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6期-搶孤民俗文化資產形式之比較~以頭城鎮、隆教鄉為例
文/圖:樊德惠(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研究所研究生)
壹、緒論
搶孤這項難得的民間風俗文化,其實在臺、閩兩岸,除了都有孤棚和都會祭拜老大公以外,相異之處是不勝枚舉,且是文化資產有關於民俗學上,不失為一個相當不錯的比較題材,因此,在2011年走訪完福建之後,決定撰述這篇文章,希望讀者能進一步認識搶孤文化。
一、研究目的
自西元2008年起,筆者接任頭城鎮中元祭典協會辦理搶孤事宜的總策畫,直到2011年,共四年期間,進行蹲點研究與調查,期間不乏閱讀前人所研究的資料,但是對於許多民間信仰、習俗與禁忌等的問題,卻始終沒有答案,因此興起了另一番調查與研究的念頭,這樣的起心動念,是想釐清某些問題,如~
1,搶孤是不是非得都在農曆七月才能辦理?
2,搶孤的信仰神明,除了頭城鎮搶孤以開成寺的佛祖為主之外,那麼恆春鎮和隆教鄉紅星村的搶孤呢?是否是以其祂的神明做主?
3,其他地方的搶孤是否如臺灣一般,女子碰不得搶孤呢?
4,大家都關注搶孤,是否忽略了醮典之重要性?
這些問題圍繞著筆者心頭久久不下,因此決定於2011年12月走訪曾經聽聞的福建省漳州龍海市隆教鄉大社,一窺當地的搶孤。之後,再加以臺灣南、北兩地的搶孤,探究這方面的民風、民俗之異同,進行比較,俾使搶孤文化在民俗學的比較學,能更臻完備。
二、文獻回顧
有關搶孤的書籍與論述相當的多,從清代一窺其貌的詩、詞或描述者的文章,經過日治時期,一直到國民政府時期,有關的書籍皆有,如:玲木清一郎原著、馮作民譯之《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民78)(註1)、陳志謙於1976年所發表的<頭圍搶孤> (註2)、頭城文學作家李榮春<看搶孤>(1979:41-51)(註3)、李潼工作室《頭城搶孤》(1992)(註4)、劉昭吟<從祭典到觀光:頭城搶孤中的社區菁英、民俗信仰與觀光規劃>(1994)(註5),邱彥貴主持撰述《宜蘭縣重要民俗調查計畫期末報告》(2007)(註6)、張順興《風起.恆春—搶孤記錄映像》(2009)(註7)、林正芳《頭城搶孤—歷史、祭典與工藝》(民100)(註8)和蘇美如、張文義、樊德惠《頭城鎮話說搶孤》(民100)(註9),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民72)(註10),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醮試卷﹞(民83)(註11),許澤耀<從神聖到世俗—以頭城搶孤為例>(2010)(註12)等書籍,皆可一探搶孤的面貌,但卻少有相關屬於民俗學上形式和態樣上的比較,因此,筆者就以前賢等人的研究著述為基礎,加諸田野調查等,進行本文的探討與問題的印證。
三、研究範圍與架構
本文主要以西元1900年之後頭城鎮和龍海市隆教鄉紅星村大社兩地,透過文獻的紀錄與隆教鄉的田野調查,首先以搶孤的介紹,進入到搶孤舉辦時間、流程、形態、樣式與神、鬼、人的關係,到搶孤禁忌之異與同等,來進行比較論述,但孤棚工法與漫長的醮典科儀,和清領到日治時期之搶孤,為何會被禁止?如何被禁止?以及主辦單位的沿革與醮事的組織和運作等,皆並非本文加以探討的重點,因此僅以上開所列問題及兼論恆春鎮搶孤等之民俗比較,來進行論述與探究搶孤這項文化資產在民俗學間的異同。
