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2期-蘭陽山區湖泊的水中精靈-東亞黑三稜

李俊緯  /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

偏好冷涼濕生環境的東亞黑三稜族群現況
偏好冷涼濕生環境的東亞黑三稜族群現況

編按

林業試驗所目前著手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針對全國各地珍貴稀有且名列維管束植物紅皮書的原生植物,進行棲地族群調查與移地繁殖復育工作;宜蘭縣位於台灣東北部,長年受到來自海洋季風吹拂影響,加上平原南北側分別有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延伸的多樣地形地貌,成就獨特多變的氣候條件,也孕育豐富精采的植物資源,本專欄規劃於一年四季不同月份的物候下介紹原生宜蘭縣內、具代表性的當令珍稀植物,期喚起民眾對在地植物的關懷,甚至願意起身投入實質的保育工作,共同陪伴蘭陽地區的這艘綠色方舟航向未來。

一科一屬的易危水生植物

東亞黑三稜(Sparganium fallax Graebner)分類上屬於香蒲科Typhaceae黑三稜屬Sparganium,主要分布於日本、中國華南華西、韓國、印度、緬甸、孟加拉、蘇門答臘、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台灣等東亞溫帶國家或亞熱帶國家之中高海拔泠涼水域,黑三稜屬的葉背中肋凸起、橫切面呈三稜狀,故名東亞黑三稜。

 

台灣發現東亞黑三稜的故事要追溯到將近半世紀前的1972年夏天,林業試驗所前森林生物系主任徐國士、柳晉、楊遠波與王忠魁等植物分類專家,奉命前往宜蘭與新竹縣交界棲蘭山區執行植物調查計畫。當年的交通條件不佳,光從台北植物園出發,沿著蜿蜓的台七線北橫公路、一行人舟車勞頓來到明池附近的100線林道管制站已費時超過半天,然而從這裡前往鴛鴦湖的入口尚有17公里崎嶇的顛簸林道。

 

好不容易抵達通往湖區的入口,穿過一段由台灣扁柏、杜鵑花科及苔蘚共構的森林底層小徑後,迎面而來的是海拔1,670公尺的鴛鴦湖水域,下午的湖面如往常地罩著一層薄薄山嵐,靜謐飄緲地浮在湖面之上。

 

此時,一行人眼尖地被入水口處散生的挺水植物群所吸引,尤其是其彎曲莖條上著生了幾朵白色頭狀花序更是前所未見,二話不說撩起褲管,涉水深入湖畔濕生水域,舉步維艱地移動深陷泥沼而益顯沈甸的雙腳,總算採得了東亞黑三稜在台灣的第一筆標本。

 

這批編號各為172237172069號的珍貴標本至今保存完好,分別收藏在林業試驗所與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內,除見證棲蘭山區湖泊群這半世紀以來才被發現的水中精靈-東亞黑三稜外,也促成農業委員會在1986年間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劃設鴛鴦湖為自然保留區,以最高的保育規格維護該高山湖泊林相與東亞黑三稜等珍稀植物的自然原始狀態。

宜蘭棲蘭山區終年雲霧飄緲,巨木林立的優勢環境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淨土。
宜蘭棲蘭山區終年雲霧飄緲,巨木林立的優勢環境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淨土。

隨候鳥過境的綠色水中精靈

場景從雪山山脈北稜的棲蘭山區鴛鴦湖畔,飛越宜蘭最主要的蘭陽溪流域,抵達中央山脈北起端點─宜蘭南澳鄉金洋村後山的天然湖泊-神秘湖,台灣大學植物系黃增泉老師在1987年的冬天在此採集到東亞黑三稜的另一份標本,除了證實東亞黑三稜在台灣的新記錄生育地外,也譜成1992年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的誔生,這座自然保留區面積達200公頃,區內的暖溫帶闊葉森林、中海拔天然湖泊生態系與東亞黑三稜在內的稀有動植物們,能保有最低人為干擾的自然狀態。

