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6期-龜嶼鑿港

作者 /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提供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龜嶼鑿港
龜嶼鑿港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 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人文概述

孤懸於頭城外海的龜嶼,環山皆海,世人通稱「龜山島」,根據1897(日明治30)年蘆花生《龜山島紀行》提及:距今7、80 年前,有清國漳州陳同一行四人,從頭城大坑罟漂流過來定居。由此推算19 世紀(清道光年間)初葉,龜山島已有閩南人移住開墾了。
俗云「靠山食山,偎海討海」,所以「以海為田」就成為島民唯一最雄厚的「賺食」資源,尤其攸關漁船停泊及漁貨銷售的產業發展,自來是島民最關注的生計問題。為了讓這些問題能迎刃而解,並改善島上居民生活,百年以來當地民眾與日治、民國以降的官方、專家一直認為最有效及一勞永逸的方案,就是在龜山島闢建漁港。特別在1938(日昭和13)年,臺灣鐵道部所屬宜蘭旅行俱樂部募集百餘人,成立「龜山島遊覽團」,自大溪港乘船前往龜山島,其中「見取丸」漁船忽遭風浪掀覆,以致多數乘客落海遇難,更加深日方當局積極關照漁船通航的安全性,於是龜嶼避難漁港便在翌年著手鑿建。
漁港歷經1939( 日昭和14) 年、1950( 民國39) 年及1967( 民國56)年至1969( 民國58) 年等三次築港的具體行動,先後都以「龜池」定為漁船停泊的港域,並打開一條只有四十公尺間隔的通海「港口」,方便漁船進出海上作業。然而這三次建港的宿命極短,歸究其因除第二次是台北祥隆營造廠宣告倒閉外,餘者皆是「港口」被強風暴浪沖毀了,從此龜山島漁港變成歷史名詞 ,如今除「龜池」依然安在,另留下日本時代「漁港開鑿記念碑」、國府時期「龜山漁港紀念碑」及斷殘消波塊的港口意象,可資見證龜嶼漁港的興建不易。

左:19381214 台灣日日報披載「龜山島避難港」工 事的新聞報導。(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文資志工與走讀歷史空間社學員在「漁港開鑿記 念碑」前留影。(陳財發提供)
左:19381214 台灣日日報披載「龜山島避難港」工 事的新聞報導。(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文資志工與走讀歷史空間社學員在「漁港開鑿記 念碑」前留影。(陳財發提供)

空間餘韻

唯因通海水徑屢鑿即毀,漁港功能一直無法穩定彰顯,如今僅透過「漁港開鑿記念碑」與「龜山漁港紀念碑」的空間餘韻,驗證官方關愛島民的施政措施,沒有隨著不同治理年代更迭而有落差。


[ 泊船的龜尾湖]
龜尾湖為一座半淡半鹹的大池,東西長約四百公尺,寬約二百公尺,呈長方形。面積約六萬平方公尺,水深約四公尺,是渾然天成的泊船港域。

左:緊鄰龜尾湖的龜嶼聚落舊照。(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1969( 民國58) 年港口完工後,漁船藉此進港碇泊龜尾湖。(龜山島漁村文化館典藏)
左:緊鄰龜尾湖的龜嶼聚落舊照。(宜蘭縣史館典藏) / 右:1969( 民國58) 年港口完工後,漁船藉此進港碇泊龜尾湖。(龜山島漁村文化館典藏)

[ 漁港開鑿記念碑]
總工費耗資九千圓的龜嶼避難港於1939( 昭和14) 年4 月竣工後,官方與島民於8 月初旬舉行盛大祝賀會,同時特別在島民信仰供拜的毛柿公樹對面坡地立碑誌念。該碑高100 公分. 寬45 公分. 厚13 公分. 石材為砂岩 。

左:毛柿公樹與漁港開鑿記念碑1。(陳財發提供) / 中:毛柿公樹與漁港開鑿記念碑2。(陳財發提供) / 右:背面碑註: 昭和14 年4 月竣工;發起人龜 山島民一同; 功勞者- 頭圍庄長門脇方藏及台 北州巡查中園實勝(?)。(陳 財發提供)
左:毛柿公樹與漁港開鑿記念碑1。(陳財發提供) / 中:毛柿公樹與漁港開鑿記念碑2。(陳財發提供) / 右:背面碑註: 昭和14 年4 月竣工;發起人龜 山島民一同; 功勞者- 頭圍庄長門脇方藏及台 北州巡查中園實勝(?)。(陳 財發提供)

[ 龜山漁港紀念碑]
1969( 民國58) 年龜山漁港施工完竣,宜蘭縣政府在港口護岸上興建一座鋼筋混凝土的「龜山漁港」紀念碑,視為政府關照島上漁民的精神地標。

上:整座紀念碑碑體高400 公分. 寬280 公分. 厚45 公分。(陳財發提供) / 下:落款碑及高168 公分. 寬90 公分的竣 工碑記係就地採用頁岩,日久造成碑 文略有脫落。(陳財發提供)
上:整座紀念碑碑體高400 公分. 寬280 公分. 厚45 公分。(陳財發提供) / 下:落款碑及高168 公分. 寬90 公分的竣 工碑記係就地採用頁岩,日久造成碑 文略有脫落。(陳財發提供)

[ 港口意象]
歷經兩年施工的港口,終於打通大海與龜尾湖的航道,也方便了島民討海作業的流水觀察與時效掌控,可惜使用未及一年,港口被颱風侵襲而告圮毀。

左:港口護岸長108 公尺,另南側防坡堤長35 公尺,寬6 公尺;北堤 長120 公尺,寬20 公尺。(龜山島漁村文化館典藏) / 右:開港之際,討海漁船昂首駛出港口。(龜山島漁村文化館典藏)
左:港口護岸長108 公尺,另南側防坡堤長35 公尺,寬6 公尺;北堤 長120 公尺,寬20 公尺。(龜山島漁村文化館典藏) / 右:開港之際,討海漁船昂首駛出港口。(龜山島漁村文化館典藏)
左上:1970( 民國59) 年芙安(FRAN)颱風來襲,南北防坡堤皆被沖塌而將港口堵塞了。(龜山島漁村文化館典藏) / 右上:風暴結束後,全島居民動員人力迅速清除淤塞航道,讓漁船順利駛出港口。(龜山島漁村文化館典藏)左下:邁入21 世紀,支離殘碎的護岸防坡堤,印證「人定勝天」的 不可能性。(陳財發提供) / 右下:昔日的港嘴水路已然變成一條賞景步道。(陳財發提供)
左上:1970( 民國59) 年芙安(FRAN)颱風來襲,南北防坡堤皆被沖塌而將港口堵塞了。(龜山島漁村文化館典藏) / 右上:風暴結束後,全島居民動員人力迅速清除淤塞航道,讓漁船順利駛出港口。(龜山島漁村文化館典藏)左下:邁入21 世紀,支離殘碎的護岸防坡堤,印證「人定勝天」的 不可能性。(陳財發提供) / 右下:昔日的港嘴水路已然變成一條賞景步道。(陳財發提供)

參考資料

1934,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頭圍圖幅說明書》,殖產局。
1967,王崧興,《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三,中央研究院。
1993 蘆花生著,李英茂、黃淑華翻譯,陳章銘校訂,《龜山島紀行》,宜蘭文獻雜誌第三期。
2017,簡英俊,《從日治時期踏勘記錄- 看龜山島的歷史》,博士論文摘要。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