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4期-《2017台日考古論壇》-考古展示的戰略「壹岐計畫 —實現全島博物館之努力」

松見裕二 / 壹岐市立一支國博物館學藝員

2017台日考古論壇,第八場案例分享的報告人,松見裕二先生
2017台日考古論壇,第八場案例分享的報告人,松見裕二先生

編按

2017年蘭陽博物館舉辦「臺日考古論壇:當代博物館的考古展示與教育」活動,邀請國內外百餘位專家學者參與盛會,從「台灣考古的歷史」、「考古與社區的關係」、「公眾考古與環境教育」等議題交流分享,歷經三年反覆重新確認內容及編輯,終於在2020年完成授權出版。

 

蘭博電子報為延續並擴大相關議題的討論,會後將發表的演說及論文逐期全文刊登。

壹岐島是什麼樣的地方?

我是松見。謝謝這次論壇的工作人員。一支國博物館,我想對在臺灣的朋友來說,是默默無名的博物館。大家比較有概念,又知道位置的,應該都是在東京、大阪的都市,大家對於我們比較陌生。我們是在長崎縣的壹岐島,因為島很小,所以可以有完整的空照圖(圖1)。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位置:我們的壹岐島在九州的西北邊,面積138平方公里,真的是非常小的島。跟距離臺灣較近的石垣島等地相較之下,我們又更小。更不用說是和東京、大阪、京都等大博物館相比了。

 

今天為什麼到這裡?我們是一處小島,所以博物館非常小,但是我們還是有很多的可能性。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臺灣,臺灣和日本在文化背景上有很多不同,所以接下來講的,並不能完全套用在臺灣這裡。但還是有些例子可以做為參考,我也樂見可以在臺灣有實戰經驗。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所謂的壹岐計畫,大阪有所謂的街角博物館,是把城市當成博物館的計畫,這和我們的壹岐計畫概念很像。因為我們是一個島,所以我們整座島都是博物館,為什麼說是全島博物館呢?我們有教育委員會,但是不只這些人,這個計畫裡面除了我們的博物館,博物館硬體設施之外,還有一些文化財和歷史遺跡,讓壹岐島更加蓬勃,而其中到底有什麼關連?

 

像是一些觀光名勝、溫泉等等,這部分是由我們當地觀光相關的單位負責(圖2)。還有交流的主題,祭典和早市等等,由跟祭典參與的相關人士與參加的人做交流。另外還有當地的壹岐牛、花枝、海膽等等水農產的業者,都是同理。所以這裡可以看到所謂的壹岐計畫,不只是博物館,包括觀光業者、政府、民間、當地各式各樣的人都在其中。不只我們的計畫委員會,其實所有的市民,都包含在壹岐計畫中。

圖1:一支國博物館(左) / 圖2:壹歧島名產一湯ノ本温泉郷(右)
圖1:一支國博物館(左) / 圖2:壹歧島名產一湯ノ本温泉郷(右)

考古展示的策略

這個會是我們壹岐計畫最大的特徵。我們剛才講到全島博物館的概念。全島博物館,就是說我們沒有特定的建築物叫做博物館,但是概念上整座島都是博物館的範圍。有些東西要在原地展示才有意義,無法帶到博物館,所以就當作室外展示的博物館。

 

有些人在想,會放在博物館裡的,是那些可以放、無法被日曬雨淋的、很貴重的展品,不能放進去的就不是。所以有人會說我去參觀博物館了,但只是象徵性地看了一個展廳而已。在我們這裡,要繞過所有地點,才是看完整的博物館。

 

我們有兩種調查方式,一種是緊急調查,包含了開路或是蓋大樓的調查範圍。另外一種叫學術調查,是我們博物館在做資訊收集時的發掘。學術調查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博物館收集文物而進行。

 

就像是博物館計畫展或其他特別活動,我們希望藉此讓這些文物被更多人看到,我們每天都把文物公開,讓現場的人看得見。但是這樣的作法也有一些問題,像我在現場很努力的畫圖,卻容易被外物卻干擾,例如有人和我招呼,我也必須回應之類。當我們把博物館的現場延伸到戶外時,就會有這樣的問題產生。但這也是我們壹岐計畫的概念,會延伸到全島。

 

一直有強調展示跟教育普及的觀念,當館內要展示的時候,我們還有其他什麼方法?我想我會受邀來這裡,除了因為我們是很小的島,也是因為我算是元老吧,從創設到現在的壹岐計畫,以及很多相關的動態、靜態計畫,都十分清楚,在島上負責相當多的事務,才會來到這裡。

針對專家或是一般民眾?

