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6期-走進歷史眷村─凌雲新村

王珩,2007,《宜蘭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民國74年凌雲新村照片,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1985.7,《宜蘭縣軍眷村(大陳義胞)改建國宅研討會資料》,未刊本。
民國74年凌雲新村照片,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1985.7,《宜蘭縣軍眷村(大陳義胞)改建國宅研討會資料》,未刊本。

前言

眷村是少有且深具特色的文化資產,在世界各國積極保存舊建築、地方特殊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潮流下,為使台灣眷村及國防特色文化資產獲得妥善保存,宜蘭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先行建立基礎資料之調查,予以普查分析後再行保存價值判斷。

 

由於眷村文化保存涉及範圍十分廣泛,必須長時間進行,但眷建築的消失十分快速,故本計畫針對宜蘭縣內尚未改建、具代表性之眷村進行相關之建築、文獻、文物等普查紀錄,採集編纂口述歷史、生活史,藉以釐清史實,以及其在台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價值和貢獻,作為未來保存甚至設置的基礎資料。

 

蘭陽博物館摘自此計劃內的眷村紀錄作系列電子報,希望讓更多人能認識到這個可能耳聞過,但沒有機會接觸的特色文化。每一個眷村皆是由無數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構成,這些故事可能離你很遙遠,但你一定不陌生,蘭博希望藉由這些資料紀實,拉進我們和歷史的距離,一同為珍貴的史實作見證者。

 

凌雲新村因為「眷村改建條例」的實施,已經大部分拆除,下文所描述的都是2007年改建前的紀錄,彌足珍貴。

眷村沿革

民國34年日軍投降後,中國空軍派遣一個中隊來台接收南北機場。民國38年空軍氣象聯隊輾轉從雲南入緬甸到台灣,抵台後,派駐空軍松山指揮部宜蘭中隊氣象組,一是現金六結營區外的氣象站,一則是在南機場旁。

 

凌雲新村的成員由當時來台的修護隊、駕駛隊、氣象隊、通訊中心組成,建築物原為木造,民國51年歐珀颱風把房子吹垮,之後搭臨時建築,有的人住親友家裡,有的住到機堡去,當時泰山路的天主教救主會到國外募款,為村裡的教友搭建了6間房子,即1號到11號這6戶,空軍看了覺得不錯,於是為其它住戶也蓋了磚造油毛氈屋頂的房子,只是第二年颱風一來又全部被吹走了。

 

民國52年蔣經國先生重建三排平行的磚造丙種眷舍,當時一戶配給的地很小,加起來不到8坪,只能容納一個客廳,一間房間。村子原本有2間公用廁所,其中一棟在民國93年市公所整地時被打掉,剩下的另一棟坐落於東南方的圍牆邊,由於現在的住戶幾乎都有加蓋廁所、廚房,因此公廁也沒有人使用,空地皆歸市公所管。

 

凌雲新村原先是空軍管轄,空軍撤離後,轉交於陸軍宜蘭指揮部代管,後來又改為後備司令部管轄,位於宜蘭河的河灘地,地勢低窪,淹水是家常便飯,直到金六結抽水站完工,才比較少受淹水之苦。

左圖:約54-55年興建 由泰山路天主教舊主會捐獻建造,一棟六戶,以乙種眷舍型態興建。 / 右圖:建軍路凌雲新村主要巷道,右側為B-2棟形式。
左圖:約54-55年興建 由泰山路天主教舊主會捐獻建造,一棟六戶,以乙種眷舍型態興建。 / 右圖:建軍路凌雲新村主要巷道,右側為B-2棟形式。

眷舍特色

凌雲新村主要眷舍為民國52-55年期興建,以建軍路為主作聯絡道路、環河路及泰山路連接宜蘭和員山,分為六棟主建築,早期是木平房構造房舍,後因民國51年歐珀颱風淹水造成傾毀倒塌,於民國52年,蔣經國先生視察後重建。

 
改建後的凌雲新村都是平頂的房子,因此目前能看到的尖屋頂或是斜屋頂的建築,皆是居民後期自行增建。正聲廣播電台於66年4月1日設置,原地點為眷村籃球場及幼稚園,是眷村活動休閒空間,亦是電影播放等場所,後來轉至建軍路凌雲新村5-9號前空地,現為建軍里社區發展協會前方院子。

左圖:建軍路凌雲新村道路,左側為正聲廣播電台。 / 右圖:建軍社區發展協會。
左圖:建軍路凌雲新村道路,左側為正聲廣播電台。 / 右圖:建軍社區發展協會。

 

