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59期-日治時期軍事遺構調查-美軍空襲宜蘭(一)

文、圖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提供

-節錄自蘭陽地區⽇治時期軍事遺構⽂化資源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

159期-2023年12月

編按

臺灣的戰略位置優越,在 1944-1945年間,成為美、日兩國航空對決的主要戰場。宜蘭因位處東北部,銜接琉球至臺灣之空中防線,又有廣大的平原、沙灘,可供登陸與補給,加上擁有蘇澳港,並配置三座機場,成為日本部隊南向東南亞的關鍵地位。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在2018年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以宏觀視角、區域定位及軍事功能之探討,此案在2019年完成結案報告,還原了宜蘭地區在臺灣二戰史上扮演的角色與歷程,本刊將逐期擇要刊載,讓後世重新認識、理解刻劃於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跡痕。

前言

提到太平洋戰爭期間的臺灣,有幸運卻也是有不幸之處。幸運的是由尼米茲(Chester Nimitz)將軍提出的「鋪道行動」(Operation Causeway),沒有為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採用,使得臺灣得以擺脫成為盟軍對日反攻主戰場的宿命。[1]雖然沒有爆發過類似於馬尼拉戰役的大規模戰鬥,可美軍將矛頭轉向呂宋,卻不意味臺灣就完全脫離了戰火的波及。1942年12月8日早晨馬尼拉被空襲的歷史,讓美軍對日軍在臺灣的航空武力,尤其是臺南航空隊留下深刻印象。[2]

所以為了確保反攻菲律賓的勝利,美國海軍第3艦隊與來自中國大陸的美國陸軍第14航空軍、第20航空軍合作,於1944年10月12日起接連五天對臺灣實施首次的大規模空襲行動,站在中美盟國的立場稱為「臺灣近海航空戰」,日軍則稱之為「臺灣沖航空戰」。[3]反攻菲律賓的戰役大局底定之後,盟軍選擇繼續跳過臺灣,向沖繩發起進攻。第3艦隊、第20航空軍及菲律賓得第5航空軍從1945年1月開始,持續到8月15日天皇裕仁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持續接力對臺灣土地實施炸射,仍造成交戰雙方的慘重傷亡。[4]

位於臺灣東岸,隸屬於臺北州的宜蘭鎮,也因為存在著三座機場的原因,成為美海軍第3艦隊與美陸軍第5航空軍的打擊目標。[5]日軍在中日戰爭爆發前是如何經營宜蘭?中日戰爭升級為太平洋戰爭後,由陸軍航空隊將領遠藤三郎提出的「島嶼要塞化」政策,又如何影響臺灣全島與宜蘭的飛行場興建工程?美日雙方在宜蘭上空,又有什麼樣的交鋒?日軍是積極備戰,還是保存實力?針對美軍第38特遣艦隊的特攻作戰,得到哪些成果?來自美軍的空襲行動,對宜蘭平民百姓的影響又有哪些?就由本文一一分析。

美軍轟炸宜蘭的背景

美軍對臺灣的轟炸,始於1943年11月25日由第14航空軍對日本海軍新竹飛行場的攻擊。這是一場僅動用了8架P-51B野馬式、8架P-38G閃電式戰鬥機與14架B-25D米契爾式轟炸機攻擊單一機場的小規模突襲任務。[6]

圖2-4-01 1943年11月25日,美軍對新竹基地實施首次炸射。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NARA)
圖2-4-01 1943年11月25日,美軍對新竹基地實施首次炸射。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NARA)

美軍真正的大規模轟炸,要到1944年10月12日才正式發動,主要目的是策應美國海軍對菲律賓雷伊泰灣(Leyte Gulf)的反攻行動。為了防範駐臺日軍阻礙對菲律賓的反攻,美國海軍第3艦隊麾下的第38任務編組艦隊(Task Force 38)對臺灣各地的機場與港口實施炸射。四川成都廣漢、新津、邛崍和彭山等四座機場起飛,隸屬於第20轟炸機司令部的B-29超級空中堡壘式轟炸機,也從14日開始對南臺灣的高雄、岡山與屏東實施戰略轟炸。除了能對雷伊泰灣美軍造成直接威脅的高雄港與岡山飛行場外,南臺灣還有組裝與維修各類飛機的海軍第61航空廠存在。