四、研究方法
除了前人的研究和《日日新報》的報導外,本文以訪談前資料的蒐集與問題分析,和實地參與或觀察法及訪談法等,予以田野影像和影片的訪談調查紀錄,從問題中找問題,交叉比對,以印證問題之解答。
貳、話說頭城鎮與隆教鄉之搶孤
孤棚式的大型搶孤是以人象徵鬼魂,競相攀爬上放滿祭品的孤棚,在古代,是將祭品從孤棚上灑下,以賑濟乞丐或孤苦無依之人,背後蘊含著救濟貧苦,普度濟世之博愛精神。
然而,不只是福建省漳州龍海市隆教鄉紅星村大社之搶孤已經擁有630多年的歷史外,事實上,在臺灣的搶孤,若以宜蘭縣頭城鎮之搶孤而言,暫不論孤棧,而論其造型,這便與傳統屏東縣恆春鎮和福建省隆教鄉紅星村大社之搶孤,更有其民俗之相近和差異之處值得討論。
就搶孤來說,頭城鎮與隆教鄉紅星村皆以醮典普度為主,換句話說,醮典科儀內,是包含了搶孤這一環,當然,也包含了其他的儀式,因此,本章先行以頭城鎮與隆教鄉兩地搶孤的介紹,讓讀者對於這兩地的搶孤能先行有所認識,進而加以相關問題意識的論述。
一、頭城鎮搶孤
要辦頭城鎮搶孤往往要籌備近一整年,每次搶孤結束,便得開始著手籌備來年之搶孤,過程繁瑣費時,備極辛苦。從在開成寺擲筊,佛祖同意搶孤起的那一刻起,接下來自農曆七月開鬼門直至關鬼門為止,可以說是整整忙上好幾個月。但為什麼要如此忙上好幾個月呢?不是只有關鬼門的「搶孤」嗎?而這就是許多人對於「頭城搶孤」錯誤的印象。
頭城搶孤從農曆七月一日起就要破土,敬告搶孤會場四方諸神明與老大公,保佑搶孤的平順。到了初六、初七左右,得架設準備在農曆七月半所要進行的「架飯棚」,當然,連孤棚的孤柱基礎也會一起施作。
傳統的頭城搶孤,有兩個搶孤時間點,一個是農曆七月十五日的搶飯棚,飯棚亦稱為「乞丐棚」,所以在農曆七月十二日就得準備「飯棧」的製作。到了農曆七月半,得架飯棧,組裝飯棚,飯棚就只有一個「飯棧」,但以前,飯棚上多以擺放一籮筐、一籮筐的白米飯為主,現今,則改以在棧上掛滿燻烤過的「肉脯」取代。
傳統的搶飯棚,七月半便都在慶元宮進行,直到了80年代中期,因為政治派系等問題,一直負責飯棚普度祭拜的「高低擔」,脫離了當時祭典協會的前身「頭城鎮中元祭典委員會」,獨立在慶元宮前祭拜,而搶飯棚則由委員會接手至今,在委員會改為協會後,現今負責搶孤的社團法人宜蘭縣頭城鎮中元祭典協會,農曆七月半,則會在搶孤場來進行開蒙普施的科儀。
過了農曆七月半,就得開始準備建醮,所以多半會在農曆七月半或二十日以後,開始搭起醮壇,並著手準備建醮事宜,當然在這之前,醮事科儀就會由俗稱的「紅頭」道士團來負責,等到三層樓高的醮壇搭好後,才會準備豎燈篙、做醮等。農曆七月,有大、小月之分,若以小月廿九日來計算,廿六日大清早要迎神,把建醮搶孤境內重要廟宇的神明,迎請到醮壇內,傍晚豎燈篙,燈篙豎的愈高,愈遠的老大公,就能看到,知道這地方要辦理普度,所以,一般而言,得看建醮的財力,祭品不夠,燈篙是不敢設太高的,不然祭品不夠多,地方人大多都會怕老大公「吃不飽」找麻煩。燈篙當然會有燈篙科儀,燈篙又分為天燈與地燈,天燈只有一盞,地燈卻有七盞,又名七星燈,白天升天燈,晚上則升地燈。
