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0期-《2017台日考古論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館的展示理念與規劃

陳俊男(MayawKilang/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副研究員

2017台日考古論壇,第五場案例分享的主持人厲以壯、與談人呂理政,與報告人陳俊男、屈慧麗。
2017台日考古論壇,第五場案例分享的主持人厲以壯、與談人呂理政,與報告人陳俊男、屈慧麗。

編按

2017年蘭陽博物館舉辦「臺日考古論壇:當代博物館的考古展示與教育」活動,邀請國內外百餘位專家學者參與盛會,從「台灣考古的歷史」、「考古與社區的關係」、「公眾考古與環境教育」等議題交流分享,歷經三年反覆重新確認內容及編輯,終於在2020年完成授權出版。

 

蘭博電子報為延續並擴大相關議題的討論,會後將發表的演說及論文逐期全文刊登。

前言

陳俊男:

我漢名陳俊男,原住民叫MayawKilang,我是臺灣原住民。南科館是因為南科園區在開發的時候發現大量的考古遺址,也出土了豐富的考古遺物,墓葬特別多,為了保留就需要空間保存。從1996年開始規劃如何保存這些遺物,地方人士進行討論後,認為臺南出土的遺物要留在臺南,因而就讓南科考古館誕生了。

 

南科館因在開發和規劃南科園區時出土大量的考古遺物,所以位置就設在臺南園區裡面,周遭都是高科技廠房。整體計畫在送審查時每一位委員都會提到,觀眾要怎麼引進來?不是在都會區、住宅區、商業區,怎麼引觀眾進來?旁邊都是科技廠房的博物館誰要來看?所以我們在博物館招標設計展示,都在鎖定怎麼吸引觀眾進來,

 

吸引哪一種的觀眾?第一步先吸引南科園區的從業人員。第二觀眾群,鎖定周遭的市區鄰里,像是安定、善化或是新市這些區域。再來就是,看能不能吸引南部的觀眾進來。臺南有很多博物館,所以競爭壓力非常大。另外挑戰性非常高,是一點五公里外有臺南市立樹谷生活科學館,跟我們博物館性質簡直一模一樣,這樣的情形怎麼活下去是我們南科考古館的大挑戰。

萬綠叢中一點紅──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內的博物館

既然萬綠叢中一點紅,就要分析怎麼展示。

 

根據統計資料2017年南科園區有189家廠商,有六萬多位從業人員,南科管理局有230人,分析該年的統計資料,南科臺南園區的來賓,包含有外國和中國大陸的團。有一陣子大陸團特別多,因為他們覺得臺灣經濟高度發展是有這些科學園區,所以特別跑來參觀南科園區。

 

園區裡面有南科實驗中學,是一所完全中學,全校2,359位學生,205個教職員。所以,以整個園區來看常態性的活動,人員就有七萬多人。再從園區的從業人員背景分析,博士759人,碩士14,304人,大學27,802人,所以主要統計成員占多數的是大學學歷。在這樣的人員背景,南科考古館要思考怎麼去吸引他們。

 

以園區的位置圖來判斷,交通還算便利,因為有高鐵經過,但是沒有在園區內設站。南科園區近國道一號、國道三號、國道八號,臺鐵也在附近經過。

 

南科館是考古學純粹的博物館,沒有民族學標本。根據調查有58處以上的遺址,南科考古館收藏了32處出土的遺物。登錄考古遺物的編號,初步有900萬件以上,不過重複性高。登錄的墓葬有兩千多具,要如何讓觀眾不要單純只將考古跟死亡連結,這需要思考。

 

而為了保存這些展示的遺物,需要進行入庫典藏,所以我們也在執行遺物整飭的工作。年代非常久遠的考古出土遺物,要處理破損和灰塵,要將有機或金屬器之遺物進入到恆濕恆溫的庫房,首先就要進入遺物整飭的程序,這個工作是必須要繼續進行。

 

整個研究將南科園區分成六個史前文化層序,但我們口頭上直接以五千、四千、三千、兩千、一千這樣介紹比較好算,讓高科技從業人員能立即了解,所以就用時間概念介紹比較快。南科園區要蓋廠房,在設定位置時,就必須要考慮到考古遺址,以保留考古遺址為優先。

 

南科考古館在蓋之前,出土的遺物整理和保存工作都已經在進行,所以在這邊有三個考古工作站,85年到現在分別進行出土遺物整理。原先是由中研院史語所臧振華先生主持,後續由史前館協助進行空間管理,實際研究整理仍由中研院史語所臧振華先生管理。

