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4期-頭城海岸生命線-頭城的定置漁場(一)

文、圖 / 鄭閔澤

頭城的定置漁場調查

定置網為一種陷阱漁具,設於沿岸水域,當魚類洄游經過時,將其誘導進入網中,加以捕獲。這種捕魚方式之歷史由來已久,日本富山縣為定置網漁業之發源地,據考證自15世紀起,日本已有定置網漁業,發展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1]。臺灣地形特殊,東部有黑潮主流北上,西部台灣海峽冬季有大陸沿岸冷水團南下,促成臺灣四季漁業資源豐富,尤其約在四、五月份北上的鰹魚資源極為豐沛,而臺灣定置網漁業係在日據時代由日本所引進,當時為臺灣各地沿海設置定置網漁業之高峰,日本人最早於花蓮、臺東及宜蘭縣大里、石城一帶海域經營定置網漁業,主要就是以捕撈鰹魚為主,故漁場俗稱煙仔坑,臺灣定置漁業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之歷史。

台灣東海岸各地的定置漁場因深受黑潮的影響,而成為好漁場,其漁獲對象以鰹、鮪類及鯖、鰺類的近海表層性洄游性魚類為主。但因海底地形之因素,有些漁場會形成急深漁場,會造成許多漁具敷設上的困難,潮流也強,也會造成漁具形狀之維持與揚網作業上的困難;台灣西海岸海底地形平坦,南部沿岸的等深線也與海岸平行在漁場選定與敷設上較容易。但因其漁獲對象同時為黑潮支流帶上來之北上群與西南沿岸流帶下來之南下群及沿岸性底棲性魚類,所以漁具設計上就必須多費心思(有元、井上,1994)。

宜蘭大里與石城一帶即是今日的頭城地區,而該地區日據時代即被看中可發展定置網漁業,乃是因為頭城地區坐落於宜蘭灣中間位置,其海岸曲折海底地形起伏多樣,加上沿岸有眾多溪流注入,並與海流、潮汐及波浪相互作用下造就旺盛的循環,此一作用使表層海水得以迅速補充營養鹽,使其餌料生物滋生豐富,成為仔、稚魚的絕佳孕育場所。

定置網漁業被歸類為沿岸漁業,而沿岸漁業係支撐漁村地區經濟的重要產業。宜蘭縣的沿岸漁業年平均總產量5,861公噸,年平均總產值733,353,000元,均居於全台灣各縣市沿岸漁業之冠,其近海漁業之年平均產量與產值分別為50,459公噸與2,699,909,000元,亦為全台之冠(見附表1),亦即宜蘭縣之沿近海漁業長期以來因有得天獨厚之優異發展條件與環境,一直在台灣漁業中扮演舉足輕重之地位。定置網漁業在宜蘭沿岸漁業中其年平均總產量3,323公噸,占總產量之56.7%(見附表2),年平均總產值224,829,000元,占總產值之30.7%(見附表3),雖然產量與產值或許因魚價之因素造成占比之不同,但仍可明顯看出定置網漁業在宜蘭地區居全台最適宜發展定置網之優異地形及其以逸待勞之作業方式,仍屹立不搖,在全台或宜蘭縣均是非常重要之沿岸漁業之一。

經向臺灣省定置漁業協會洽詢得知,目前全臺灣沿岸定置網漁業實際經營漁場約29場,網具數約56組,其中又以宜蘭地區的12家業者共26組佔最多數,而宜蘭地區之定置網漁業可大別分為頭城地區(5場)與蘇澳地區(7場),就產量上頭城每場之318,066公斤,高於蘇澳地區每場之293,304公斤;就產值上,頭城每場之15,951,634元,低於蘇澳每場之19,908,115元(見附表4)。

頭城地區定置網漁業由石城到外澳海岸線全長約十八公里的海域中集中了5家業者共10組定置網具彼鄰相肩於此經營。迄至現今的研究大多著重於漁獲組成及漁況分析等,而未有全面針對頭城地區定置漁場的形成機制或漁獲特性之深入剖析,也未對定置漁場當前遭遇之問題進行了解,為究明上述值得探討之議題,遂引起本研究之動機。期盼結果對頭城地區定置網漁業之持續發展能有所貢獻。

參考資料

[1] 鄭火元(2004),臺灣漁業的混獲及丟棄問題。水產試驗所特刊,第五卷,139-146

檔案下載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
pdf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