做完燈篙科儀後,晚上過了「子時」十一點,便算隔日廿七日,要一連施做三天的三朝醮典,第一天得發表啟功、上表章程、敬告天地,述明辦理醮典事宜。接著由醮典道士團,到燈首主事者村、里長與民意代表家獻敬。廿八日則是照傳統舉辦水燈繞境,白天繞行建醮轄境,晚間則是繞行市區,相當的熱鬧,接著依傳統,在竹安河口放水燈,水燈有照亮水路,開光引道的意思,就是道士借法力,打開水府水嶽,讓水中幽魂,亦得以到陽間,領受頭城鎮關鬼門前的冥陽大普,當然也有一說,水燈的愈遠,福氣也就愈好。
廿九日關鬼門的一大早,要把整個高約100呎,綁著鴨、肉、魚、蝦、粽等祭品的孤棧,吊掛到約四層樓高的孤棚頂上,使得整座孤棚從底部到孤棧尾的順風旗端,至少就有十三層樓高,夜間從遠處看起來,燈光下的孤棚,彷彿是由鎮民們,集體創作出的一座巨大藝術品。
在搶孤前的下午是頭城鎮的冥陽大普,除了搶孤會場外,頭城市區內也分為四大柱,分別是主會柱、主醮柱、主普柱、主壇柱等,由城內居民自主辦理市區內的普度,換句話說,關鬼門這一天,正是頭城人建醮搶孤大普最重要的日子。而自日治時期,地方仕紳或民意代表便會負責領頭糾合民眾辦理醮典事宜,並集資建醮。
表一『頭城搶孤』主會、醮、壇、普(柱)之輪流表,請查看附件。
晚上在搶孤會場的主普壇會進行化焰口的科儀,幫助餓鬼得以開口進食。晚間九點普度完後,會火化在會場裡鎮壓諸鬼的大士爺,之後才會進包仔香,等到了晚間十一點子時,算是關鬼門的時刻到了,這時才會敲鑼搶飯棚,跳鍾馗趕鬼。
飯棚並沒有塗牛油,往往不用十分鐘,選手三兩下就把飯棚搶完了,而重頭戲才是後面緊接著上場的搶孤棚。因為孤棚十二根孤柱,塗滿厚厚的牛油,對選手們而言是艱難的挑戰,但最艱難的則莫過於在攀棚登平台的剎那,要攀上俗稱的「倒塌棚」,並非易事,現在已經有了安全索和安全網,在古代,可就沒那麼幸運,爬不上孤棚,吊在半空中,或高處滑落,往往都是驚險萬分,不小心,還會丟了性命。但這樣驚險的場面,卻也是民眾認為最刺激、最吸引人的畫面,然而搶孤,無論如何,都得把十三棧的順風旗都鋸斷,整場搶孤活動,才算結束。
二、隆教鄉紅星村大社搶孤
在2011年12月9日(農曆十一月十五日)至12月12日(農曆十一月十八日)筆者走訪了隆教鄉。隆教鄉紅星村大社自然村位在福建省漳州龍海市,是靠海的村落,距離中國國家地質公園隆教古火山口並不遠,當地以畬族人聞名,但是人口卻是以朱姓為大姓。當地的朱姓族人約有230多戶,共約13,00餘人,龍海市閩南搶孤習俗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朱銀枝和耆老朱結成表示,在洪武十三年(西元1381年),當地就有了孤棚的記載。耆老朱結成指出,以前村裡有一塊石碑,記載著從明朝後,村裡每四年一科的建醮,一般都在農曆十一月,持續五天四夜,每搶四年,休二年。換句話說,適逢鼠、牛、虎、兔、馬、羊、猴、雞等生肖,便會舉辦「搶孤」。
大社搶孤,也是以建平安醮為主,並以保生大帝為主要信仰神明,建醮包括了普度與燒王船和搶孤等,從籌備到結束至少四個月之久。自農曆七月初一,道士到廟裡點「疏頭」開始,至農曆十一月王爺入壇、製王船、醮典科儀、普度、送王船、搶孤、造布橋送神、設結界等,和臺灣搶孤一樣,整個建醮祭典活動中,當地人說就以「搶孤」最熱鬧,甚至比過年都還熱鬧。
建醮的醮壇設在朱氏宗祠,農曆十一月十五日要搭建孤棚,王船則是放在西棚祠內,連同大士爺也尚未開光。晚上是建醮的發表啟功,除了發表章程外,更要「抓心魔」。
農曆十一月十六日的午後得把大士爺開光,用滑輪吊上孤棚;另外,也要把村里人敬奉的豬頭、豬蹄、鴨、雞、菜、飯和水果等祭品,一一堆滿孤棚頂。不過,在以前,大社原本沒有「飯棚」,主辦單位來到臺灣頭城鎮取經後,反而設了個「飯棚」,這和傳統是不一樣的。