在這場史稱「臺灣近海航空戰」的戰鬥中,宜蘭因為美軍將攻擊目標鎖定在南臺灣而得以逃脫空襲的暴風圈,即便其北邊的基隆與南邊的花蓮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然而在這一波由美國海軍與陸軍發起的聯合打擊中,駐防臺灣的日本陸海軍航空隊仍遭到毀滅性打擊。到10月17日空戰結束為止,宜蘭機場上以27架四式戰鬥機「疾風」為主力的飛行第11戰隊被打到只剩下10架飛機。[7]然而美軍只給駐臺日軍留下不到三個月的喘息時間,因為支援雷尹泰戰役的需要,恢復了對臺灣的空中攻勢,而這次宜蘭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對美軍進攻硫磺島的威脅,從航空武力的威脅來看,當時的宜蘭就有三座機場存在。宜蘭的航空發展,始於1925 年。當時航空武力剛剛誕生,急於平定原住民抗日事件的臺灣總督府設置警察航空班,以宜蘭練兵場為據點,對宜蘭、羅東與蘇澳三郡實施「理蕃」任務。[8]伴隨著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被成功壓制,臺灣島內所有的武裝抗日運動都被日軍平息,飛機所扮演的作用就再也不只是支援「理蕃」任務而已了。

1936年7月13日,臺灣總督府正式宣告啟用位於宜蘭金六結的北機場,做為臺北到花蓮民用航線的中間轉運站。由於中華民國空軍不具備跨海空襲臺灣的能力,日軍於1937年發動的中日戰爭,絲毫沒有影響臺日兩地民用航空路線的蓬勃發展。[9]到了1938 年,宜蘭北機場甚至還成為大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經營之環臺航線重要航點。[10]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美兩國開戰之後,戰爭的氛圍才降臨東臺灣。

曾經以第3飛行團團長身份,指揮日本陸軍航空隊轟炸重慶的遠藤三郎中將,於1942年奉命出任陸軍航空本部總務部長。[11]在他提出的「島嶼要塞化」政策建議下,日軍又在臺灣各地機場周邊興建第二座甚至於第三座飛行場,以確保一座飛行場被摧毀後還有另外一座可用。[12]於是在這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又有了宜蘭西機場與南機場分別在1944年的1月與11月份完工。[13]

其中,西機場純粹是為了提防美軍以優勢空中兵力摧毀北機場及南機場時,供兩座機場的航空兵力疏散與保存實力用。由於是一座「秘匿飛行場」,位於員山鄉的西機場所在位置最為偏遠,遺留下來的資料也最少。以「第二飛行場」身份竣工的南機場,則完全是遠藤三郎將軍「臺灣要塞化」策略下的產物。由於在此策略下,核心機場與衛星機場採「集約式」部署,透過所謂的「誘導路」(或稱疏散道)連結在一起。就算其中一座機場被毀,另外一座機場也可迅速被日軍用來起降飛機,投入對美軍的戰鬥。

這三座飛行場的任何一座,都可以為日本陸軍或者海軍航空隊的飛機用來針對進攻琉球的美軍實施「特攻」作戰。因此從美軍太平洋艦隊的角度出發,此時此刻宜蘭絕對是個「欲除之而後快」的目標。所以早在空襲發動以前,美國海軍便派出了偵察機對宜蘭的三座機場實施空中偵照。在太平洋艦隊關於北臺灣與澎湖地區的調查報告中,宜蘭北機場被描述為一座長4,650呎,寬800呎的機場。美軍並指出,這座機場的跑道長度為4,000呎,寬度則為200呎。

