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9期-《家,遮是博物館》─三剛鐵工廠文物館

黃淑瑩 / 時任《在宜蘭》雜誌總編輯

南方澳是一座博物館-三剛鐵工廠文物館。
南方澳是一座博物館-三剛鐵工廠文物館。

編按

2012年出版的《家,遮是博物館》取國語的『家』與台語的『遮』(tsia,這裡)同音的雙關語,其用意在凸顯地方小型博物館的角色。入選的12個館舍裡,皆是與主題「家」環環相扣,有些是用自己的家當作博物館,有些是家族參與經營,也有因為家人的關係而成立博物館,更有具家園意義的社區博物館,而有的則是對宜蘭人具有廣泛家鄉情感與文化代表性。

 

《家,遮是博物館》以故事性的手法介紹館舍,採訪主要成員做深度訪談,一片一片拼湊起「家」的形狀,蘭陽博物館節錄其內文,將每個特色館舍逐期刊載

南方澳:台灣最大近海漁港

台灣漁船作業漁場遍及世界三大洋,名列世界六大遠洋漁業國家,發展基礎主要建立在日據時期。明清時代以鞏固海防為由,實施海禁,影響沿海漁民生計,海島國家的日本接收台灣之後,積極進行調查與評估,認為台灣為黑潮之通路,魚群聚集,然漁民不諳漁法,無法從中創造收益,遑論遠洋作業,於是政策決定建立漁業制度,以獎勵之方式,引進現代化技術,輔以適當之漁船、漁具,加強水產試驗調查,發展養殖事業,興建漁港,並自日本國內獎勵漁業移民。

 

大正1 2 年南方澳漁港開港

南方澳為平埔族猴猴社的聚落所在,日本人發現蘇澳灣有陸連島做屏障,是天然良港,外海有鰹魚、旗魚、鯊魚等迴游性魚類,且地理位置可控有南起巴士海峽到琉球群島的廣大漁場,於是台灣總督府撥款興建南方澳漁港,於大正12 年(1923)完成。早在日本政府政策性移民之前,琉球人便已自行來到南方澳從事漁業,日本移民來後,讓這裡逐漸熱鬧起來,此地現今還保有『移民仔』的地名,是當年日本人聚居之處。每年冬季國曆8、9 月間到翌年3、4 月,日本、基隆等地的漁船,來到南方澳從事鏢旗魚及旗魚、鮪魚的延繩釣,漁汛過後再返回故鄉。後來因為戰爭的關係,百業蕭條,南方澳也沈寂下來。

 

漁業黃金時期吸引各地漁民前來

光復後,日本移民返回祖國,因為漁業相對於農業來說,是一項高收入的工作,於是,來自澎湖、小琉球、花東、北台灣以及宜蘭沿海各地的漁民,紛紛來到此地討生活,二平方公里的面積,擁有二萬五千多人口,一度擠身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也造就南方澳成為典型的移民社會。其中,有些是隨著漁汛來去的流動人口,造成季節性的住宿需求,民國50 到60 年代,腹地狹小的南方澳一屋難求,出現『租床』的情形,每人住處只能有容身的床位,簡陋、擁擠的程度,被形容為『狗吃豬睏毛蟹行』。民國 40 到60 年代是南方澳人口移入的主要時期,也是南方澳漁業的黃金時期,名列台灣三大漁港,亦是最大的近海漁港。因為人多帶來商機,漁港邊,攤販、小吃什麼都有,電影院就有三家(南方澳、東南、神州),茶店仔(茶室)

 

更是為數眾多。曾任台北藝術大學校長的戲劇史學者邱坤良,在此地土生土長,曾撰寫過《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一書,書寫他在南方澳的童年種種,以及邊緣化的南方澳人圖像,是另一種南方澳印象。

南方澳漁港興建完成初期的景觀。
南方澳漁港興建完成初期的景觀。
三剛鐵工廠文物館發行之明信片。
三剛鐵工廠文物館發行之明信片。

燒頭式內燃機:南方澳的工業黃金時代

舊型的燒頭式內燃機。
舊型的燒頭式內燃機。

南方澳的漁業機能不僅只有漁港停泊設施,其他周邊相關產業也同時發展,包括造船廠、製冰場、漁船修理場、加油站、起魚機、給水設施、魚市場、魚貨加工廠等等,而南方澳婦女更是魚貨加工的重要人力資源,從上游到下游,建構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是南方澳之所以繁榮興盛的主因。