一如臺灣,建醮的重頭戲是在搶孤當天,耆老朱亞群表示,在紅星村大社,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是王船醮「事王」的日子,一早待所有人從宗祠聚集後,保生大帝和代天巡狩的王爺就會出巡,鑼鼓喧天,鞭炮陣頭,好不熱鬧。
繞境回到宗祠後,在主祠前祭拜王爺,之後便會進行做「船頭醮」,此時的王船,已經扛到宗祠的前方。耆老高永輝說,如果道士們醮的科儀做的不夠,想要向保生大帝求筊送王船,可是會過不了關,科儀絲毫不能馬虎。
等保生大帝同意眾人王將船起駕,穿過田園與河堤,一直來到河口卻找不著扛擡保生大帝的神轎,原來,王船起駕後,薌劇班和樂班並未跟上,保生大帝的神轎因而回到宗祠催促,當地人竊竊私語訝異著保生大帝的靈驗。在河灘上,村民將柴米油鹽等祭品,一一堆在王船上,此時,一如南臺灣的王船祭,所有王船執事都得向王爺拜別辭行,傳說中,未辭行者,將會被王爺帶走,一輩子都得服侍王爺,而在大社,王船是火化的遊天河。
負責科儀的道長賴枝水表示,大社自然村的普度也有地域範圍的限制,地區以漳州府海澄縣沙澳保南瞻部洲的老大公為主。晚間的搶孤,相當的熱鬧,宗祠前擠滿祭拜的拜桌。在子時前主事者會向保生大帝求允搶孤比賽的進行,這點和臺灣恆春搶孤向神明求筊允准搶孤是一樣的。但是要比賽的選手,卻只有男性,而且要向保生大帝求得三個允筊之後,才能參加比賽。舉辦搶孤,是透過與孤魂野鬼搶奪祭品,嚇退流連忘返的鬼魂,祈求來年國泰民安,這點與頭城鎮、恆春鎮傳統的說法是一致的。
約晚間11點半,搶孤開始,約十二米高的孤柱不塗牛油卻很光滑,對選手們而言,相當高難度。更難的是攀棚登頂,從孤柱到棚簷,剛好只容許一個人的身高,得完全靠腕力與腰力,難度相當高,喝采聲此起彼落。不過如果到的東方微肚白的雞鳴時分,若選手們,仍無法登棚,就只好打開傳統的孤棚天窗,讓選手登頂,以免壞了習俗。耆老朱成結回憶,復辦搶孤後,就只有在西元1984年曾開過「天窗」。
到了隔日12日凌晨1點30半左右,來自龍海市角美鎮的選手丁進強,翻過孤棚簷,爬上了孤棚頂,拿到了人民幣6,800元的頭彩獎金,贏得滿場觀眾的掌聲與喝采。
不過搶孤結束後,道士們還要繼續誦經超度、謝斗燈、造布橋送神,大清早道士和會首、會副等,到家家戶戶謝燈桿,沿著村子的四周釘路頭符,設下結界,目的是讓無賴之徒的孤魂野鬼無法再進入村內流連忘返,以保護地方上的平安。
叁、臺、閩地區之搶孤之差異比較
一、臺灣清領與日治時期南北搶孤之差異
從史料來看,1883年,劉銘傳上任臺灣第一任巡撫之前,臺灣南、北許多地方都有搶孤,這是確定的。如:枋橋、阿緱廳、打貓、崁街等地,《日日新報》曾報導描述清領時期延續到日治時期的搶孤。如:〈枋橋搶孤〉「臺北地方。每遇陰歷七月。開盂蘭勝會。十二日大龍峒保安宮。十三日艋舺龍山寺。十九日艋舺祖師廟。各于會場搭造檯架。高丈餘。或七八尺。曰孤棚。排列豬羊雞鴨米飯一切祭品。觀者如堵。環列周圍。惟勞動者最近孤棚。縣衙官役。及該地保長臨場。祭主派人執械嚴押。祭畢。鳴鑼為號。最近之人。跳上孤棚。競奪品物。一時火滅燈暗。喧嘩雜沓。棚上所有。一掃而空。俗曰搶孤。陋習相沿既久。清國時代。巡撫劉銘傳蒞臺。革除此陋習。不許復行。自是大龍峒艋舺等處。無復蹈遺風。昨二十日枋橋街觀音廟普度。仍循舊例。于垣堵內築高檯。僧守座于其上。于城外湳雅。建築孤棚。上列祭品。中有用雞豚之肉。繫于編竹之周圍。曰雞盞。肉盞。高八九尺。或丈餘。上插布旗。于午後八時祭畢鳴鑼。或二二為群、或四五為黨。上棚搶物者。擲下。令黨之人接濟。惟登層搶旗者。俟最後眾皆退散時。始降。是夜。該地警官監督壯丁嚴押。不許爭鬥滋事。四方來觀者。紅男綠女。擁塞道路。亦極一時之鬧熱云。」(日日新報,雜報:1905-08-23)(註13)。
