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5期-走進歷史眷村─蘭竹新村

王珩,2007,《宜蘭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蘭竹新村民國80年代配置情形,右側二棟眷舍中間及公共水槽(井)對面原為空地,後期眷戶自行增建鋼筋混凝土造房舍(資料來源:1985.7,《宜蘭縣軍眷村(大陳義胞)改建國宅研討會資料》)
蘭竹新村民國80年代配置情形,右側二棟眷舍中間及公共水槽(井)對面原為空地,後期眷戶自行增建鋼筋混凝土造房舍(資料來源:1985.7,《宜蘭縣軍眷村(大陳義胞)改建國宅研討會資料》)

前言

眷村是少有且深具特色的文化資產,在世界各國積極保存舊建築、地方特殊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潮流下,為使台灣眷村及國防特色文化資產獲得妥善保存,宜蘭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先行建立基礎資料之調查,予以普查分析後再行保存價值判斷。

 

由於眷村文化保存涉及範圍十分廣泛,必須長時間進行,但眷建築的消失十分快速,故本計畫針對宜蘭縣內尚未改建、具代表性之眷村進行相關之建築、文獻、文物等普查紀錄,採集編纂口述歷史、生活史,藉以釐清史實,以及其在台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價值和貢獻,作為未來保存甚至設置的基礎資料。

 

蘭陽博物館摘自此計劃內的眷村紀錄作系列電子報,希望讓更多人能認識到這個可能耳聞過,但沒有機會接觸的特色文化。每一個眷村皆是由無數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構成,這些故事可能離你很遙遠,但你一定不陌生,蘭博希望藉由這些資料紀實,拉進我們和歷史的距離,一同為珍貴的史實作見證者。

眷村沿革

民國38年跟著國民政府退守來台的軍人很多,待國府情勢穩定後,政府開始勸退,勸退下來的官兵,被分配蓋中橫、蘇花公路或是到太平山伐木,當時政府蓋了蘭竹新村,安置森林開發處管理的單身傷殘退伍軍人,原住戶約有287人,現今僅存約10人左右。

 

蘭竹新村原為空軍北機場,前身為木平房構造眷舍,因颱風淹水造成傾毀倒塌,民國52年蔣經國先生重建現今16戶連棟一樓磚造房舍及4戶連棟眷舍。16戶連棟一樓磚造眷舍,每戶約4坪,供單身者居住,早期為4人一戶共住,沒有廁所,現今多加蓋廚房及衛浴設備。

左圖:現存仍有使用之磚造公共厠所。 / 右圖:單身眷舍第一間原是眷村公共澡堂,現作為鄰長辦公室。
左圖:現存仍有使用之磚造公共厠所。 / 右圖:單身眷舍第一間原是眷村公共澡堂,現作為鄰長辦公室。

 

因為時值的歷史背景,蘭竹新村不歸國防部,轉由森林開發處管理。森開處縮編為森林保育處後,將蘭竹新村的管理責任交給榮民服務處,但榮民服務處屬行政單位,無力執行,未來的眷村改建也只針對歸國防部管理的九個眷村,蘭竹新村並不包括在內,待改建完成後,九個眷村皆納入撤銷,但蘭竹新村目前的住戶多已不是原來的榮民,管理權屬不明,未來的處理相對麻煩。

左圖:公共設施皆集中在眷村核心,右側為公共水槽,左側為蘭竹亭,端景處為公共厠所。 / 右圖:單身眷舍屬丁種眷舍型態,中間用木板隔間為一廳一房。
左圖:公共設施皆集中在眷村核心,右側為公共水槽,左側為蘭竹亭,端景處為公共厠所。 / 右圖:單身眷舍屬丁種眷舍型態,中間用木板隔間為一廳一房。

眷舍特色

蘭竹新村早期的眷舍都是木質建築,幾經歲月摧殘後又遭受颱風的大水嚴重毀壞,實在不堪繼續使用,災後因前蔣經國總統巡視,於民國52年重建。

 

眷舍建物平行配置面向「建軍路蘭竹新村」道路的單側,分別為二棟一層樓的眷舍,其中一棟是4戶連棟式的眷舍(門牌2〜8號),提供有家眷者,每戶約6坪;另一棟是16戶的連棟單身眷舍(門牌36〜64號),每戶約4坪,每戶住4人,其中第一戶原作為公共澡堂使用,現作為鄰長辦公室,在二棟建物中間隔有巷道,巷道兩側分別配置有公共水槽(井)及蘭竹亭,向北盡頭有一間公共厠所。

 

