釣魚則屬於「點」的規模,關鍵的區別點在於「一次行動只捕獲少量魚」,除了釣魚以外,標魚也是另一種「點」捕魚的方式。

而當我們專注於「使用釣竿」來釣魚這個行為本身,還可以依照發生地點的不同,細分為溪釣、湖釣、灘釣、磯釣、堤釣、船釣等差別。延續著「友善漁法」這個母題,今天要主要談的是船釣中的「一支釣」。

蘭博展示的鏢旗魚船「南風一號」就是標準的「點」捕魚(攝影:郭毓璞)
蘭博展示的鏢旗魚船「南風一號」就是標準的「點」捕魚(攝影:郭毓璞)

一支釣釣一隻

一支釣顧名思義就是僅使用一支釣竿進行捕魚,但可別只因這名字就認為這種漁法規模很小,漁獲不多,這其實是一種發展悠久,頗具規模的漁業模式,例如烏石港常見的燈火漁船,一艘船出港時帶上大量漁工,同時使用十幾支釣竿,於晚上夜釣高經濟價值的透抽、小管以及會有趨光性的白帶魚。

烏石港常見的燈火一支釣漁船(攝影:郭毓璞)
烏石港常見的燈火一支釣漁船(攝影:郭毓璞)

而除了這種高人力需求的近海一支釣以外,遠洋漁業也發展出更驚人的「放長線釣大魚」的究極版一支釣,這些以深海洄游性魚類為目標的漁船,放下的漁線至少150公尺,而且得用堅硬的鋼絲,也因此根本不可能用人力拉起,漁民們為此開發了機械化的釣機們:包含電動的魷釣機、能自動感測和甩竿的鰹竿釣機、以及深海一支釣機,最後這種油壓驅動的一支釣機在南方澳漁港曾活躍了好一段時間,全盛時期釣上來的一隻魚最重可達30公斤。

 

而近年隨著漁業資源枯竭,這種大規模的機械一支釣的榮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娛樂性質的休閒釣魚活動,以及瞄準現流新鮮漁獲而來的老饕們。但海釣可是相當需要耐心和技術的,第一次參與體驗海釣活動的新手,即使在船長使用漁探機輔助不斷移動釣點的情況下,一整趟船程中能夠用一支釣釣起一隻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收穫,而一支釣體驗通常釣的是淺海底棲性的魚類,例如倒吊、鳳梨等等。

筆者於一支釣體驗活動一竿兩隻誠然可貴(照片提供:郭毓璞)
筆者於一支釣體驗活動一竿兩隻誠然可貴(照片提供:郭毓璞)
南方澳一支釣常見底棲性漁獲(攝影:郭毓璞)
南方澳一支釣常見底棲性漁獲(攝影:郭毓璞)

而海釣這項技能也有許多釣客深度鑽研,使用怎樣的餌料甚至擬餌,下竿的角度和力道以及深度,都是可深度鑽研的學問,不僅僅是娛樂休閒,更是一門技藝和學問。而海保署近年也針對開始興盛起的海釣團體們進行「友善釣魚」概念的推廣,希望各位釣客捉大放小,留下20公分以上的漁獲,太小隻的魚就放生讓牠們回歸大海好好生養,未來有緣再成為我們的盤中飧,達到永續海洋的理想。

海保署推行的友善釣魚活動提供之尺標圖上的魚依序為倒吊、秋姑(攝影:郭毓璞)
海保署推行的友善釣魚活動提供之尺標圖上的魚依序為倒吊、秋姑(攝影:郭毓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