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74期-生態浮島—營造水上小森林

文/圖:賴擁憲(頭城國小教師)

 

天然浮島一般都出現在沼澤、濕地及湖泊等地,淡、海水域皆可見。浮島的形態變化頗多,有些浮島上樹木生長可以廣達數百公尺寬,有些甚至可以承載上百頭牛隻。

草埤濕地中寬廣的天然浮島
草埤濕地中寬廣的天然浮島

天然浮島成因

天然浮島多因環境條件適合而生成,唯生成的原因仍有待進一步考究,但歸納全球各地浮島生成的原因,相關說法如下:

 

一、在歷經水位下降或是乾旱季節後,湖泊水位遽升,連帶將根系底泥已經鬆軟的水草一併漂浮在水面上。其後縱橫交織的植物根系與厚達數公尺的有機沉澱物緊密聚合成草毯,並逐漸形成草木繁生的浮島。

 

二、在暴風、湖泊水位驟升或是加劇的波浪衝擊等作用力下,常造成水岸植物脫離岸邊,形成漂浮的草毯。草毯表面枯死的植物持續分解,提供新生植株的養料來源。持續增生的水生植物及灌木、喬木的根系,則進一步穩固了草毯的結構,並逐步繁衍出草木聚生的浮島。

 

三、逐漸枯萎腐敗的植株,夾雜著泥炭及淤泥,受到湖泊底泥富含的有機腐植質所生成之氣體推舉而上升漂浮於水面。隨著日益堆疊累積的水生植物殘骸及水中雜質沉澱物等,逐漸形成水生、濕生及陸域植物等聚集生長之浮島。

 

四、湖泊底泥的有機質在經過長時間曝曬後,遇上湖泊水位急速驟升。湖底沉積物在水份達到飽和前,小部分的沉積物—特別是原具有浮力的泥炭,往往連帶著水生、濕生及陸域植物等,自行脫離湖底而漂浮於水面,並逐漸形成浮島生態。

雙連埤天然浮島(邱錦和 攝)
雙連埤天然浮島(邱錦和 攝)

製作生態浮島

 

於水池營造人工生態浮島除可增加生態景觀的生動活潑性,可看性、親近性外,並有淨化水質的功能。以2009年3月14日在員山鄉雷公埤裡製作的浮島(9m×4.5m)為例,其製作過程如下:

員山鄉蓁巷社區的人工浮島,綠意盎然
員山鄉蓁巷社區的人工浮島,綠意盎然

 

一、先將人員分工,安排3-5個人將浮島基座所需的開卡蘆用八字結繩綁紮固定成數綑。安排6-8個人分別將塑膠管、孟宗竹和綁好的開卡蘆間隔開來,並利用粗的尼龍繩交互綁好,最後,利用任一樹枝或長棍當扭桿,捆住尼龍繩將每條都扭緊後綁好。

左:將塑膠管、孟宗竹和綁好的開卡蘆間隔開來,並用粗尼龍繩交互綁好 / 右:利用任一樹枝或長棍當扭桿,捆住尼龍繩將每條都扭緊後綁好
左:將塑膠管、孟宗竹和綁好的開卡蘆間隔開來,並用粗尼龍繩交互綁好 / 右:利用任一樹枝或長棍當扭桿,捆住尼龍繩將每條都扭緊後綁好

二、舖上塑膠黑布,目的是讓接著舖上去的培養土不因泡水而飄走。而黑布本身也有透水性,適合營造水生植物的生長環境。只需要利用鐵絲將黑布的各個角落與底層的竹子、塑膠管多處綁好即可。等一切工作就緒後,就準備要推入水面了。

左:基座算是大工告成了,感覺好像踩在一艘大型的航空母艦一樣 / 右:舖上塑膠黑布是讓舖上去的培養土不因泡水而飄走。它也有透水性,適合營造水生植物的生長環境
左:基座算是大工告成了,感覺好像踩在一艘大型的航空母艦一樣 / 右:舖上塑膠黑布是讓舖上去的培養土不因泡水而飄走。它也有透水性,適合營造水生植物的生長環境

三、為了測試浮島浮力與節省後續的人力,先將人工浮島推入水面,再安排3-5人著上沼澤褲下水開始進行水上作業,舖上培養土以種植水生植物。

請3-5人著上沼澤服下水,進行水上作業
請3-5人著上沼澤服下水,進行水上作業

四、陸上的伙伴們先將培養土、植物種苗等物品搬運到岸邊,以利交給水上作業人員把培養土均勻地舖在浮島各處,再接著把各預計復育的植物依事先設計好的規劃圖種植於浮島上。通常大型浮島浮力較大,可以承載較多的人,有必要的話,視情況請1-3位伙伴上浮島協助種植作業,其餘人員只需在水面上作業即可。而隨著植物與土壤大量送上浮島後,需特別注意是承載是否過重,適時地請浮島上的伙伴離開,以免浮島承載過重而下陷了。

水生植物種苗已經種植完成
水生植物種苗已經種植完成

五、整個人工浮島製作在植物植入浮島後就算完工了。接著下來就是要將浮島送到湖面適當的位置。通常,為了方便後續的觀察及記錄,或者為了日後的植栽管理,可以在浮島的兩個對角末端綁上長長的尼龍繩,將其固定在岸邊,以利日後有需要時將其拉近作業。

左:用尼龍繩將浮島送到湖面適當的位置 / 右:因為尼龍繩不好拉動,索性請一位學員到上面協助划動
左:用尼龍繩將浮島送到湖面適當的位置 / 右:因為尼龍繩不好拉動,索性請一位學員到上面協助划動

六、在進階管理作業上,需每個月定期調查島上植物的生長變化,可於營造完成之初繪製植物分布平面圖以利觀察,若島上植物已有明顯的優劣生長情形,必要時施行打枝及矮化管理。

戀戀水上小森林
戀戀水上小森林

成敗關鍵

人工浮島的成敗關鍵是在浮島的形狀、載重力及其他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等因素。就形狀而言,為了避免浮島的邊角經常碰觸岸邊,或是彼此接觸摩擦過程中毀損,最好能設計成不規則的形狀;就載重力而言,這是人為較難掌控的部分,若載重力過輕,就無法置入適量的培養土,以供浮島上的植株良好的發育,但另一方面,若在建立浮島之初,承載過重,時日一久,再加上浮島已生長的植物族群重量,可能使其浮力消失,即自行沉沒;而自然災害則包括了水位持續降低見底,使浮島自行陸化,或遇到強風豪雨時,抵擋不住風雨強襲而崩裂破碎,自行解體沉沒。

新契機

每個人工浮島都是從「做中學」累積而來的經驗,針對浮島載重能力多寡的設計依大小、用途、景觀去選材、檢討與改進,目前技術已較成熟。2010年在冬山鄉清溝社區還首度將浮島做成生態龍舟的形式競賽,讓生態浮島也可以變成民俗活動的作品,甚至未來會變成一個藝術創作品。而且,利用浮島的進行水生植物復育,將小苗種在小浮島上,改變以往栽種土壤裡的作法,要拿種原變得很方便,且也不會有雜草,十分單純,若這套技術運用於有機農業,或可成為精緻農業的新契機!

邱老師在自家後園的水池自製小浮島育水草種苗
邱老師在自家後園的水池自製小浮島育水草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