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22期-文化資產詮釋~文化景觀與工業遺址之新趨勢

李繼勉  /  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員

本研習活動以「文化資產詮釋」為研討議題,藉由台、法學者及參與工作營的各界學員,在文化資產的保存及活化上相互討論研究,以檢視「文化資產」未來發展方向的可能性,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不同國家、不同思維、以及不同語言間,所迸發出來的諸多想像。

 

工作營的部分個別就「社區參與」、「展示教育」及「經營管理」三個項目做為探討的子題,以座談演講、田野調查、分組討論、以及小組簡報的形式,針對竹仔門電廠的未來走向,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議或意見。

左圖圖一:文化資產研討會 / 右圖圖二:法方代表演講。
左圖圖一:文化資產研討會 / 右圖圖二:法方代表演講。

 

研習地點位在高雄縣美濃鎮竹仔門電廠,本電廠已有近百年歷史,由1907年籌畫、1908年4月動工興建,1909年12月完工、1910年1月竣工典禮。是南台灣最早的發電廠,竹仔門發電廠設置之初,是因應台灣縱貫鐵路通車及「打狗開港計畫」之用電需求。另一方面,除供應工業發展,當時日本政府為了快速發展台灣農業以獲取其「南進政策」所需之糧食,遂以「水利事業附帶工事」的作法,籌建「獅子頭圳」,利用荖農溪水發電後排放至灌溉水圳網絡,做為美濃聚落灌溉用水之主要來源。

左上圖三:竹仔門電廠環境一隅 / 右上圖四:竹仔門電廠歷史源由告示牌 / 左下圖五:竹仔門電廠建築側面 / 右下圖六:竹仔門電廠建築外觀。
左上圖三:竹仔門電廠環境一隅 / 右上圖四:竹仔門電廠歷史源由告示牌 / 左下圖五:竹仔門電廠建築側面 / 右下圖六:竹仔門電廠建築外觀。
圖七:川流式發電機組
圖七:川流式發電機組

 

電廠發電設備為四組德國製川流式發電機組,目前尚在運轉機組仍有兩具。整棟建築及發電設備已被內政部列為國定古蹟;本次研習主題為文化資產詮釋-文化景觀與工業遺址之新趨勢,主要目標在於強化古蹟的場域精神,並與美濃客家文化充分對話。

左上圖八:發電後放排水渠道 / 右上圖九:不銹鋼壓力管 / 左下圖十:水閘門 / 右下圖十一:引水渠道。
左上圖八:發電後放排水渠道 / 右上圖九:不銹鋼壓力管 / 左下圖十:水閘門 / 右下圖十一:引水渠道。
圖十二:發電後水排入灌溉圖十二:發電後水排入灌溉渠道。
圖十二:發電後水排入灌溉圖十二:發電後水排入灌溉渠道。

研究方法

在台灣做研究普遍認為,我們應該先選擇一個主題,一個值得探討研究而且深得研究者興趣的主題,然後蒐集相關的文獻及基本資料,為這研究找出適當的研究方法後,再將資訊或數據篩選、分析、解釋,最後下結論。其實,研究並非完全依循這個模式在進行,有時它的開始是漫無目的的,對於結果更是毫無預設或假設;本次研習的過程,體驗到這兩種不同做研究的方法與態度,實踐在活動的過程中可能受限於時間過短,所以並不能有全面性的結論或解決方案,也由於可能法方學者間的意見也有分歧,所以我們有幸能同時進行這兩種思考模式, 其操作方法如下:

 

方法一:設定主題→選擇研究方法→資料蒐集→研究操作→研究結果

 

方法二:資料瀏覽→資料蒐集→選擇研究方法→確定研究方法→設定主題→研究操作→研究結果

 

對於研究方法的論述,當然不只這兩種,在工作營的交流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法方學者的意見紛歧點在於:有的人認為這個研習在教導了學員田野調查之後,就任其直接去美濃尋找各種資料,這包括了與地方人士或耆老訪談、各景點探索及拍照、照著地圖或隨性地在美濃實地走訪(尋找某些歷史軌跡或都市文理)、圖書館或公部門的拜訪、甚至是以一個遊客的心態去思考或遊憩,通過這些動作,他們希望我們能用一些詞彙描述竹仔門電廠(文化資產)與美濃聚落(客家文化),用比較質性、浪漫的方式呈現我們眼中的事物。