臺灣總督府方面的資料,則顯示宜蘭北機場有兩條呈V字形的跑道,一條長800米,寬1,500米,另外一條則是長550 米,寬50 米。南機場同樣是兩條呈V字形的跑道。其中一條跑道的長度為1,500 米,寬度60 米。另外一條則是1,500米長,200米寬。西機場方面,由於面積較小的關係,只有一條長1,500 米,寬100米的跑道。[14]在美軍看來,宜蘭與同屬臺北州的松山、基隆一起形成了北臺灣日軍最堅固的防線。[15]

圖2-4-02 宜蘭南機場與西機場空照圖。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NARA)
圖2-4-02 宜蘭南機場與西機場空照圖。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NARA)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Wesley F. Craven and James L. Cate, The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Vol. V, the Pacific: Matterhorn to
Nagasaki, June 1944 to August 1945(Washington D. C. : Office of Air Force History, 1983), p.146.

[2] William H. Bartsch, December 8, 1941: MacArthur's Pearl Harbor(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3), p.230.

[3] Formosa Bomb Damage Survey Party, Formosa Bomb Damage(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1945), NARA via国立国会図書館, p.2.

[4] Wesley F. Craven and James L. Cate, The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Vol. V, the Pacific: Matterhorn to
Nagasaki, June 1944 to August 1945(Washington D. C. : Office of Air Force History, 1983), p.443.

[5] Formosa Bomb Damage Survey Party, Formosa Bomb Damage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1945), NARA via国立国会図書館, pp.47-50.

[6] Carl Molesworth, 23rd Fighter Group: Chennault’s Sharks(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13), pp. 74-79.

[7]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戰史叢書:沖繩、臺灣、硫磺島方面作戰:陸軍航空作戰》(東京:朝雲新聞社,1970),頁212、215、232、233、325、365。

[8]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縣歷史空間活化再利用規劃研究》(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14),頁9。理蕃是指日治時期,日人對臺灣原住民研擬之政策。航空理蕃主要為威嚇與鎮壓。

[9] 1938年2月23 日,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時代背景下,來華助戰的蘇聯志願隊曾以SB-2轟炸機空襲臺北松山機場,這也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中華民國空軍唯一一次對臺灣實施的空襲任務。

[10]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縣歷史空間活化再利用規劃研究》(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14),頁10-12。

[11] 遠藤三郎曾於1941年8月30日,親自率領飛行第60戰隊的九七式重爆擊機空襲重慶黃山的蔣中正官邸,試圖以炸死國民政府軍事領袖的方式來解決中日衝突。這次的行動失敗後,遠藤三郎改變了立場,轉而主張「戰略轟炸無用論」。自1942年起便指導全臺空防建設,並且從頭到尾參與1944 年「臺灣沖航空戰」的遠藤三郎,是戰時鞏固臺灣空中防禦作戰的關鍵人物。

[12]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第2章10號作戰準備(自昭和19年3月下旬至昭和19年7月中旬)/其の6作戰準備〉,《臺灣方面軍作戰紀錄 昭和21年8月》(Code:C11110354100),頁38;〈第2章10號作戰準備(自昭和19年3月下旬至昭和19年7月中旬)/其の2 臺灣軍戰鬥序列下令〉,《臺灣方面軍作戰紀錄 昭和21年8月》(Code:C11110353700),頁20;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戰史叢書:沖繩、臺灣、硫磺島方面作戰:陸軍航空作戰》(東京:朝雲新聞社,1970),頁30-37、102。

[13]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縣歷史空間活化再利用規劃研究》(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14),頁16-25。

[14]177 Joint Intelligence Study Publishing Board, Air Facilities Supplement to Janis 87, Formosa(Taiwan), July
1945, RG319, NM3 82A, Box.42(NARA), pp.6-7.

[15]178 James Fain, History of the 380th Bomb Group, Flying Circus(New York: Joseph Roth, 1945), p.57.

計畫資訊

計畫名稱:蘭陽地區⽇治時期軍事遺構⽂化資源調查計畫

計畫執行:木本設計有限公司

委託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執行時間: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