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30期-宜蘭縣龍舟錦標賽

文:莊依騏

冬山河於民國71年整治完成,縣府於隔年在冬山河捷徑橋舉辦全縣龍舟錦標賽這項深具傳統特色的節慶活動,延續至今,已經成為冬山河的年度的盛事之一。圖片來源:王秋霖提供。
冬山河於民國71年整治完成,縣府於隔年在冬山河捷徑橋舉辦全縣龍舟錦標賽這項深具傳統特色的節慶活動,延續至今,已經成為冬山河的年度的盛事之一。圖片來源:王秋霖提供。

 

端陽佳節,鑼鼓聲響,在水流悠緩平直的冬山河上,夾岸觀眾不由得跟著叫陣吶喊。冬山河於民國71年整治完成,縣府於隔年在冬山河捷徑橋舉辦全縣龍舟錦標賽這項深具傳統特色的節慶活動,延續至今,已經成為冬山河的年度的盛事之一。

 

縣龍舟賽發展至今已有廿多年的歷史,從剛開始因陋就簡的場地,隨著親水公園的落成,提供縣龍舟賽一個優質的場地。龍舟賽早期可謂盛況空前,三天的活動吸引上萬人次聚集,人潮處處,場面浩大(註1),足見這項活動,頗受民眾的喜好(如下圖)。

民國72年宜蘭縣龍舟錦標賽實況。資料來源:《聯合報》,72.7.3,版6陳積碩攝
民國72年宜蘭縣龍舟錦標賽實況。資料來源:《聯合報》,72.7.3,版6陳積碩攝

壹、活動的發展歷程

一、縣府的推動

民國70年代,當時的陳定南縣長非常重視體育,希望透過舉辦體育的大型活動來提升宜蘭縣知名度,而開始一系列的體育振興計畫,縣龍舟賽就是其中之一(註2),也由於第一次舉辦的成功經驗,讓他發覺冬山河的發展潛力,不但加速了縣府開發冬山河的決心,而且奠下了龍舟活動在冬山河發展的基礎。他認為如果冬山河能順利依照計畫完成開發,將成為全國最獨特的水上育樂場所。龍舟賽是我國傳統民俗競技,臺灣應該是最有資格來領導世界各地的龍舟賽,其中,冬山河的條件最好,有可能成為龍舟賽界的「溫布頓」(註3)。

 

為了辦理縣龍舟賽,相關人員勘查了三個地方(註4),後縣長裁定了捷徑橋為縣龍舟賽的舉辦地點。只是,那時的冬山河雖已整治完成,但沒有任何設施,「只有一床河水、二條堤防、一片芒草」(註5),在沒有經驗、沒有器材之下,據前觀光課吳忠賜課長回憶,當年冬山河尚未完成土地徵收的時候,還得向地主借場地規劃停車場,從開始到比賽開始大約要花一到兩個月時間在現場大興土木,連司令臺都是臨時搭的(註6)。比賽用的龍舟得向冬山鄉公所及蘇澳鎮公所借用(註7),為了節省經費,工作人員竟然靠著人力從冬山將兩艘龍舟拉到捷徑橋(註8),足以顯見當年的克難精神,著實令人感佩。

龍舟賽是我國傳統民俗競技,臺灣應該是最有資格來領導世界各地的龍舟賽,其中,冬山河的條件最好。圖片來源:王秋霖提供。
龍舟賽是我國傳統民俗競技,臺灣應該是最有資格來領導世界各地的龍舟賽,其中,冬山河的條件最好。圖片來源:王秋霖提供。
二、活動的規模

(一)參與的選手

歷年來參與宜蘭縣龍舟錦標賽選手人數一覽表。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1986-2004,《宜蘭縣龍舟錦標賽秩序冊》。 說明:民國72、74年因秩序冊遺失,無法提供正確數字
歷年來參與宜蘭縣龍舟錦標賽選手人數一覽表。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1986-2004,《宜蘭縣龍舟錦標賽秩序冊》。 說明:民國72、74年因秩序冊遺失,無法提供正確數字

 

(二)場地器材的完備

縣府對於活動周遭場地的規劃,提供便民的措施,例如:民國74時,在司令臺左右兩側增建觀眾坐席且搭建臨時性遮陽(雨)竹架(註9),為了美化冬山河的堤岸景色,於民國75年花了875萬元請兩家綠化與園藝公司,在10公里內的堤岸兩側進行植裁並鋪上地毯草,民眾可以坐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觀賞龍舟賽,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享受(註10)。民國77年時,已完成青、黃龍兩岸的觀眾席階梯式看臺,提供給民眾更舒適的休閒環境。

 

民國74年龍舟賽因縣內各鄉鎮龍舟賽時間衝突,無法借龍舟給縣府,縣府還遠至臺北縣淡水鎮公所和臺北市內湖區公所各商借2艘龍舟,次年是開蘭190週年,縣府花費92萬元特地向臺北淡水劉清河師父訂購了4艘龍舟,由於沒有經費,先由體育會代墊,再慢慢分期還清款項。這四艘龍舟分別以開蘭先賢命名為「吳沙號」、「廷理號」、「士芳號」和「輝煌號」。民國80年,縣府再次添購8艘龍舟,分別以蘭陽5號至蘭陽12號命名,材質以檜木和水杉為主,分為9對槳和7對槳,以方便選手組隊參加,(註11)當年的開幕典禮,12艘龍舟聚集司令臺前,場面十分壯觀(如上圖)。截至93年止可使用的龍舟計有7對槳4艘,9對槳10艘。(註12)

 