 

有的人則認為這個研習需要講求科學的數據來說服他們-遊憩的承載量、交通衝擊評估、活動強度預估遊客數、電廠的設施尺寸、停車空間需求、住宿及飲食需求、甚至交通節點的指標導引,然後用這些數據告訴他們,我們的評估方案及可行性;著眼點在於量化、理性的模式呈現我們的規劃報告。

 

這兩種方案在執行上都有其限制,也都有其缺陷,而以一個五天的研習且大部分時間都被聚集在會議室的條件底下,再加上人的溝通磨合因素看來,結果必然不會太深入,所以,操作過程就相對重要,也格外需要用心去學習。

圖十三:訪談美濃愛鄉協會
圖十三:訪談美濃愛鄉協會

研習過程與心得

本次研習的基地本身即為國定古蹟,五天的行程都與它密不可分,也就是不斷的親近它、與它對話,我開始察覺到它的心跳。一個轟隆聲不斷卻又被我們無意識地忽略的-心跳;或許是它太吵了,吵的我們刻意將它當成一座工廠的背景聲音,極力想要逃離這嘈雜的龐然機器,在我跟隨著學員們的腳步準備離去的瞬間,它安靜了,這突如其來的靜謐讓我停下腳步,轉身開始凝視、搜尋、爾後沈醉。我想,我找到了它的價值,碰觸到了它的脈搏,也激發了我對它的某種想像…工作人員的呼喊迫使我得跟上大伙的腳步,畢竟還有後續的參訪行程;我們沿著電廠後方的四條大鋼管向上攀爬,經過各種閘門、水池、溢洪道、以及無數個蜿蜒的水道,彷彿在見證一個年近百歲的老人的一生經歷,時而安詳、平穩地淌流,時而狂放、激鳴地騰躍,起伏興跌、不就是一部被我們用腳與眼睛瀏覽的活文獻?那水的忽明忽滅、忽快忽慢,在直與曲之間,激發了我對它的第二層想像…

 

是夜,節奏明快地討論讓大家可以在十一點不到的時間點就寢;但我睡不著,總覺得我跟這個農場的認識,只存在棉被與枕頭之間。輾轉反側後,我決定走到外頭用力地品嚐南台灣的夜。拎著一罐可樂,開始漫步在農場的小徑上,這座農場,也太省電了吧!除了零星幾間的餘火外,其他竟是黑!不由自主地,我微微傾首,卻是星點無數,啊!沒有光害的美濃,我似乎隱約見到了夏季大三角的尾聲低頭沈思,還以為是方才觀星的殘像略過身旁,原來是螢火蟲在草叢間閃爍;螢火蟲?這裡有螢火蟲!那說明美濃的環境十分乾淨,此刻,我啜完最後一口可樂,心裡同樣可樂著呢!因為,我的第三層與第四層想像,浮現。今夜,我帶著這四個想像入眠,不再只有棉被與枕頭間。

左圖圖十四:鍾理和紀念館 / 右圖圖十五:在篩選長豆的美濃老婦人。
左圖圖十四:鍾理和紀念館 / 右圖圖十五:在篩選長豆的美濃老婦人。

 

清早,用過早餐後,同樣跟著我的〝同居人〞孫大哥開始「走訪美濃」計畫,那每天往返電廠與農場的鄉間小路之旅。期間,我們造訪了真實的菸樓、鍾理和紀念館、黃蝶翠谷、美濃鎮公所、枝仔冰城、長豆園、蕉園與椒園、荖農溪堤頂、野蓮菜池畔,最後順著圳路抵達目的地,〝紮實〞地貼近了這個與我十分遙遠的客家聚落,而非遊覽車上的走馬逛花。也因為充分地認識了這個環境,也就更深一層地瞭解了在地的文化、景點、產業、以及人文風俗,於是,我對於電廠的未來,有了具體並且大膽的想像。