由上篇《日日新報》的報導,我們不難發現,臺灣在清領時期,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搶孤的盛況,雖然劉銘傳下令禁止,但當時的民間還是有些地方保有此一習俗,而且還有「編竹」之「棧」。
接者在〈搶孤奇觀〉「阿緱廳下港東上里力社庄。本月十六日。為蘭盆勝會。結一祭孤棚。在當庄廟前高約二丈。方亦二丈。中立巨木五本以為擎拓。棚上置肴菓雜物及布疋旗幟等類。時夜將半。道士經咒完畢。放炮三發。各觀者盡集棚下。再鳴鑼三聲。諸少年中之健捷者五人。挽柱上棚。先登者為上乘。棚上頭旗即為所領。且應得物品亦甚多數。後到者亦各有所得。但較少耳。該孤棚甚屬危險。其周圍距抵柱三尺餘。吐出如簷狀。且密鋪平板。若一攀不得上。不能由來處而下。勢必至於墜地而後已。有詢其土著者曰。貴地普賑。何必用此惡劇。倘有疎虞。如之奈何。其人謂十年前比此尤高。因跌有死傷。故降下一倍。今此之設。蓋亦出於無可如何。然不若是。則人畜不能安。噫其然豈其然乎。」(日日新報,雜報:1905-08-25)(註14)。在這篇報導裡,地點寫的是南部的屏東,由上面瞭則報導,一南、一北,足見搶孤之於地方的盛行。
另外,同年農曆七月,〈打貓大盂蘭會〉「嘉義廳管下打貓街。為南北通衢。舊慣每年陰曆七月廿一日。為大士爺生辰。虔誠往祝猫為冠。四處欲赴該地觀會拈香。南有牛椆溪。北有三疊溪阻隔。每於屆客。秋雨淋漓。溪流頻漲。須藉竹筏。兩岸爭相競渡。頗見煩難。自汽車開通。不虞涉險。愈形熱鬧。客歲汽車期車。每日三次。擁擠不開。一日平均。約有七千餘人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常。所有嘉義地方。仿唐遺蹟。而大啟盂蘭會者。則以打之多。今嘉義驛有鑒於前。特別於廿一日起。至廿三日止。往來打猫之汽車。改用七次。以便客商往返。該處是日設一紙糊大士之像。供奉在打貓下街。每日豬羊以千計。五牲菜碗絡繹不絕。無從枚舉。壇內設有紅布米包。或孩子鞋及菓子等物。為眾男女祈禱。若有疾病往求米包或菓子吸食。或求鞋穿。其疾隨愈。靈驗異常。但祈禱之物。今年求一。明年還兩。然其靈感最易見者。莫如祈宰豬一事。若有祈答之人。屆時焚香三炷。向大士爺默祝。雖遠二三十里。其豬即隨人赴該地聽宰殺。是其一驗。以故每年遠近赴會者居多。在本地於廿三夜則設孤棚一座。高有三丈。廣有二丈不等。中備香花茶菓豬羊五牲葷素食碗粿品米麵等類。陳設其上。棚對面則設一小棚。用道士五人誦經超度。名為上座。梨園雜劇。酒池肉林。不可勝述。至三更時。道士進包仔香畢。孤棚所陳物件。聽人爭搶。定例能先聳身上棚者。受豬羊。次受五牲。又次則受食物菓子。號曰搶孤。統計遠近及該地所開費。不止二萬圓。洵一大勝會也。」(日日新報,雜報:1905-08-29)(註15),從上述這幾篇報導中,我們可以發現,臺灣南北有關建醮搶孤科儀負責的宗教是不同的,在北部以「僧人」為主,而在南部則是以「道士」為主。
二、搶孤舉辦時間點與孤棚造型之差異
