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12期-家族館采風「無尾港生態社區的遠景」

李綠枝  /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認識淑瑩有八年了,我初到宜蘭,參與玉田社區總體營造,素昧平生的她只因我們同時關注社區之工作者,她就來拔刀相助了。數年後,她和銀河結婚,我們就在無尾港相遇了,沒想到他們就這樣甘於投入一個社區,無怨無悔。

 

我是空間專業者,這幾年的經驗告訴我,社區的發展在人、在人心、在軟體,空間環境不是最重要的;但淑瑩、銀河熱情的邀約,我們進到無尾港社區和居民討論空間議題,而後我們執行「無尾港生態社區整體規劃」。經過一年的規劃期,「生態社區」的理念在無尾港可能才萌芽而已,六個聚落中的港邊社區已活絡起來,展現多元的活力。報告書的內容也許只存在少數社區菁英的腦海裡,規劃者已悄悄退出;但令人欽佩的是,社區菁英已帶著居民朝著生態社區的理念-社會的、生態的、文化的面向發展走去。在這裡,我只是野人獻曝地把我們(大藏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和港邊社區發展協會)一起寫出這個規劃案的重要意涵以及實質環境規劃構想的一部分拿出來和大家分享,而實證經驗並不在我。

「生態社區」的遠景

這可能是一個夢想,有一個鄉里,住在這裡的人有定居數十年的老鄰居,也有因為喜愛或認同這裡而搬進來的新一代,但大多能互相認識;這裡的房子大部分老舊狹窄,但房子旁或聚落周邊有許多讓孩子興奮、可以探險的地方,或是草澤、或是樹林、或是水池、或是沙地,不同季節有不同的動植物,人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季節的時序、晨昏的變化;居民可以吃到自家或鄰居種的菜,沒有農藥,沒有化肥,吃得很安心;這裡還有許多充滿活力的場所,或是廟埕,或是古井邊,或是可以讓小孩玩要、青少年攀岩、老人家聊天的社區生活館,或是展示社區人文資源的牽罟文化館,或是環境教室,呈現本地的自然、人文資源,也是遊客認識這裡的媒介、在這裡,平時居民享用這些生機盎然的自然環境和公共設施,假日會有一些遊客來訪,為了體驗自然環境、或是健康生活而來,這樣的參觀、體驗活動其它地方的人們或多或少的影響力,也為鄉里帶來一些活力和收入。

 

這是一個可以實現的夢想:打破行政區域的割裂,重新思考一個合理的地理環境範圍內的生命共同體,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空間;我們正朝著「無尾港生態社區」的路途邁進。

生態社區的意涵和發展理念

生態社區的意涵則源自於對「社區永續發展」的需求,以生態社區發展,去逆轉在地球資源過渡開發與人類高度成長中逐漸瓦解而支撐著社會發展的結構。因此生態社區的組織與成員,在努力尋求彼此之間,及對地球其他物類之間可永續生活,並且滿足和諧生活形態的目標之同時,其意圖則是以整合支撐社會環境的支柱,降低對可滿足生活形態的衝擊度。為此,社區成員以整合各種生態設計觀點、永存文化、生態建築、綠能生產、替代能源、社區建築風格等手段來實現發展理念。典型的生態社區發展理念是建構在三個不同面像的組合,分別是:

  

1.社會的/社區的(Social/Community)面像,生態社區的社會面像意指:

 

其社區成員感受他是由周邊一切的支撐與他自己對這一切的責任。他們同時也感受對這個社群強烈的歸屬感、被授權與被重視。個體則因透過參與決策而有能力影響自己在社群中的生活形態,及對社群的瞭解。 

 

因此其社會性的意義在此即表示:成員之間對彼此關係的認知、分享共同的資源及提供相互的協助、強調有預防性的健康關懷、提供所有成員有意義的工作及扶助、並整合邊境的社群、提供終身教育學習的機會、也鼓勵個體尊重彼此的差異、助長文化精神內涵的呈現。 

 

2.生態的(Ecological) 面像,生態社區的生態面像意指:

 