左上圖十六:已荒廢的美濃菸樓外觀 / 右上圖十八:可供婦人洗衣的水圳階梯別具特色 / 左下圖十七:已荒廢的美濃菸樓內部景觀 / 右下圖十九:走在圳邊小路感覺十分舒適愜意。
左上圖十六:已荒廢的美濃菸樓外觀 / 右上圖十八:可供婦人洗衣的水圳階梯別具特色 / 左下圖十七:已荒廢的美濃菸樓內部景觀 / 右下圖十九:走在圳邊小路感覺十分舒適愜意。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研習的第二天與第三天,法方學者提出兩個表格,要各組學員思考表格裡該填些什麼(詳檔案下載表一、表 二),從表一可以看的出來,法國人在做研究時,其思維邏輯相當系統性,左列項目與英文的5W非常相似,也就是做一件事之前,多半要問:做什麼事?誰做?在哪裡做?如何做?如果加上時間因素,則還可以問何時做?反觀國內的思考訓練,偏重於點狀及線狀的模式,也就是想定一個主題後,就朝向這麼目標思考下去,所以有些時候會顯得客觀性較薄弱。橫向的詞彙,主要在思考遊客從下車後(甚至是下車之前)一直到參訪行為完成前的系列對應課題;簡而言之,他們將電廠這座古蹟的軟體及硬體配置,由圖面轉化為文字表格。

 

表二的設計,接續表一後而來,也就是當你釐清了如何從外部進入、誰接待、在哪裡服務等等問題之後,必須面對的就是活動的設計、以及觀眾群的設定,每組分配不同的遊客來源,有的是針對學校(師生)、有的是一般遊客、有的則是企業團體;此時,活動便著重在對外的宣傳上、館方的活動上、以及配合地方性或廠方特定的活動上。

 

而在倒數第二天的會議室裡,法國人出了一個令人「驚異」的操作課題,將前三天半的分組打散,在結案報告的前20小時,這個頗大膽的決策讓所有人錯愕,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抗拒的情緒並不能改變事實,卻有可能讓事件的發展趨向負面;我選擇樂觀面對,在我覺得我反對的半個小時後。重新認識別組的新朋友、重新而且快速地學習溝通的技巧、重新適應新的思維模式、重新將已有的資料交換討論、重新凝聚某些看似共識的共識、重新建立 那明天結案的簡報資料、總之…一切都是新的!

簡報概述:竹仔門電廠與美濃聚落的發展實質規劃

竹仔門電廠是南台灣最早的水力發電廠,它的歷史意義讓它在美濃地區無法被忽略,而為了發展農業,運用水圳將發電後的水引導到美濃各地,使得美濃成為屏東平原最大的稻米產區,也強化了客家村的農村意象。因此,根據我的第一層想像,發電機,就象徵著美濃的心臟,無論從實質的能源提供(電源、水資源)、或是抽象的概念描繪(發電機的運轉好比是心臟的跳動),它所扮演的角色,都足以讓它實至名歸。有了心臟,很顯然的,就會有血管的連結,水圳網絡正是動脈到微血管的想像連結。

 

由國定古蹟結合農村水路,硬體的建置似乎完整,但卻缺乏軟性的活動導入,因此從聲音的元素出發,進入第二層的想像空間-電廠搖滾音樂會。讓發電機運轉的聲音,當成搖滾樂的背景音效,另類的樂團演奏,有別於一般演唱會的舞台效果,而舞台及樂器的電源,是直接使用發電機製造的電源,川流不息的水力發電,創造了搖滾的熱情不滅。

 

