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期-宜蘭民俗版畫的類型
文:邱秀蘭(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 圖:蘭陽博物館

常民生活中的民俗版畫,以廣大的民眾為基礎,長久以來一直與民間的生活息息相關,深具濃厚的鄉土藝術色彩,充分表現人民的智慧、思想、風尚、情調與才華,是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質生活上創造的技藝,特別是在民間的文化藝術成果。
由於民俗版畫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蘭陽博物館於102年12月5日至103年5月6日展出「藝藏人間-宜蘭民俗版畫展」類別豐富,館方根據蒐藏的量以及時代背景、民間生活的反映,以下共分為古籍版畫、吉祥版畫、神符版畫、符籙版畫、糊紙套色版畫、紙錢、其他等七大類,分述如下:
古籍版畫
古籍版畫包括版印官文書及圖書兩大類,其中版印官文書,指清廷在台之版印官文書,由政府所雕版刻印,並頒授為憑證,如契尾、信票、執照、民隘墾照、丈單、抄封租、門牌、功牌、印封、諭令、郵鈔等,種類繁多。然因展示空間有限,又宜蘭縣史館已出版共玖輯宜蘭古文書,本展覽以版印圖書為主,包括有方志、經書、善書、醫書等。
方志是記載地方的封域、規制、職官、祀典、風教、風俗、物產等相關的書籍,多有附圖說明,本展覽展示有宜蘭縣最重要的史書之一《噶瑪蘭廳志》雕版及刊印本;宜蘭在地鐫刻出品的經書不多,大部分來自外縣市或是中國大陸,本展覽以宜蘭出品為主;善書是為勸善懲惡,為民間流通的通俗讀本,宜蘭縣自清末積極創立鸞堂,是台灣重要起源地,至今仍留有早期鸞書的雕版及刊印本;醫書在台灣所見無多,宜蘭目前尚未發現在地刊刻之書,僅有民間蒐藏印本。


吉祥版畫

漢人傳統社會喜愛具有豐富藝術表現的年畫,一般包括驅邪迎福、吉祥畫及吉祥字圖、小說故事等。在辭舊歲迎新春之際,家家戶戶會換貼一些年節吉祥版畫,以襯托出新年歡樂、除舊佈新的氣氛。
在台灣不像中國大陸普遍流行年畫,昔日的農村社會裡,逢迎農曆春節,每戶人家糊貼大都以年畫中的吉祥字圖,還有如門額厭勝、門楣掛箋、門神、斗方等吉祥圖案,藉以迎春納福。
本展覽呈現印在綠、桃紅、紅、黃、藍五色彩紙上,貼於門楣上的五福符,精雕細琢的天官圖樣,造型甚為討好,乃出自於宜蘭匠師蔡火土之巧手,由宜蘭市寬仁芳商號出品;而門神部分在宜蘭目前尚未蒐集到木刻雕版,紙本均來自於台南;農曆新年早期家家戶戶過年必備張貼的春聯,尚有宜蘭自行鐫版;至於歲朝吉慶圖因刻印技術較為複雜,至目前尚未發現宜蘭有印版。

神符版畫
台灣民俗版畫具有相當濃厚的信仰色彩,無論在家庭、廟宇、鸞堂、佛寺、道壇使用或印製的版畫,或金銀紙錢、糊紙業用的彩紙等,均甚關於宗教禮儀。

民間俗稱的神明符,通常由寺廟或鸞壇委託匠師製作雕版,向紙廠購紙自行印製後分送信徒,攜回家中,供於正廳的神案上,祈求事事平安。圖印內容有的只有神佛圖像,有的並同時書寫如鎮宅平安、合境平安、五穀豐登等祈語或符咒字樣,大大小小尺寸不一,其中以小型居多。
宜蘭地區的民間信仰,因獨特的地理環境、民風與社會變遷等因素,寺廟或鸞壇的設立密度相當高,其運用木刻水墨方式刷印的神符種類根據供奉的神佛異同,類別相當多,各具用途。現今尚存之雕版數量遺留不多,均彌足珍貴。

符籙版畫
面對世事多變、不可預知與旦夕禍福的人生,當無法自我控制之際,祈禠禳災、辟邪逐厲與祈安求福的民俗信仰應運而生。符籙民間俗稱「符咒」、「符令」或「符仔」,為道家的秘文,藉由畫符及唸咒的方法,民間俗信可以溝通陰陽兩界。然而透過寺廟、鸞堂或道壇的住持等有溝通能力的人,經由豎符唸咒的宗教儀式,具有召神劾鬼,趨吉避凶,降妖鎮魔,治病除災之神能。