生態社區讓人們透過心靈與地球體驗生命的聯繫,人們每天在尊重自然世界規律循環的同時,也跟泥土、水、風、植物、動物產生互動,並期待自然世界能供應每日所需要的食物、衣物和住所。

  

其生態的意義即是:在社區的生物區內生長居民所需的食物,支持有機食物的生產,就地取材的房舍建造,使用於社區為主的整合性再生能源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鼓勵生態事業原則,及從社會、生態及文化層面的觀點評估所有在生態社區內使用產品的生命週期,再透過適當的能源及廢棄物管理保留乾淨的土壤、水及空氣,以保護自然的荒野區域。

 

3.文化/宗教信仰的(Cultural/Spiritual) 面像,生態社區的文化與宗教信仰面像意指:

 

生態社區具體表現個體的自然世界概念,他們鼓勵個體對人類生活及地球本身是宇宙成員的認知。雖然有些生態社區選擇既有的文化宗教軌跡,卻沒有強調對文化宗教的儀式有相同的作法。於是居於對自然循環的觀察、對地球及所有生命的尊重,生態社區則傾向於以維護、再造或尋找新文化呈現的方式聯繫人類與自然的世界。

  

因此其文化宗教性的意義即是:尊重不同地方及不同文化宗教信仰的呈現、透過慶祝及信仰的方式提升參與感及歸屬感的概念、強調以創造性及藝術性,做為個體與其周邊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呈現。

生物多樣化環境的提供

「生物多樣化」的出發點在於保育野生生物的多樣性,「生態社區」的空間環境架構應建立生物多樣化的環境基盤,我們提出:水與綠的環境架構、無尾港濕地永續利用構想,以共同建立「生物多樣化」的環境基盤。

 

1.水與綠的環境架構

  • 生態水循環概念

人類的城鄉環境充滿了建築物、車道、停車場、排水設施等人造物。由於這些人造物均由不透水化材料所組成,最容易斷絕大地之水循環機能,因此而造成土壤失水、植生環境惡化、洪水量大增的現象。我們必須設法採用更生態的工法,以維持良好的大地水循環功能,才能減緩建設對地球的傷害。

 

最近許多先近國家的生態社區開發,均標榜生態水循環的設計,以下舉例美國德州的Woodlands社區為例。此市鎮全面採用自然排水系統,巧妙地應用森林氾濫區之土壤滲透及保水能力,來抑制雨水流出。此設計既不增加洪水,也不會使河水位下降,同時可維持水質,並涵養Houston市的地下水。在充滿樹林的氾濫區、排水路、土壤構成了全市鎮的開放空間,道路亦不必設置邊緣截水石。由於Woodlands為平坦地形,並具有排水不易的土質,故在排水系統設計較不易,但因活用自然雨水排水系統,而節省大約一千五百萬美元的龐大人工排水設施費用。

 

Woodlands以舖面、排水路、調節水池、濕地、氾濫區的整體水循環設計,足為生態城鎮建設的典範,同時,這股生態水循環設計的風潮已蔚為先進國家城鄉建設的新趨勢。

 

無尾港社區可在空地的舖面、公共雨水排水系統上加以檢討,適當處加設雨水貯留池(調節水池),達到生態水循環的目標。

 

  • 無尾港生態社區綠網的建立

就大尺度(例如全宜蘭、全台灣)的生態體系來看,生態保護區多設在偏遠的山區、海邊、這些生態綠地各自孤立而支離破碎,生物棲息地之間無法交流,各綠地之間物種與遺傳基因無法多元繁殖,未能形成有利的生物多樣化的大環境。其最大的癥結在於充滿農藥化肥污染的廣大農村地區,包圍著孤立分佈的生態保護區與都市綠地,斷絕了生物的交流。林憲德(1999)認為:「佔國土面積最廣的鄉村,應該是連結全國生態綠地最好的仲介區域,它應該負擔起連結生態保護區與都市綠地的角色,它應該保有乾淨無污染的綠地系統,以作為生物物種與遺傳基因交流的中途旅館,甚至它應該具有生態走廊的功能,以掩護生物交流移動,以催生生物多樣化環境。」