眷舍為乙、丙種及丁種眷舍,6棟一層樓,建築形式上基本分為兩種:第一種以傳統雙坡屋頂,木構屋架,並以承重磚牆為主要結構系統,部分牆面水泥刮毛處理,部分施以油漆。

 

凌雲新村A棟眷舍,均為民國52年後改建,門牌號碼建軍路凌雲新村2-1,2-2,2-3號,原為2戶,後增建為3戶,並以丁種眷舍型態興築,後期以磚牆建約3米前院,部分覆蓋屋頂,做室內空間使用,原2戶合併為一前院使用,牆面以磚牆及混凝土為主要構材,屋頂材料為黑瓦。

左圖:A棟眷舍(南側),並增建約3米前院前院,牆面以磚牆及混凝土為主要構材。 / 右圖:A棟眷舍(北側),以黑瓦為主要屋頂材料,後期以鐵皮屋屋頂修復及增建。
左圖:A棟眷舍(南側),並增建約3米前院前院,牆面以磚牆及混凝土為主要構材。 / 右圖:A棟眷舍(北側),以黑瓦為主要屋頂材料,後期以鐵皮屋屋頂修復及增建。

 

第二種為平屋頂形式,以乙、丙種眷舍類別規劃為主,因興建時期、官階及眷口數不同,而有所區別。

 

乙種眷舍為B-3棟,由民國54-55年間泰山路天主教舊主會捐獻建造完成共6戶,門牌號碼為建軍路凌雲新村1,3,5,7,9,11號,單門雙窗形式,面寬約5.4米,進深約4米,平面配置客廳及2房,均於後方增建廚浴空間。目前居民均已鐵皮加蓋前院,形成前廊空間,成為社區發展協會的活動空間,社區發展協會位於凌雲新村9號,過去亦是居民休憩活動的場所,其建築形式為平屋頂,而構造形式於R.C屋頂上覆油毛氈防水隔熱,並以水泥磚作為隔熱層,牆面均以加強磚造型式,覆以水泥刮毛處理,此棟並未有油漆處理。

左圖:B-3棟前院,為原有形式。 / 右圖:B-3與C-2棟巷道作為養雞使用。
左圖:B-3棟前院,為原有形式。 / 右圖:B-3與C-2棟巷道作為養雞使用。

其餘四棟眷舍B-1, B-2, C-1, C-2棟均以丙種眷舍為主。B-1棟共六戶,面向西側,門牌號碼為建軍路凌雲新村30,32,34,36,38,40號。由於位處眷村西側其腹地較寬,居民亦增設遮雨棚,作工作及休憩場所,並擴充腹地為菜圃。

 

B-2棟,共計7戶,面向主要巷道,門牌號碼為建軍路凌雲新村4,6,8,10,12,14,16號,原為六戶,後來自行增建一戶16號,並加編門牌號碼,部分眷舍均加蓋前院,建儲藏室空間,屋頂亦採雙坡形式,覆以油毛氈防水使用。B-2棟12號為原丙種眷舍建築形式,並留有原前院形式,屬一門二窗形式;B-2棟14及16號均整體增間做為客廳使用。

左圖:B-1棟10號磚牆圍牆及鐵門形式,並於前院上加蓋鋼浪版及窗戶。 / 右圖:B-2棟前院增建情形。
左圖:B-1棟10號磚牆圍牆及鐵門形式,並於前院上加蓋鋼浪版及窗戶。 / 右圖:B-2棟前院增建情形。

 

C-1、 C-2其建築形式2棟為平屋頂,構造形式於R.C屋頂上覆油毛氈防水隔熱,並以水泥磚作隔熱層,牆面均加強磚造型式,覆以水泥刮毛處理,此棟並未施以油漆處理,2棟均保留原有前院形式並未加蓋,前院均作為庭院使用。

左圖:C-1棟前院形式及增建2樓形式。 / 右圖:C-1棟前院植栽與圍籬形式。
左圖:C-1棟前院形式及增建2樓形式。 / 右圖:C-1棟前院植栽與圍籬形式。

眷村檔案

  • 村址:宜蘭市建軍里14鄰建軍路凌雲新村2-28號
  • 建村時間:民國52年
  • 土地權屬:宜蘭市公所
  • 土地面積: 2.5618公頃,宜蘭市金六結段六結小段131號等筆土地
  • 興建單位:空軍總司令部,宜蘭分隊管理
  • 興建戶數:35戶
  • 村民組成:128人
  • 眷村名稱由來:取空軍軍歌「凌雲御風起」之意。

 

凌雲新村位於宜蘭金六結營區南側,以建軍路為主要出入通道連結環河路及泰山路,附近有歷史建築-宜蘭測候所及正聲廣播電台。

凌雲新村位置。
凌雲新村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