宜蘭民間信仰濃厚,民間對符籙有廣大的需求,早期許多廟宇的平安符及道壇常用的符令均以雕版印製,流傳數種符籙,各具特色,其中魚豐符籙為宜蘭之特有,一般使用會貼於船頭,或水仙門口,部份幾張丟入大海並禱咒言,期使船隻魚獲滿載而歸。宜蘭的版印符籙散見於寺廟、鸞堂或道壇,本展覽各類符籙均來自宜蘭在地。

糊紙套色版畫

用色彩套印的彩紙,以竹篾糊貼而成,融合編紮、剪貼、版印、彩繪於一爐的民間工藝,無論是平面的,抑或是立體的,這類用紙製出的各式用具,台灣民間稱呼為「糊紙」,亦稱為紙糊、紙紮,其瑰麗多姿的色彩和表現的手法,引人喜愛。

在祭典儀式中,除奉有供品外,再加上一些糊紙的綴飾,更增顯隆重的氣氛,一般通常使用的場合為歲時祭神、喜慶節日或喪禮祭儀,舉凡建醮、普渡、拜天公、謝平安、謝天地、殺豬公、超渡、放水燈等場合燒化紙具,由於種類數量繁多,其尺寸大小、類型均有不一,大型的有如普渡的醮壇、元宵的燈棚、喪儀的靈壇;中型的有如燈座、七娘媽亭、花燈、水燈、紙厝;小型的有斗燈、桌頭嫺、金銀(紙)庫等,品類繁多,不勝枚舉。
由於宜蘭本地無印製彩紙之行號,糊紙業者用於糊製神壇、靈厝等裝飾彩紙,均依靠外來商販運售。

紙錢版畫
在台灣民間一般認為祖先與鬼神仍存在於天地之間,可以賜福或降禍,因此藉由各種儀式與祭典的舉行,除了安排的貢品之外,再加上一些紙錢或糊紙的明器,以表達祭祀者的崇拜與敬畏,希冀得到祈福,避免懲罰和災難。
民間祭拜神靈時最為盛行的儀式就是燒化紙錢。民間俗信神界、靈界一如人間,亦需要貨幣的流通,並依不同對象發展,原則上可分為祭拜於諸神的金紙,燒化給祖先或鬼魂的銀紙,使用於拜神或敬鬼之特殊用途的準金銀紙等三類。
金銀紙的分類在台灣各地不盡相同,金紙中俗稱「五色金」的天金、壽金、刈金、中金、福金,其大小尺寸不一,使用時依神格高低區分。宜蘭早期祭拜神格較高者會普遍使用四色金,包括天金、壽金、刈金、福金,現今增加了大百壽金、篙錢。
金紙台灣南北尺寸也有不一,宜蘭的刈金尺寸比南部小;銀紙部分,分為大、小銀,使用時較無明顯差異,蓮花銀為南部地方用紙,在宜蘭並無使用;宜蘭的準金銀紙類用在消災解厄或制化關煞方面,與南部相較尺寸較為一致。由於紙錢在民間流通非常普遍與頻繁,在宜蘭燒化的紙錢,大部分都是本地雕版印製,其刻工及刷印的技術亦較為精美。


其他版畫
宜蘭民俗版畫除古籍、吉祥、神符、符籙、糊紙套色、紙錢等六種版畫外, 還有少數有關宗教信仰、民間習俗、命理、地方政府官文書、商舖印記、博戲遊樂圖樣、紀念章戳等版畫圖樣,與廣大民眾息息相關,均有豐富的版畫圖像,充分表達了民俗版畫的藝術氣息,由於種類不一或數量較少,本展覽歸類為其他版畫。

宜蘭目前所查尚保存良好的四套木刻籤詩,有宜蘭市城隍廟籤詩、頭城鎮喚醒堂籤詩、宜蘭市碧霞宮籤詩、五結鄉鎮安廟籤詩等,碩果僅存,實屬難得。宗教信仰類還收藏有神明的轎衣印文及神明紅綾;廟方募化緣金送給信徒的平安符籙;道士使用的宗教文書或用於祭典的有疏文封套雕板、疏文封套、牒文封套、斗燈籤、十法界循業發現圖、緇門法事材料單、十殿王單等;台灣傳統的民俗商標,刷印在商舖的包裝紙上;另外還有廟會邀戲演出所開立的戲班訂單憑證;與生命禮儀有關的十二宮星圖、命狀;漢人拓墾宜蘭的地方官文書之證明文件;另外早期民間用於博戲遊樂的版印品葫蘆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