考古遺物展示的限制

這些考古遺物要怎麼展示其實是有很多限制,我們工作站有一個小的文物陳列室,將前階段所發掘出來的遺物做部分的展示。經過這樣的展示,我們做了這幾年的營運和觀眾群的非正式訪問調查,想瞭解這些考古東西在他們心裡是什麼意象。

 

首先,因為這些都是屬於發掘出來的。所以東西要完整無缺是不大可能,因為是破碎狀,會經過修復或是黏合。破碎狀對於觀眾來看,視覺上就沒有什麼吸引力。第二個,是它的時間非常久遠,對觀眾的日常生活經驗是分離的。看到大的甕棺會直覺得跟醃甕菜的事一樣的,我說很抱歉,那個是埋葬小孩的甕棺葬具,一聽完,有些阿媽、阿公就回頭不再進來了。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文物陳列室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文物陳列室

再來就是這些出土遺物無法跟故宮文物精美的物品結合,我們也有青花瓷,但是故宮文物那上面有皇帝蓋章,我們都是屬於庶民的青花瓷,無法那麼漂亮。直白的說,就是商業價值不高。

 

部分觀眾會說這些破碗瓢盆有什麼好看的?之前有大陸團來參觀南科,南科管理局就帶他們來看這些遺物,他們一點都沒有震撼感,甚至說這些有什麼好看,我家後面一挖什麼都有。我在旁邊導覽,也感到充分的無力感。的確,如果不講歷史與文化價值,就商業和視覺上的美感,南科出土的考古遺物真的不如故宮展示文物。所以要怎麼吸引觀眾參觀,是很重要的。

 

有時候可以發現一些臺灣民眾晃一下南科考古文物陳列室就走了,考古遺物不是那麼吸引他們。還有我們有兩千多具人骨墓葬,該怎麼展示?這很令人煩惱。可能會有倫理問題,還有一般大眾接受人骨的接受度到底有多高?我們都不得而知。還好我們發現臺南觀眾對於人骨展示沒有那麼排斥,最排斥的是醫生,賴院長有來看過,看到人骨,他對這人骨墓葬會有保持一段距離。日本的久留米大學醫學院教授也都不看,人骨墓葬對醫學來說會有些禁忌。

 

一般觀眾容易把考古跟盜寶想在一起,問我們有沒有挖到黃金?那種詢問好像覺得我們私藏很多高價值的寶貝,所以在展示上如何說明考古與挖寶是截然不同的,會碰到很多的挑戰。怎麼將考古遺物的文化脈絡展示出來,也是非常傷腦筋的問題。

 

我們文物陳列室中的展示,與正式博物館的展示比較有落差。另我們出土那麼多考古遺物要保存在博物館與展示是很大的挑戰,當時在進行基地的選址,最後地方就是認為這個要放在南科園區旁邊。當時籌備團隊有看到一個不錯的用地,但是部分人士覺得離南科太遠了,當時的臺南縣政府也不太願意提供。所以就用了南科園區旁邊二公頃的土地。整個樓地板面積約僅一萬八多平方公尺,展示面積是四千多平方公尺。所以在不那麼大的面積之下,怎麼充分利用以利於吸引觀眾,也是籌備過程的大挑戰。

 

再來就是籌備人員不足,無法充分投入到展示的規劃。考古資料的展示,需要轉化,所以我們需要花非常多額外的時間去檢視廠商的考古文案資料是否正確,以及這些資料是否適合做展示。

 

博物館設計由大元建築師得標。大家看有沒有很像蘭陽博物館,把蘭陽博物館想成鯨魚,蘭陽博物館是頭冒出來,南科考古館是浮起來的。我們唯一比蘭陽博物館特殊的地方,就是黑色的玄武岩從大陸進口。

 

小而精的展示方向

我們要把這些東西放在有限的空間,文物這麼多,要怎麼展示?

 

經過思考後,史前館朝向一個小而精的方向進行。這些運用在展示的資料都陸續在整理,跟中研院合作都有資料的交流。

 

未來除了展示外,怎麼吸引觀眾進來,怎麼宣傳,不能只是由一個博物館派出單位去完成。史前館必須跟周遭的公家機關合作,最近的就是南科管理局,因土地的開發,理應責無旁貸要幫我們。

 

如果走街角博物館方式營運,我們其實也可以發展,跟臺積電、聯電等等廠商合作,這部分可能要請文化部一起幫忙。再來是因為研究人力不足,所以要跟周遭大專院校合作,要擴大研究規模,才能夠將考古資料深入研究,將來轉化成展示,推廣到社會,讓一般大眾瞭解。這目前也正在積極進行,我們希望南科考古館是考古資料的圖書館與平臺,希望未來朝開放擴大合作的方向邁進。