在福建省龍海市隆教鄉紅星村大社的搶孤,和頭城與恆春搶孤的醮典,雖然都是醮典,但科儀的長短天數,卻各有不同。在紅星村大社的醮典,是必須在當地朱姓宗祠的總祠堂裡,向當地所信奉的保生大帝求筊,再來決定是否要在農曆11月中的前後,來進行五朝卻是作三天的醮典,如果是三個筊都是醒筊,那麼便會舉行普度醮典。
而在恆春鎮的搶孤若以民國83年為分界點,恆春搶孤是在農曆的七月中元節十五日前三天,就必需把科儀壇設在福德宮的廣場,並在農曆七月十三日開始迎神,七月十四開始祭拜科儀,直做到十五日晚間八點為止,雖然民國84年之後改為由恆春鎮公所接手辦理搶孤,不過科儀仍由福德宮負責。
另外,在頭城搶孤的部分,醮典是鬼門關前三天必須進行冥陽大普的科儀,有醮典才會有搶孤,這點與福建隆教鄉紅星村大社搶孤的建醮才有搶孤是一樣的。基本上,頭城搶孤在祭拜分為三部分,第一階段是農曆七月初一在搶孤場進行破土,第二階段是農曆七月半,當恆春進行搶孤時,頭城搶孤卻在進行飯棚(俗稱乞丐棚)的開蒙普施,亦稱為蒙山普施,西元1945年臺灣光復前,搶飯棚是在農曆七月半,就在慶元宮前搶,當時就會辦理所謂的飯棚普度。但自從民國80年復辦搶孤後,搶孤棚和搶飯棚地點,便已經不在開成寺和慶元宮前舉行,而是改在文小一預定地,此時,卻把搶孤棚與搶飯棚都合併在關鬼門當天舉行了。
孤棚是最容易看出文化差異上的特點,即便兩岸間都稱為「搶孤」,但是形式上與造型上的不同,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例如頭城鎮之孤棚,在孤棚平台上有十三棧孤棧,另外,還有一座飯棚。而恆春鎮的孤棚則是孤棚平台上共有代表當地的四座城門。而反觀隆教鄉紅星村大社的孤棚,便僅一座傳統的孤棚。
三、搶孤信仰與禁忌之比較
在田野調查中,筆者發現,搶孤的神鬼信仰和醮典科儀也有所不同,不過這卻是和當地民風習俗與信仰有關。首先在福建省隆教鄉紅星村大社搶孤的部分,建醮負責的道長賴枝水表示,醮典科儀主要是在當地最大姓氏朱氏宗祠總祠為主,在總祠左邊為東朋祠,右邊為西祠。醮典科儀以五朝做三天,主要神明以保生大帝為主,建醮與燒王船和搶孤程序是從建壇開始,之後迎神鑒醮、發表章呈、大士爺開光上孤棚、拜王爺(朱、溫、池姓)、王船科儀、燒王船、乞筊搶孤、謝斗燈、造布橋、釘路頭符設下結界等。
建醮發表啟功後,主事的道長們會「捉心魔」,所謂的「抓心魔」,就是把在當地,不好的鬼魅、人心中不好的魔性,全部捉起來,讓好的一面,好的幽魂,得以在陽間參與普度,這點是頭城搶孤和恆春搶孤完全沒有的。
而燒王船,是醮典科儀裡其中的一項,這與臺灣南部之燒王船,極為類似,但相對於恆春鎮和頭城鎮搶孤,卻是沒有燒王船這一項,也沒有所謂的造布橋送神的問題,在頭城搶孤,搶孤當晚十點會答謝眾神明,並送大士爺,而在隆教鄉紅星村大社的醮典,燒王船是搶孤當天午時過後,向保生大帝求筊,神明允准後,王船方得在眾人協力扛抬下,穿過田園到達河口邊,然後再向保生大帝求筊,是否得燒王船,送王爺述職,所有建醮王船執事都得要向王爺拜別。而造布橋是在搶孤結束後,在清晨二點左右謝斗燈,清晨三點造布橋送神。
恆春搶孤,在民國83年以前,都是在當地福德宮進行普度科儀,主神明為土地公,而主事者皆為民間之爐主,但自民國84年起,恆春搶孤主辦單位改由恆春鎮公所接手,祭拜改為搭一個普度壇,科儀只做農曆七月十四日與七月十五日兩天,科儀不若頭城搶孤或隆教鄉紅星村大社搶孤般複雜,但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搶孤當晚八點科儀結束後,要搶孤得向神明求筊允准後才能搶孤,這點與隆教鄉紅星村大社搶孤是一樣的,只是大社搶孤是向保生大帝求筊,而恆春是向福德正神公求筊,兩者間的神明對象不同罷了。不過,搶孤比賽要求筊,這點在頭城搶孤,卻無此項規定。