競賽時,競爭隊伍常常發生同時奪標的現象,往往用肉眼很難判定勝負(如左圖)。因而民國81年時,縣府又花了20多萬元,購置一臺電子計時器。自82年開始,比賽即採二局奪標計時賽,以二局計時的總合少者為勝(註13),改變了競賽的規則,這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使用電子計時器設備的龍舟賽。(註14)

左圖:宜蘭縣龍舟錦標賽隊伍同時奪標的比賽情形 資料來源:王秋霖提供。 / 右圖:12艘龍舟聚集的盛大場面。資料來源:教育局體健課提供
左圖:宜蘭縣龍舟錦標賽隊伍同時奪標的比賽情形 資料來源:王秋霖提供。 / 右圖:12艘龍舟聚集的盛大場面。資料來源:教育局體健課提供

貳、瓶頸與發展

歷年來宜蘭縣龍舟錦標賽入園觀眾人數折線圖。資料來源:親水公園旅客服務中心李木梅小姐提供
歷年來宜蘭縣龍舟錦標賽入園觀眾人數折線圖。資料來源:親水公園旅客服務中心李木梅小姐提供

 

從訪談及報紙的記載,早年的縣龍舟錦標賽雖然是因陋就簡,但都是萬人空巷的景象,河岸上擠滿了群眾,用「全縣總動員」來形容亦不為過。無論是在活動組織、競賽規則或場地設備等,都已建立完善的制度,理應這項活動會更蓬勃才是。但從歷年參與的選手及觀眾人數看來,活動似乎出現了瓶頸。近年來,由於有線電視的盛行,加上選手參與比賽的意願降低,致使龍舟賽的盛況大不如前。

 

龍舟賽面臨的瓶頸,是活動發展時間一久的必然結果,如果沒有在活動的內容上求新求變,難免會失去了原來的新鮮感,主辦單位必須要面對事實,提出有效解決之道,以能全面提升龍舟運動的風氣。

 

從「休閒面」觀之,雖然受限於器材和法令規定,但以龍舟運動為休閒活動的方式非為不可行,以「冬山河龍舟俱樂部」為例,該組織是縣龍舟賽隊伍中,以俱樂部型態的第一支隊伍,成立於87年2月15日,凝聚會員共識後,於同年4月12日成立龍舟隊,成立的宗旨為「以運動達到健康、提升龍舟運動人口、發展民俗體育活動並掘發龍舟運動人才」,只要是對龍舟有興趣的民眾都可以加入俱樂部組織,除了每年都會參與縣龍舟賽外,每個月都會定期舉辦活動,包括龍舟親子遊河、捐血活動等公益活動,充分展現俱樂部的理念:「團結、合諧、責任、榮譽、紀律」精神,(註15)不但讓每個會員將俱樂部的功能奉獻給社會,對縣內龍舟運動的推廣亦有正面的功能。縣府應該對這種民間自發性成立組織的單位予以肯定並協助。如果縣內民眾將龍舟當作是平時的休閒活動,以社區或俱樂部的型態參與,平日的冬山河面將會是一群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同心協力的發展同舟共濟的默契及相關技巧,而到了端午佳節時分,不但不乏參賽隊伍,且能提升選手的專業技能,這是因為平日練習累積的成果,不是為了應付比賽而急就章的組隊,訓練幾週後就上場比賽。更提升活動的可看性,比較能吸引民眾前往觀看比賽,加上岸上親友團的吶喊叫陣,會使比賽更有看頭。

 

從「競技面」來看,陳定南在擔任宜蘭縣長任內時,提出了讓宜蘭冬山河成為龍舟的溫布頓的願景,讓世界各國的龍舟隊伍都能馳騁在冬山河上,以運動帶動觀光的熱潮。但以現況來說,各地比賽的船隻不統一、規則也不統一,如何成為正式的運動比賽項目呢?政府有關單位應該正視這個問題,由中央統一規則和器材,提升臺灣龍舟賽的競技水準,形成臺灣特有的龍舟文化,才足以吸引國外的隊伍來臺較勁,甚者有朝一日,龍舟運動能成為亞、奧運正式的比賽項目之一。

早年的縣龍舟錦標賽雖然是因陋就簡,但都是萬人空巷的景象,河岸上擠滿了群眾,用「全縣總動員」來形容亦不為過。
早年的縣龍舟錦標賽雖然是因陋就簡,但都是萬人空巷的景象,河岸上擠滿了群眾,用「全縣總動員」來形容亦不為過。

備註

  • 註1 陳積碩,〈全縣龍舟賽辦得有聲有色〉,「聯合報」1983.7.5,版6。
  • 註2 張炎輝訪談記錄。
  • 註3 宜蘭縣文化中心,1992,《宜蘭縣長陳定南施政報告彙編》,頁25宜蘭縣:宜蘭縣政府。
  • 註4 張炎輝訪談記錄。
  • 註5 曾耀松訪談記錄。
  • 註6 吳忠賜、張炎輝訪談記錄。
  • 註7 張炎輝訪談記錄。
  • 註8 曾耀松訪談記錄。
  • 註9 編輯部,〈冬山河狂風起遮陽棚倒了下來〉,「中國時報」1985.6.22,版6。
  • 註10 陳積碩,〈熱熱鬧鬧龍舟賽〉,「聯合報」1985.6.25,版6。陳積碩,〈綠化冬山河岸〉,「聯合報」1986.6.13,版6。
  • 註11 曾耀松訪談記錄。
  • 註12 龍舟委員會蔡碧坤訪談記錄。
  • 註13 宜蘭縣政府,1993,《宜蘭縣龍舟錦標賽秩序冊》,頁20。
  • 註14 龍舟委員會蔡碧坤訪談記錄。
  • 註15 訪冬山河龍舟俱樂部創會會長陳克謙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