 

鐵工廠主治漁船心臟外科

就如台灣到處都有鐵工廠,沒什麼希罕,但是,若深入瞭解南方澳的漁撈產業,會發現這裡的鐵工廠與眾不同。日本人帶來先進的漁撈方法,尤其船舶機械的使用,是台灣漁業型態的轉捩點,傳統倚賴人力的漁法至此淘汰,南方澳的鐵工廠專門從事船舶引擎和機械維修的工作,其重要性猶如漁船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甚至擁有自製漁船內燃機的能力,非一般鐵工廠可比擬。日據初期,漁船都是在外地製造,遇到船隻機械故障要保養維修時,不可能送回遙遠的原廠,必須就近處理,於是,南方澳出現日本人開設的「蘇澳鐵工所」,另一家為台北人陳霖開設的「雨林鐵工所」,前者在昭和11 年由侯餘文接手。當時動力漁船使用的是燒頭式內燃機,日語稱為「YAKITAMA」,屬於二衝程引擎,由於等待原廠零件既耗時,成本又高,漸漸地,本地的鐵工廠也學會做模,以生鐵鎔鑄,製造各種零件,因應眾多漁船的需要。

 

侯餘文:南方澳機械工業之父

二次大戰爆發後,日本政府強迫徵收鐵工廠,光復後,侯餘文回到南方澳,蘇澳鐵工廠東山再起,隨著需求量的增加,一些能力夠的鐵工廠師傅另起爐灶,自行開業,鐵工廠的數量隨之增加,較重要的有南寧鐵工廠、喜生鐵工廠,與蘇澳鐵工廠呈三足鼎立之勢,其他鐵工廠多為從中培養出來的徒子徒孫( 註1)。侯餘文因為累積自製零件的經驗,進而學到掌握整組引擎裝配的技術,日據時代便有能力自製內燃機,光復後不僅行銷全台,還賣到國外去,鼎盛時期,其工廠員工有近百位,另南寧、喜生及南雄鐵工廠也都有自製引擎的能力,是南方澳機械工業的黃金時代,也讓侯獲得南方澳機械工業之父的尊稱。

 

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柴油引擎出現,燒頭式內燃機因為啟動較麻煩,且重量、體積都大,終因船身大小、運轉速率跟效能無法競爭而走向沒落,市場日漸萎縮,工作量頓減,蘇澳鐵工廠在民國89 年關閉,結束了燒頭式內燃機的生產,而最後裝有燒頭式內燃機的鐵殼船全盛328 號、金建銘號,於民國93 年退場,為南方澳自製的內燃機劃下句點。所幸,經珊瑚法界博物館賴榮興館長奔走搶救,目前僅存的一台320 匹馬力的內燃機,於蘭陽博物館海之層展示,見證南方澳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

三剛鐵工廠:志同道合的三位金剛

廖心賀(中間戴帽者)在三剛鐵工廠門前,拍攝時間約1970年。
廖心賀(中間戴帽者)在三剛鐵工廠門前,拍攝時間約1970年。

16 年次的廖心賀,南投人,小學畢業後幫忙家裡賣菜,看著同學去公所當小廝,衣著體面,還有車可騎,讓他心生自卑,立志要出人頭地,而有自己開工廠當老闆的宏願。往昔的學徒制有『三年四個月』的傳統,學徒跟著師傅習藝,要經過三年四個月的時間才能自立,廖心賀到台東的林鐘英鐵工廠當了二年學徒,因二次大戰徵兵成為日本海軍,到橫須賀港受訓,退役之後,再度回到鐵工廠繼續未滿的一年四個月,而當兵的經歷讓他接觸到日本精神的教育,養成是非清楚、賞罰分明且守時的個性。

 