無論是頭城鎮、恆春鎮或隆教鄉的搶孤,主事者,皆要茹素,且家中服喪者或懷孕者皆不得參與搶孤。但大社的孤棚區,卻是容許婦人和孩童接近祭拜與碰觸,此點,在頭城鎮與恆春鎮的搶孤卻是不行。頭城鎮搶孤前一晚要施放水燈,此項,也非隆教鄉紅星村大社與恆春鎮所有的特色。然而恆春鎮躍上孤棚的選手都得將臉塗黑,以免老大公找麻煩,這卻是恆春鎮才有的特色。
表二 頭城鎮、恆春鎮、隆教鄉搶孤異同比較表,請查看附件。
肆、結語
沒有做醮,就沒有搶孤,搶孤是一連串漫長準備和醮典事工結束前最後的流程,而最高潮的也是搶孤。做醮這個名詞,常見於農曆七月的大型普度亦或大型廟會、廟慶等,因此,搶孤並非都在農曆七月。如隆教鄉的搶孤,就是在農曆十一月舉辦。宜蘭縣礁溪鄉的敕建協天廟在2008年12月5日(農曆十一月初八日)至9日(農曆十一月十二日)所進行的五朝圓醮,也是在12月8日進行水燈繞境,並在二龍河施放水燈。12月9日則是大醮普度與晚間的搶孤,只見不到一分鐘,小孤棧上的祭品,一掃而空,而這更印證了舉辦醮典,是依照地方的需求而定,足見搶孤並非一定在農曆七月才能舉辦,且醮典後有舉辦搶孤,也並非所有地方上的醮典都是如此,多半出現在平安醮、祈福醮或圓醮等。
搶孤是否都非得在靠海的鄉鎮舉辦呢?在研究裡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在西元1902至1908年代,無論是板橋、臺北大龍峒等廟宇或是南部的嘉義,舉辦搶孤都不靠海。搶孤的信仰神明,也都是以當地鎮上或庄頭、村裡的主事神明為主,這點和嘉義市傳統盪鞦韆以玄天上帝為主事神明,以及礁溪鄉傳統盪鞦韆,以協天廟關聖帝君為主事神明都是一樣的道理。只是女人到底能否碰孤柱或可以進入搶孤會場內,筆者認為:「五裡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這一如傳統盪鞦韆,最早是女孩子在玩的,現在到了礁溪鄉,傳統的盪中秋,女孩子卻是碰不得。在隆教鄉,我們可以見到婦人與小孩自在的在孤棚下祭拜、玩耍,但是在臺灣,這些可是大禁忌,會觸霉頭。姑且不論是否有兩性性別歧視的問題,但卻也是地方長久以來,搶孤常民文化所展現出來的特色。不過,搶孤真正要表達的,應該是悲天憫人、普度濟世的精神,也因此,從普度和製棧及村、里間自動自發募款與人力的動員,頭城鎮的搶孤也不失為代表臺灣中元民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項傳統民俗。
參考書目
- 李榮春
<看搶孤>,《蘭陽會刊》第18期頁,41-51。 - 李潼
1992,《頭城搶孤》,(宜蘭縣頭城:頭城鎮中元祭典委員會)。 - 邱彥貴主持、撰述
2007,《宜蘭縣重要民俗調查計畫期末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林正芳
100,《頭城搶孤—歷史、祭典與工藝》,(頭城鎮:蘭陽博物館) - 玲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