有了搖滾音樂會,似乎強度仍嫌不足,因為電廠腹地有限,能容納的遊客數量不超過3000人,而且熱愛搖滾的樂迷畢竟有其族群的限制,如何能擴大吸引的層面,便進入第三層想像空間;在電廠上方興建一座光塔(類似球場鹵素燈的效果),在主要水圳溝邊上拉設燈泡(每米一顆),無論光塔或圳路燈泡的電源皆引自發電廠,並且連結搖滾樂團的樂器頻率,藉由高低快慢的節奏讓光塔及圳路燈泡的光閃爍跳躍,與美濃鎮民約定每年10月27日(建廠紀念日)全鎮夜間熄燈(PM8:00~12:00),從電廠周邊的山頭往下俯瞰,將是一幅壯觀的夜的景觀,也是一齣用眼睛〝聽〞的音樂會,預估它可創造至少一萬人次的遊客量。有了遊客,帶進來商機,也間接擴大美濃文化的可看性(容後敘述),卻造成當天住宿的一大問題;而就我這幾天的觀察與實地走訪,美濃人是熱情好客的,是否可以由社區協會推動當天「戶戶是民宿」的活動,只要有房間、願意接受遊客暫住一天者,遊客便可以選擇門上貼有標籤的房舍住宿。

左圖圖二十:想像在夜間從遠處山頭俯瞰一道道紅色血脈的圳路 / 右圖圖二十一:交互縱橫,錯落有致的網絡結構。
左圖圖二十:想像在夜間從遠處山頭俯瞰一道道紅色血脈的圳路 / 右圖圖二十一:交互縱橫,錯落有致的網絡結構。

 

有了活動與互動,最後一層的想像,便是塑造美濃的優質景觀與客家文化的深化工作;水圳,是一個可以親近的設施(可以洗衣,詳圖),那麼,何不把冰冷的溝渠綠化、美化?讓動植物在水圳兩旁生長(當然也包括了螢火蟲復育),圳路上的燈泡是否可以運用小學生設計的陶藝品裝飾(甚至水閘門開關也可以用美濃油紙傘做象徵的語彙)?農村圳路經過改造便是非常舒適自然的自行車道,依照不同的里程數設計大圈、中圈、小圈的環狀自行車動線標誌,讓遊客來這裡多住幾天,也就多欣賞、感受美濃農村的每個晨昏。

 

當第一步踏出去了,遊客進來了,美濃人將有機會思考農業如何轉型,而非消失在WTO的洪流中;如何讓遊客願意來此遊玩(甚至是外國觀光客),除了強調、強化當地的文化性格外,便是塑造景觀。結合客家文化的景觀,是否有別於台灣其他縣市客家村?是否具有深度旅遊或當地消費的特性?這都是在跨出第一步之後,才會思考與整合的課題。但至少,成功地與竹仔門電廠結合,是美濃發展的一個重要選項。

左圖圖二十二:以小朋友極為生動的陶片裝飾水圳 / 中圖圖二十三:想像在綠化後的水圳農路上騎著自行車 / 右圖圖二十四:聆聽、感受美濃的早晨與黃昏。
左圖圖二十二:以小朋友極為生動的陶片裝飾水圳 / 中圖圖二十三:想像在綠化後的水圳農路上騎著自行車 / 右圖圖二十四:聆聽、感受美濃的早晨與黃昏。

結論

從一個外地人的角度看待當地的事務,往往有著不同的觀點與角度,由宜蘭人看美濃,可以被大片的田野所深深吸引,觀察它的作物與宜蘭的異同,卻也為之愕惋,因為客家文化似乎並未細膩地呈現在這阡陌之間。或許是我的腳步太匆匆,但如果連刻意去找尋它的人都覺得有所惋惜,試問,一般的遊客又何嘗能為之佇留?跳脫到更大的視野,這六位法國學者從未到過台灣,甚至連亞洲都只在書籍或網路間流連,他們的這一站,就是美濃,同樣有著對於電廠是美濃發展觀光的核心的期許,令他們印象深刻的,竟是某些時候生產過剩的-香蕉;仔細觀察他們逛完老街後身上配戴的飾品,是一個平安符加一枚仿古銅錢,試問,美濃的客家文化讓他們帶回去了什麼?這也是我們在推展觀光時所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圖二十五:歸納調查結果與創意發想後的簡報。
圖二十五:歸納調查結果與創意發想後的簡報。

檔案下載

jpg 檔案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