廖心賀、林添金、馮輝通情義結交

廖心賀經人介紹來到南方澳, 強烈地想要出人頭地, 因此當其他工人抗議每天加班, 他卻埋頭苦幹毫無怨言, 要求自己要表現到老闆會想把女兒嫁給他的程度,後來果真娶到了老闆的表妹。同在喜生鐵工廠服務的林添金(17 年次)、馮輝通(18 年次),和他一樣, 都是來到南方澳尋找發展機會的年輕人, 三人因緣際會成為志同道合的知己。廖心賀對工廠相當忠心, 但是老闆卻無兌現原本允諾的加班費, 讓信守承諾的他深覺『工字袂( 註2)出頭』, 於是和林添金、馮輝通二人共謀合資創業。當時南方澳工作機會多,三個人利用晚上時間,到廖心賀家旁的空地做零件,賺外快,經常做到半夜十二點,林、馮兩人才騎車回蘇澳家,每天工作超過16 小時。

 

 三剛前傳:民國5 1 ~ 9 3 年

三人這樣做了幾年,存了一些錢,在民國50 年買了一間一層樓的木造老房子,隔年創立三剛鐵工廠,取名『三剛』,是謂三位金剛的組合陣容之意。這三位金剛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不僅全年無休,還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二點,加上誠懇、親切的服務態度,很快便在南方澳佔有一席之地。民國60 年左右,三剛已經能幾乎百分之百自製生產內燃機,在南方澳享有盛名,員工最多達三十五位,前途一片光明。無奈,隨著大環境變遷的趨勢,跟其他鐵工廠一樣,因為失去船舶引擎的市場,業務量銳減,日漸凋零,而於民國93 年的2 月28 日結束營業,也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馮輝通:漁船引擎神醫

每天清晨三、四點,漁船開始陸續出港,燒頭式內燃機將引擎頭燒熱後,啟動時發出『蹦~咚、咚、咚、咚』的聲音,在三面環山的南方澳迴盪,傍晚漁船進港時亦然,這是內燃機留給南方澳人的獨特聲音記憶。

 

一般人聽來都是『蹦~咚、咚、咚、咚』,不過,因為零件的細部差異,內燃機運轉其實會有不一樣的聲音出現,技術熟練的師傅,只要一聽聲音,就知道那裡的零件出問題,猶如醫生在聽診, 三剛的馮輝通, 因為技術高超,甚至博得『引擎神醫』之封號。據說, 有一艘漁船引擎出了狀況, 經歷好多家鐵工廠都無法修好, 船東束手無策, 只好求助南天宮的媽祖婆, 神明指示要他找三剛鐵工廠的阿通師( 即馮輝通), 果真被他給修理好, 一來是媽祖靈驗,二來是師傅功夫了得,此事一傳十, 十傳百, 打響三剛的名號, 業務蒸蒸日上, 馮輝通也因此邀約不斷, 許多漁船的輪機長會來請教技術問題, 請他喝酒吃飯。

廖家的三剛情緣

舊時南寧鐵工廠照片。
舊時南寧鐵工廠照片。

廖心賀家位在南方澳新化巷尾端,屋後就是山,是結婚生子後才搬來的,當時這裡才五戶人家。廖心賀的長子廖大慶表示,當年房屋少,且都只有一樓高,站在他們家門口可以眺望整個南方澳漁港,隔壁鄰居可以在還有半個小時的航程之際,看見即將入港的自家漁船;當然,這裡也可以看到位在第一漁港旁的三剛,每天接近午休時間,母親廖林燕嬌會叫廖大慶去門口守候,等著父親騎摩托車的熟悉身影從三剛出發,進去告訴母親,她這才下鍋炒菜,要讓丈夫吃到熱騰騰的飯菜。

 