 

所謂無尾港生態社區,應看成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聚落+田園(農地)等所構成的環境;所謂生態綠網,乃是由河川溪流、池沼、大樹林、綠籬、路旁草地等,眾多生態綠地所組成的多樣化生態系統,讓各種多樣化動物在此綠網系統內,得以減少人為干擾與天敵傷害而移動,並能充份覓食、築巢、求偶、繁殖,也使各種多樣化植物之遺傳基因得以充分交流,以達物種更新強化的目的。

 

無尾港生態社區綠網的建立,是以「人為與自然共生互惠」為主要思考價值,無尾港生態社區綠網在景觀生態體系中扮演著連結無尾港濕地與其他生物種源區(七星嶺、新城溪、到新城溪以北沙丘等)之間的重要角色。而散佈於無尾港農村地區間之竹圍綠塊、水圳、河流、魚池、半自然植生帶等,即成為生態廊道連結的最佳媒介。其中竹圍、道路、樹籬等陸域型生態斑塊或廊道與水系型的魚池、水圳與溪、河等河流廊道間,則可互相重疊,創造邊緣效應。無尾港生態社區在此水與綠的環境架構下成為生物物種覓食與移動廊道分佈之區域,生物物種可在這種山地與平原間或平原與濕地間的農地生態推移帶內遷移與繁殖,增加整體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2.無尾港溼地永續利用構想

濕地在生態環境上具有多樣功能,例如:調節洪流、保護海岸、儲蓄水源、淨化水質、物種保育、產能豐富、生態教育及休閒旅遊等,無尾港濕地當然是無尾港生態社區發展的目標之一。

 

  • 溼地水源補充、防止陸化

為使濕地生生不息,必須改善其水質水量,建議對策有五:一是適當浚渫,以利湧泉補充,二是棲地管理,三是引入新的活水源,四是保週地區水資源,五是保護周邊地區水資源,減少地表逕流,涵養地下水。

 

  • 多樣化生物棲地再造構想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雖以水鳥為指標性動物,但也需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化的環境,才能確保其永續性。多樣化生物棲息地之意義在於創造復育多樣化失物環境,而多樣化生物環境,在於確保多樣性的遺傳基因、物種及生態系。多樣化的生物棲地的規劃設原則如下:

 

  • 使用分區明確化

為確保園內生態保護區,需限定人類活動區域,無尾港生態公園使用分區建議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兩者的使用範圍應明確區分,同時必須限制影響動、植物保育之活動及營建行為。

 

  • 生育環境多樣化

創造樹林、草地、水面等生物生育多樣化環境,以確保動物之採食、休息、築巢、避難場所。

 

  • 周圍環境防護

在公園邊緣以及相臨園內人類活動區之邊緣部,應設置密林植物與人造圍籬,以減少對生態之衝擊。

 

  • 生物多樣化的基礎在於多孔隙環境

從實質環的角度而言,生物多樣化的基礎莫過於「多孔隙環境」。例如,土壤內須有許多「孔隙」,才能容納水分、空氣,才能滋養細菌、微生物,才能分解生物的屍體、排泄物,進一步才能供養昆蟲、鳥類乃至人類的高層次消費生物。大自然的環境本來也存在許多「多孔隙環境」,例如枯木、樹根、樹洞、亂石堆、石灰岩、土丘、岩洞等都是充滿孔洞的世界。

 

  • 濃縮自然

生態保護區不只為了一些指標性動物的棲地而設,通常也為了其他無數的小生物,創造一些多孔隙、多庇護的小棲息空間,例如以人工堆置亂石、瓦礫、木堆、蔓藤架,或是放置一些生菇長苔的枯木、樹根,任由雜草蔓藤灌木叢生,任由落堆積腐化成土壤養分。

 

如此一來,整個自然保護區就如同一個生物最多樣化的「濃縮自然」、最密集的生物棲地。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一景。蘭陽博物館籌備處提供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一景。蘭陽博物館籌備處提供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