 

從宜蘭新竹縣界海拔1,670公尺的鴛鴦湖到太平洋岸南澳鄉海拔1,000公尺的神秘湖,兩地直線距離達40公里,而且都位於交通管制嚴格、路途偏遠且人跡罕至的原始中海拔山區,東亞黑三稜的地理分布為典型不連續,族群傳播幾乎可以排除人為或風力等自然傳播方式,專家們大膽推斷從日本出發往南遷徒的候鳥,偏愛停駐在宜蘭山區人為干擾低且水質清澈的天然湖泊,而它們身上原本就夾帶了東亞黑三稜的種子,過境台灣時順道播種,成就宜蘭山區湖泊一叢叢的綠色水中精靈。

 

隨著研究人員的腳步深入宜蘭山區原始叢林水域,也在員山鄉山區天然湖泊如草埤、崙埤池與福山植物園水生植物池等地發現了東亞黑三稜的身影;此外,甚至遠在花蓮瑞穗山區、深入中央山脈海拔1,200公尺的瑞穗林道尾端,一處濕生地也找到東亞黑三稜在台灣不連續分布的最南端的族群,再次證明來自北方溫帶國家的過冬候鳥,扮演了傳播水生植物種子的關鍵角色! 此外,韓國濟州島更在2010年首度發現東亞黑三稜族群,是韓國的新發現紀錄種,難以想像候鳥每小時可飛行40公里,而東亞黑三稜新生育地的發現卻相隔了15年以上,讓人不禁讚嘆候鳥無遠弗屆的傳播能力外,在面對浩瀚的自然,我們更應該保有謙卑反省的態度。

一湖泊一方舟

東亞黑三稜首度在鴛鴦湖被發現至今已屆半個世紀,雖後續的調查研究也在宜蘭山區幾個天然水域發現部分族群,然而整體來說生育地相當侷限且野生成熟個體數估計少於千株,因此農委會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評定其為易危等級(VulnerableVU)的原生植物,需要適當及積極的保育作為,以確保有限的族群數量能夠永續。

 

針對珍稀動植物的原生育地就地保育(又名域內保育,in-situ conservation)是國際上常見的作法,因而劃設自然保(護)留區與經營管理益顯重要。但水生植物依靠的天然湖泊,本身陸化的演替卻是不可逆的必然過程,員山鄉山區的草埤即是陸化末期的典型案例,加上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極端氣候威脅一再出現,這些珍稀動植物原生育地環境的完整性恐一夕之間被改變導致族群毀滅崩解,因此移地保育(又名域外保育,ex-situ conservation)作法的重要性由此而生。

 

林業試驗所調查並蒐集東亞黑三稜生育地種源、配合後續引種、保種甚或教育推廣復育等全盤規劃,過程結合其它學術單位、在地鄰里社區及部落的文化知識等資源,共同打造綠色方舟如同候鳥般航向永續的未來,而這也正是林業試驗所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核心價值。

東亞黑三稜果實於秋冬成熟,外觀有刺,黏附候鳥藉此傳播。
東亞黑三稜果實於秋冬成熟,外觀有刺,黏附候鳥藉此傳播。

後記

東亞黑三稜為具匍匐地下莖的多年生挺水植物,莖呈單生或具少數分枝、高度約40-80公分;葉片互生細長且柔軟能浮於水面上或挺出水面、葉背中肋凸起橫切面呈三稜狀;花為單性,雌花與雄花均集生成球狀花序分別著生在同一花軸上,雄花在上部位、雌花著生莖下部位為其花序一大特色;每年夏季開花、雄花具36雄蕊,雌花具一無柄且多為1室之子房,基部狹窄,秋冬結實、密生堅果不開裂。

東亞黑三稜的雄雌花序相對位置及葉形特徵
東亞黑三稜的雄雌花序相對位置及葉形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