廖心賀夫婦育有2 男2 女,望子成龍的他對長子期待特別高,德智體群美五育都很注重,只要做得到,一定給他最好的,要求也相對嚴格,廖大慶曾違背家規,被父親一拳打到門外去,罰跪在碎石子上。廖大慶說他印象中,民國44 年內埤港開挖,他大約2 歲,父親便騎車載他去現場,並牽著他的手碰內埤灣的水,告訴他這裡要建港;他讀幼稚園的時候,父親就讓他自己坐公車去宜蘭市,送魚給外婆;國小一年級他得了全班第一名,父親讓他坐在肩上,去朋友家炫耀;年紀大一點時,暑假會帶廖大慶到鐵工廠見習,一天一塊錢工資,從掃廁所、幫忙擦車床的基礎做起,不要他有『頭家仔子』的習氣。廖大慶回想,父親當時便有職業學校的概念,利用工廠的機械,問他運轉的原理,叫他畫出來,並叫師傅當場拆機具給他看,讓他從實務中學習。

 

廖心賀意外驟逝,婆媳接棒擔任帳房

民國61 年,廖大慶正值高二,媽祖生過後的第二天,他在朝會結束進教室後,把大盤帽掛在釘子上,那一刻,心裡突然覺得被刺了一下,過沒多久,教官就把他找去,告訴他父親在工作時跌倒,被鈍器所傷。廖大慶趕去聖母醫院,一直握著父親的手,不敢違逆父親要他當個男子漢的期待,把淚水留在眼角,一直到父親斷氣後才哭了出來。

 

20 年次的廖林燕嬌,擁有小學高等科畢業( 註3) 的學歷,在丈夫意外驟逝後,她一肩扛起養育四個小孩的重擔,所幸,股東林添金告訴她:『嫂仔,你免煩惱,阮( 註4)( 註5) 的囡仔( 註6) 會大,恁( 註7) 兜的囡仔嘛會大!』三人創業維艱,同甘共苦的革命情感,溢於言表。因此,廖家並未因廖心賀過世而與三剛脫離,反倒更緊密連結,廖林燕嬌開始到三剛擔任賬房( 註8),因為她不會使用交通工具,去南方澳各處收帳款都是用步行的,一直到民國77 年,由於雙腳狀況不良,不堪負荷,才改由廖大慶的妻子張玉蘭接手,一直做到民國93 年三剛結束營業。也因此,除了對廖心賀的愛與懷念之外,廖家人對三剛還有著一份感恩之情。

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創立緣起

走過42 個年頭的三剛要結束營業,42 年次的廖大慶,看著廠內的廢鐵被載走,雖然感到不捨,還是要接受,心中並無特別強烈的感受。沒想到,珊瑚法界博物館的賴榮興館長,因為投入南方澳的文史調查工作,到處蒐集文物,當賴館長告訴廖大慶,說三剛的門拆掉時他要去收,他頓時覺得心裡被刺了一下——為什麼是別人來收藏三剛的東西呢?當下決定工廠不能賣!和家人商量後,請託另二位股東將廠房租給他,他要將工廠完整保留下來。

 

離家是為了回家

其實,廖大慶在出社會後曾經回到三剛工作二年,跟著一位師傅學車床等雜工,但因某次他不願再提起的事件,加上當時柴油引擎出現,已預見燒頭式內燃機的沒落,廖大慶在事發之際離開工廠,便再也沒有回到三剛。不過, 離家是為了回家。嘗試過許多生意,賣過美術燈、消防器材、廚衛家具、成衣、乾電池跟通訊器材,歷經波折與磨練,總是不得志,廖大慶最後還是回到南方澳,失業蟄伏家中三年。他自嘲因為紙便宜,遂開始學書法,每天花三、四個小時練字,藉此轉換自己鬱悶的心情,而每天在南方澳閒晃,也開啟他進行地方文史工作的機緣。

 

廖家三代情義留下三剛

在決定保留三剛之時,廖大慶根本沒想過這間舊工廠還可以做什麼,而且自己賦閒在家沒有收入,家中經濟都是張玉蘭在撐。或許正因為母親跟太太也都曾是三剛的一份子,情義仍在,所以,不但沒有阻止他,還支持他。而給予最大幫助的則是廖大慶的兒子,當他知道家人為了保住三剛在籌錢時,主動表示可以把母親幫他跟的會標下來,原本是廖家準備娶媳婦用的錢,圓滿了三剛跟廖家三代的情義。