我們在進行展示計畫之前不得不面對的,是要先確定對象是誰,之前有提到我們的位置在科學園區附近,所以那會是我們的客群之一。而我們也先進行了一些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我們發現10個人中,有3個人會是專業人員、學藝員、學者等等,7個人則是一般的參觀者。這是參觀者的人口結構。這3個人來博物館是做什麼?進一步詢問,就會發現跟在座學者一樣,來博物館看展覽的。那剩下這7個人來做什麼呢?可能有人覺得沒地方去,就進來一下。也有人說,來附近觀光,就順便進來看看。或者是沒地方遛小孩。每個人的理由都不太一樣。但目的雖然不同,要去博物館的想法卻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在訂立計畫的時候,就決定對象鎖定在一般民眾,即是所謂觀光客身上,而不是專家或學者。

 

我們壹岐博物館的設計裡是參考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不管在日本還是臺灣,它都是有名的博物館。到目前為止所呈現的博物館,展示都差不多,但是兵庫縣是新的展示,我們和蘭陽博物館都是成立七年。因此我們很多地方都參考了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而有關設計的概念,壹岐博物館很接近韓國,所以我們也向韓國宣傳,我們的歷史除了日本歷史,也融入了很多韓國的歷史,可以說從日本的角度看韓國,創造新的壹岐歷史,是很特殊的地區。

 

第二點,我們壹岐博物館的特徵,是可以觸摸展品,不是仿製品,而是真品。之前藤田課長提到幾個考量,把真的遺物提供觸摸,可能會有破損,基本上我們的共通點,就是希望這些東西流傳給後世,所以藉由觸摸讓一般民眾接觸到陶器。陶器並不是學者專家的財產,小小陶器也是屬於所有國民的,因此我們會提供真實的遺物給大家觸摸。

 

我們的策略,希望我們的展示可以向一般民眾傳達訊息。但如果是專家的話,我們就提供目錄或是圖鑑,讓他們可以獲得專業的說明。所以我們的圖鑑或目錄,就是由學藝員發揮能力,針對物品有200到300字的說明。比如說,這麼厚的書要1,000元,有興趣的人,1,000元也會買。沒興趣的人,就算只要100元,是不會出錢的。因此目錄裡面記載的,就是針對專家的說明,我們用目錄、圖鑑,或是詳細導覽,滿足參觀的專家需求,為專家學者提供服務。

 

第三點,針對所謂的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高做展示,我們展品大概在視線高度110公分,不是配合程度,而是配合身高。在蓋展廳的時候,我也坐著輪椅,實際繞過一次。輪椅上的人,無法站起來看,要參觀也看不到,那他們的高度到底是多少呢?我們發現適合的高度大概是110公分。一般的人,如果覺得太低,可以坐下來,但是坐輪椅的人是沒辦法站起來的。

 

再來是展示品的背景與故事,比如說要闡述宜蘭的歷史,如果從頭介紹到尾,無論場地或展品都會受限,但是切割各個時期,用點狀方式,再用線狀方式接在一起,邀請居民參與展示。至於展示方式,首先請大家記得110公分的視線高度,所以展品位置會較低。我們的展示都有主題,如果將美術品、壺、或是繪畫,放在展廳,大家會去看。但如果將考古遺物,就這樣放著,會想看的,就只有很感興趣的人了。

 

所以我們選擇去呈現它們是怎麼樣被使用的展示方式,並強調這一點。畢竟光擺在這邊,大家看不出來,這是所謂魚網的墜子,旁邊是去抓鮑魚時候的用具,也無法想像。(圖3)。所以我們會擺出一個人潛進海裡的插畫,讓大家理解。一目了然的展示,是所有學藝員追求的目標。