䑓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外牆展示
䑓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外牆展示

小而精的展示過程中,配置很重要,我們希望朝活潑簡單、好玩有趣的規劃方向。因為高科技從業人員很多是三班制的,整天就是穿著無塵衣,待在實驗室中,工作的心理壓力非常大。進來廠區就是工作,出廠區就是回家。如何吸引他們參觀就是重點。

 

而參觀的時候,廠區員工會問怎麼知道他四千年?怎麼知道他是陶片?有很多這種問題,要透過考古的整理以及對考古過程瞭解熟悉,才能夠進入到遺物展示及其呈現的文化脈絡和意義。所以我們希望呈現考古遺物之下,也要傳達出考古工作不是盜寶,也和做地理風水師沒有關係。要瞭解考古是怎麼思考,考古是有科學性、細膩的、有體系的工作。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史前館規劃有四個常設廳和一個特展廳。因為面積不多,包括全部納入展示,就是圍繞在考古資訊和脈絡、邏輯思考等主軸上,讓參觀民眾可以藉由參觀展示,而對考古有基本的瞭解。整個小而精的展示,就是要從建築體開始。

 

當時姚仁喜建築師來南科考古工作站三次以上,就是要瞭解考古出土遺物的特性和文化脈絡,結合周遭地景之後設計這樣的建築,南科考古館建築外觀是一個「探坑」的意象,中間有玻璃館穿過去,由上而下、逆時針方向參觀,這就有考古的下探、解剖、回溯、穿透等思維,當然還有正北略東偏移19度的設計。

 

南科園區大湖文化的遺址數量最多,墓葬方向是略往東偏移,建築師認為這個方位在史前是有意義,經建築師大致統計,大約偏19度左右。再來是南科考古館鄰近石頭埔遺址,東有高鐵,西有遺址,為避開遺址與高鐵基墩,南科考古館夾在中間。另南科考古館兩面內牆也以GRC做了考古意象的設計。透露出考古是由下而上堆積,透過玻璃管道可以看到高鐵和GRC的展示。

 

因為在科技園區,所以就規劃出一個回到未來的故事,把自己當做是未來人要進入南科園區瞭解南科史前文化人的生活,第一廳是呈現太空艙的意念。透過這些視窗去瞭解南科考古的大主題。像是南島民族的遷徙、工藝演變和呈現、史前文化習俗等。第二廳是古環境的復原。有海洋、平原、森林和聚落的現場設計。因為南科不可能保留發掘現場,所以第三廳設計模擬一個考古現場,透過展示讓他們理解考古遺物怎麼發掘出來的。第四廳就是兒童狂想廳。讓兒童去想像跟瞭解整個考古的脈絡。這是整個南科考古館展示廳的配置想像圖。

 

展示廳之外,籌備團隊去看過日本兵庫縣考古博物館,看了他們的展示配置,感覺好像跟我們心有靈犀一點通般,我們也有配置典藏庫房和整理室的展示,這就是要增加展示的空間跟面積。這樣的展示主要動機是博物館不可能每天都帶觀眾去看典藏庫和整理工作,那就設計成可隨時觀看的配置,透過玻璃和多媒體,可以瞭解真的有在做遺物整理,這些在進行整理的遺物,慢慢都會到展示空間上進行展示。

結合數位化科技

規劃數位導覽是因為南科園區有很多業務員,他身上不是iPhone就是iWatch筆電等,穿戴式行動裝置非常普遍。所以,如何運用這些穿戴式行動裝置加入導覽,讓他們自己帶iPhone進去看,比較方便。

 

配合多媒體和數位科技,藉由APP、AR、VR等科技方法進行展示,同時也是因應博物館未來人員不多,不過這些都需要經費,未來可能要跟高科技廠商共同合作。另外也藉由一些科技方法與多媒體,如何展示史前文化人之顏面復原,以及他們身上的這些衣物裝飾品等。

未來的挑戰

其實我們還有很多挑戰,南科園區人那麼多,但都是上班而來,下班就直接回家。週六、週日像空城。怎麼讓他們進來博物館是一項大挑戰。怎麼吸引小孩子進來很重要,沒有捷運,高鐵有經過,卻沒有設站,公車班次不多,所以父母沒有意願的話,小孩子即使想要進館參觀,也會被家長找各種藉口來拒絕,因此怎麼吸引父母、親子進來博物館參觀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進館人數也是大挑戰,因為在郊區,也在工業區,所以沒有那麼多市區民眾。南科考古館才會鎖定南科工作人員做為優先的宣傳推廣對象,怎麼思索解決這些問題,會是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