日後因單身眷戶成家和子女漸長等造成居住空間不敷使用的情況下,眷戶於是在自己的眷舍前面增建前院或是在後面擴建浴廁、廚房,甚至於利用週邊空地自行興建新房舍。

 

除了連棟單身眷舍後方一片樹林及零星菜圃外,戶外地坪多為混凝土舖面,眷村主要的開放空間為連棟單身眷舍屋前的空地,是居民日常生活主要的公共性場所,提供綠化、晾衣晒被及群聚。

 

由於連棟單身眷舍的室內空間狹小,眷戶多在屋前的樹下空間放置椅子,作為個人休憩、乘涼以及與鄰居聚會閒聊的場所,除了樹下空間作為眷村交流互動的公共性空間外,蘭竹新村的重要公共設施另有公共水槽(井)、蘭竹亭、村長辦公室及公共厠所。

左圖:眷村主要通道(建軍路蘭竹新村)與單身眷舍之間的空地,列植6株喬木並放置大理石阻絶車輛進入,是眷村晒衣、聊天空間。 / 右圖:樹下空間放置許多可移動的椅子,平常閒話家常的好場所。
左圖:眷村主要通道(建軍路蘭竹新村)與單身眷舍之間的空地,列植6株喬木並放置大理石阻絶車輛進入,是眷村晒衣、聊天空間。 / 右圖:樹下空間放置許多可移動的椅子,平常閒話家常的好場所。

 

公共水槽(井),原為日治時期北機場消防水槽(一座三槽),後來作為眷村公共飲水和洗衣用,並將其中一槽封住增設二座混凝土水塔,是過去眷村聯絡情感及交流的重要場所,現在仍是眷村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間。

左圖:公共水槽復國新村北端,原日治時期北機場消防水槽(一座三槽),後作為眷村公共飲水及洗衣用,並增設二座混凝土水塔。 / 右圖:眷村老伯伯在公共水槽刷牙漱口。
左圖:公共水槽復國新村北端,原日治時期北機場消防水槽(一座三槽),後作為眷村公共飲水及洗衣用,並增設二座混凝土水塔。 / 右圖:眷村老伯伯在公共水槽刷牙漱口。

 

蘭竹亭為1982年接任第九屆宜蘭縣長陳定南先生興建,是目前眷村看報、交談的主要場所之一,從蘭竹亭望出最引人注目的是崁嵌在建物牆上的紀念埤文。

左圖:蘭竹亭側照。 / 崁嵌在單身眷舍第一間牆上之紀念牌。
左圖:蘭竹亭側照。 / 崁嵌在單身眷舍第一間牆上之紀念牌。

 

蘭竹新村主要的眷舍建物皆為一樓磚造房舍,形式有二種,其中一種是4戶現況有庭院的連棟一樓磚造雙坡斜屋頂房舍,屬丙種眷舍型態,不含前庭面積,每戶約8坪;另一種為16戶連棟的一樓磚造雙坡斜屋頂房舍,屋前設置長條排水明溝,約六公尺的開放式庭院,緊臨道路,屬丁種眷舍型態,每戶約6坪,長方形房間,早期是單身退役軍人宿舍,每戶可以住四人,現今使用情形已為一家一戶,多在中間隔設木板成一廳一房,前面作客廳,後面作房間,往後再增建廚房及衞浴空間。

左圖:丙種眷舍型態,現況之庭院為後來以紅磚搭配混凝土花格磚圍牆增建。 / 右圖:丁種眷舍型態。
左圖:丙種眷舍型態,現況之庭院為後來以紅磚搭配混凝土花格磚圍牆增建。 / 右圖:丁種眷舍型態。

眷村檔案

  • 村址:宜蘭市建軍路蘭竹新村2〜64號
  • 建村時間:民國52年改建
  • 土地權屬:宜蘭市公所
  • 土地面積:0.3201公頃
  • 管理單位: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會
  • 興建單位:婦聯會
  • 興建戶數:20戶
  • 村民組成:退伍軍人
  • 遷村新址:宜蘭市縣政中心新建眷舍
  • 名稱由來:原眷村名稱為「干城新村」,後因民國51年風災淹水造成眷村重建,隨之更名為「蘭竹新村」,其「蘭竹」取自當時部份村民參與開闢中橫公路所帶回之「蘭花」,及眷村附近大片「麻竹」之故。

     

    蘭竹新村位於宜蘭市金六結營區南側,穿越凌雲新村後抵達,兩個眷村之間夾著一塊宜蘭市公所的市有土地,主要出入通道建軍路連結環河路及泰山路,附近顯著標地有宜蘭測候所及正聲廣播電台等建築物。

    蘭竹新村位置圖。
    蘭竹新村位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