圖3:博物館展品—石錘
圖3:博物館展品—石錘

兵庫縣的作法,解說牌會在150字以內。我們不是偷懶,但是我們幾乎不做解說牌。例如,在馬上的裝飾品,如果放在展館裡面,大家應該也看不出來。所以我們就把它裝在馬上面,以它被發現時是怎麼樣的情況去呈現,大家可以立即瞭解,這是我們博物館的特色。像這樣的展品,最好的展示位置當然是在當初發現的地方,但是這樣貴重的裝飾品,如果現場展示,大概馬上會被偷。所以寶貴的遺物要展示給大家看,還是只能選擇放在博物館。

將「點」的歷史連結成「線」,打造有故事的展示方式

剛才有提到用線來連結成一個故事。大家可以看到下圖4和圖5,在牆面上有許多年表延續,可分成三階段,最上面的欄位,是中國朝鮮半島的歷史年表;中間的部分則是我們壹岐島的歷史;最下面的部分,則是壹岐島以外的日本歷史年表,這部份是請專家老師們挑選適合的項目標示在底下,讓學生一目瞭然自己學習過的是年表中那一部份。並可以對比同一時期在中國朝鮮發生的事件,透過年表來比對。

圖4:歷史年表展示-1(左) / 圖5:歷史年表展示-2(右)
圖4:歷史年表展示-1(左) / 圖5:歷史年表展示-2(右)

即使是眼睛看不見的人,也希望他們也可以瞭解古墳,所以不選用插畫,而是立體模型來展現。不論是什麼樣的民眾,可以在相同條件下參觀博物館。我們的模型很執著於一比一大小,古墳的石室,在墓穴中用影片呈現,也有實物展示,在當地可以再去看一次真正的古墳。模型的意義在於可以呈現特定資訊,比如說以前的古墳狀況?如何建造?但是在當地的陰暗程度和大小,就要用實體來介紹,所以用虛擬和實體的組合進行連結(圖6、圖7)。

圖6:博物館展品—島山古墳模型展示(左) / 圖7:壹岐島古墳實景(右)
圖6:博物館展品—島山古墳模型展示(左) / 圖7:壹岐島古墳實景(右)

我們會加上導覽簡介,讓內容更加豐富,這方面也是我們會下功夫的地方。而古墳需要的詳細資訊,則會在「資料展示室」的空間中做資料的詳細介紹,呈現文化相關的模型,文化有社會傳統,我們也巧妙運用模型技巧,重現製造古墳的情景,讓大家可以學會製造古墳,也會知道過程中需要多少人力?在這樣背景之下所看到的古墳,與看到真正古墳的印象和衝擊,是完全不一樣的。

 

目前的展示手法,我覺得算是運用得滿理想的。有人問戶外的展示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做戶外的復原模型?我覺得要知道這點。我們無法讓兩千年前的人回到現在,但是可以模擬生活的樣態,從模型知道兩千年前當地的樣子。但是,大多數模型並無法呈現實地情況。像地方範圍、自然環境等,都是在現場才能體會到。所以到當地,利用實體呈現模型無法展示的資訊,再加上導覽解說,這樣的展示意義才會更加被強調。

 

我們刻意在做模型的時候,重現當地展示的狀況,如果有先看過模型,到當地就不陌生。模型不只讓大家想想情景而已,也是讓來館參加的民眾,獲得更詳細資訊的手法。瞭望臺也有模型,高度大概60公分,實物有30公尺高,所以只看照片是看不出差異有多大的。而這個展示的意義在哪裡?我們要去看它帶來的優勢,每個東西都有它的資訊,我們要讓所有人可以獲得一致的東西,但我們不是一對一說明,導覽的人要能夠重現同樣的情景,模型可以讓人獲得這些想像,參觀的民眾到了當地,也能夠想像當時的情景,這是模型在展示上最重要的意義。

與市民互動參與並推動宣傳

邀請市民參與展覽製作

有時候我們製作影片,我不會專門都找一些專家,而是會找當地市民一起拍影片。他們非常努力協助我們重現彌生時代的情景。我們現場在展廳播放的影片,都是邀請市民合作拍下的影片。市民對於可以一起拍影片也都很高興,一起完成作品(圖8、圖9)。