三剛鐵工廠結束營業時員工合照,右二為張玉蘭,右三為當時僅存的老股東林金添。
三剛鐵工廠結束營業時員工合照,右二為張玉蘭,右三為當時僅存的老股東林金添。

廖大慶:營造沙漠中的幸福綠洲

嫻熟書法練字的廖大慶。
嫻熟書法練字的廖大慶。

廖大慶夫婦標了會,花了半年的時間整理工廠,於民國93 年8 月8 日父親節掛牌,三剛鐵工廠文物館正式開放供外界參觀。這段期間,因為心裡急,他曾經努力想爭取公部門的經費補助,但是得到的回應是說這間工廠與地方無連結,不予補助,到後來,他索性放棄這個念頭,不再求人。

 

有情有義拼文化,咬緊牙關拼經濟

每天生活基本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加上一個月三萬多元的房租,還有好幾個死會要繳,錢從那裡來是最現實的問題;他們推出懷舊的鐵盒工人便當,供參訪遊客體驗,一個150 元,頗受歡迎,但是用餐後要洗許多便當盒,覺得太累而放棄;張玉蘭用營養價值高的珊瑚草,加工開發海燕窩販售,結果,沒多久整條海產街都跟進在賣;廖大慶則偶有導覽解說、演講等收入;他們賣小藝品,或者在外面看見覺得不錯的小東西,都會拿來嘗試,夫婦倆咬緊牙關,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因為這攸關存亡。開館迄今,廖大慶領悟到沒有公部門的支持是件好事,雖然目前館內的情形不符公部門的期待,但是卻是真實的常民文化,與生活有很深的連結。他們用拼命的態度,積極設法維持營運,他比喻就像沙漠中的綠洲,平時看來乾旱荒蕪,但是只要有一陣雨水,就能快速發展,生命力瞬間爆發,缺水時,則又再度沈潛。反之,若慣於接受補助的澆灌,就像是盆栽一樣,水源不足時就枯掉了。他認為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習慣就好,何況,有些事不是有錢就能做得出來的。

 

寫字換酒贈幸福

『我這裡是雜貨店,我老婆在樓下拼經濟,讓我在樓上搞文化』雙魚座的廖大慶愛調侃自己是爛魚一條,陪他走過人生低潮的書法,現在成了他自得其樂與交朋友的最佳工具,與各方人士結緣,他認為這是風雅之事不願收錢,有人首開先例拿酒換字,他沒有拒絕,迄今二樓角落已累積不少瓶罐,他笑說因為兒子把錢借給他開館,所以這些酒要留著娶媳婦時請客用。廖大慶一紙『幸福』,迄今已送出二千多幅,95 年,天下雜誌舉辦微笑之鄉票選活動,蘇澳鎮榮獲最具幸福感的地方第一名,經調查後發現,大部分的投票者是因為去了三剛,心有所感地投下這一票( 註9)。近來,廖大慶開始以南方澳的題材創作歌詞,和宜蘭在地歌手謝國源合作,三剛的故事、豆腐岬、南方澳名產等等,都成為一首首的歌謠,傳唱南方澳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南方澳是一座博物館

『這間館和別人不一樣,別人的博物館在房子裡,我們的博物館是在房子外面!』廖大慶如是說。確實,南方澳的討海文化,累積無數人的智慧與血汗,其衍生而來的移民社會,更是豐富精彩的人間劇場;南方澳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走進三剛,只是起點,走出三剛,才是認識南方澳的開始。

附註

  • 註1 P.152 在珊瑚法界博物館出版的《賴伯伯說故事(1)漁船的心臟——燒玉式內燃機》中,
  • 以譜系的方式,詳列了南方澳鐵工所的家系表,讓人對本地鐵工廠的發展脈絡
  • 一目了然。
  • 註2 P.152 袂, ,不。否定詞。
  • 註3 P.203 日據時期,國民學校曾有分初等科及高等科。
  • 註4 P.203 阮,guán,我們。
  • 註5 P.203 兜,tau,家。
  • 註6 P.203 囡仔,gín-á,小孩子。
  • 註7 P.203 恁,lín,你們。
  • 註8 P.203 賬房,siàu-pâng,管理銀錢出入的地方或人。
  • 註9 P.207 資料來源:95 年8 月19 日聯合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