民72,《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 張順興
2009,《風起.恆春—搶孤記錄映像》,(屏東:屏南社區大學,2009)頁14~16。 - 陳志謙
<頭圍搶孤>,《蘭陽會刊》第7期,頁79-84。 - 許澤耀
2010,<從神聖到世俗—以頭城搶孤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 劉昭吟
1994,<從祭典到觀光:頭城搶孤中的社區菁英、民俗信仰與觀光規劃>,(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 劉枝萬
民72,《臺灣民間信仰論集》。 - 劉還月
民83,《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醮試卷﹞(民83)。 - 蘇美如、張文義、樊德惠
100,《頭城鎮話說頭城搶孤》,(宜蘭縣頭城鎮:宜縣頭城中元祭典協會),頁149。
報章資料
- 1905,〈枋橋搶孤〉,《日日新報》(雜報,4版:08-23)。
- 1905,〈搶孤奇觀〉,《日日新報》(雜報,4版:08-25)。
- 1905,〈打貓大盂蘭會〉,《日日新報》(雜報,4版:08-29)。
備註
- 註1 玲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市:眾文圖書公司,民78)。
- 註2 陳志謙,<頭圍搶孤>,《蘭陽會刊》第7期,頁79-84。
- 註3 李榮春,<看搶孤>,《蘭陽會刊》第18期,頁41-51。
- 註4 李潼,《頭城搶孤》,(宜蘭縣頭城:頭城鎮中元祭典委員會,1992)
- 註5 劉昭吟,<從祭典到觀光:頭城搶孤中的社區菁英、民俗信仰與觀光規劃>,(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 註6 邱彥貴主持、撰述,《宜蘭縣重要民俗調查計畫期末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2007)。
- 註7 張順興,《風起.恆春—搶孤記錄映像》,(屏東:屏南社區大學,2009)。
- 註8 林正芳,《頭城搶孤—歷史、祭典與工藝》,(頭城鎮:蘭陽博物館,100.08)。
- 註9 蘇美如、張文義、樊德惠,《頭城鎮話說頭城搶孤》,(宜蘭縣頭城鎮:宜縣頭城中元祭典協會,民100)。
- 註10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民72)。
- 註11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醮試卷﹞(民83)。
- 註12 許澤耀,<從神聖到世俗—以頭城搶孤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10)。
- 註13 〈枋橋搶孤〉,《日日新報》(雜報,4版:1905-08-23)。
- 註14 〈搶孤奇觀〉,《日日新報》(雜報,4版:1905-08-25)。
- 註15 〈打貓大盂蘭會〉,《日日新報》(雜報,4版:190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