圖8:募集市民協助拍攝影片(左) / 圖9:影片於館內播映(右)
圖8:募集市民協助拍攝影片(左) / 圖9:影片於館內播映(右)

募集市民擔任製作一支國主題模型的臉部模特兒

我們在做人偶時,會運用當地市民的臉,所以在我們的博物館可以看到許多的模型與臉,市民可以找到自己的臉,這是展示的小功夫。各種不同場景都有許多人偶,舉例來說,現實社會中身份是上司跟下屬的兩個人,在展示的世界裡我們可以讓他們地位反轉,這是展示中才能夠做的嘗試(圖10、圖11)。

圖10:博物館展品—重現農耕(左) / 圖11:博物館展品—重現捕魚場景(右)
圖10:博物館展品—重現農耕(左) / 圖11:博物館展品—重現捕魚場景(右)

從來訪人數的變化,尋找改善對策

為了實現這麼多的想法,我們需要去驗證我們的過程有沒有成效?而不是只是做完就可以結束了。平成22年(西元2010年)第二年開始,我們的來館人數有10萬人,壹岐島大概只有兩萬七千多人,來館人數有388%,這是很懸殊的比例。但在2013年來館參觀人數卻有很大的衰減,我們不斷的改善展示,卻沒有改善時,我們就必須思考面臨了那些問題。

 

克服離島特有的困難,推動移動式博物館

我們是離島,包括宣傳不足、航班問題、甚至颱風等天候因素,都是我們的劣勢。因此,我們選擇主動出擊,壹岐島之外,我們也到其他博物館展示。2014年,我們在福岡九州歷史資料館做展覽,隔年我們到大阪去舉辦展覽,到了2016我們在九州博物館,還有四國松山市,讓大家能更認識壹岐島。將這些地方的參觀人數加總起來,就超過目標的十萬參觀人數了。這些對我們來講很重要,沒有那麼多人來壹岐,等待也沒用,不如自己出去,去宣傳壹岐島。

 

除此之外我們也會舉辦一些動態活動,全國各地都會舉辦,比如要找到一個臉的石頭,象徵兩千多年的遺物。除了博物館,我們也會到購物中心辦活動,我們會把陶器讓購物中心的人拿拿看,讓他們研究一下有多重,接著我會讓大家寫下來大概多重,之後同時公布答案,我們再實測,答案最接近的,可以獲得禮物。或許大家對使用真實的古物辦活動有抗拒。但我們想讓這些不要只在壹岐島才能接觸到,希望全國國民都能接觸,也藉此能多認識壹岐文化,我們覺得他們有這樣的權利。

 

各位可以看到我們做了各種嘗試以及不同活動,這些都是我們希望能夠盡量吸引來館者的作法,不能因為來館參觀者變少了,就只是等著,沒任何因應動作,這是坐以待斃,所以需要現出一些辦法。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就是希望主動出擊,這也是我們持續實踐的作為。

結語

今天要講的最後,我想要跟各位表達的是,在日本也有一樣的狀況,考古學的領域跟其他美術品比起來,確實比較冷門。怎麼加強大家的認識度,願意來看展覽呢,這是需要我們下功夫的。

 

我們要先讓他們知道,才會有興趣,而有興趣之後呢?在這兩天的論壇中,我們也發現了臺灣的現狀,許多專家學者都覺得考古學很重要,但是市民並沒有比較關心,這就會產生衝突與意見。

 

我覺得唯有透過對話,才能讓大家知道市民不是敵人,反而可能是支持者,增加越來越多支持者,才會讓考古推動順利,博物館想要傳遞的訊息才會更普及,也會帶動歷史發展,順利傳承。

 

我們在進行這些展示的時候,我們會讓大家知道展示的時間與相關資訊。如果發現古老的遺跡,我們也會進行說明,讓大家知道附近有這些遺跡。透過不斷地累積,才能讓市民發現,原來久遠以前就有人在這裡生活,他們的建築是用木頭、石頭這些古早材料的,直到數千年後,透過時代累積的技術,才會有現代人可以住的漂亮建築,這個技術累積的意義,應該要讓市民瞭解。

 

我的報告到此為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