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29期-入蘭起點~石城聚落

蔡文婷 改寫

本文改寫自 王惠民、陳育貞等,1998,《嶐嶺及草嶺古道人文史蹟、自然資源調查報告》部分章節,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發行。

古道緊鄰著濱海公路出口。 (圖片來源:《嶐嶺及草嶺古道人文史蹟、自然資源調查報告》)
古道緊鄰著濱海公路出口。 (圖片來源:《嶐嶺及草嶺古道人文史蹟、自然資源調查報告》)

 

石城,面臨太平洋,一個濱海公路旁的寧靜小漁村,位於嶐嶺古道之南端出口,為早年先人入蘭之起點。在過去蘭陽地區開發過程中,它不但是入蘭路徑必經的第一個據點,更曾經是一個重要海防要塞。

 

目前,石城聚落擁有東北角典型漁村生活空間,扣接著聚落邊緣的嶐嶺古道口、草嶺隧道及石城殘壁遺跡,連同聚落下方海岸(為早期的天然漁港),這一連遍的人文地理區塊,共同見證著蘭陽地區早期開發的歷程。石城聚落的發展,從1917年前到現今,約略可窺見入蘭交通的重心轉變。從往年行腳要道到因為交通工具的轉換,逐漸沒落。及至近十年,政府將此訂為新興發展觀光重點,石城聚落的角色又再度賦予新生。

一、1917年宜蘭線鐵路興工以前

石城興建於以嶐嶺古道為主要入蘭通道的開蘭初期,在過去數百年的開發進程中,常作為長途行腳的重要休息點。當時期的聚落空間,是在背山向海的緩坡腹地上,分佈著兩排向海住屋、共同處理漁貨的漁寮、以及傳說中用以防禦海賊的「石城仔」。聚落下方的海灘,適合小型船停泊。交通上,由於嶐嶺古道而使石城北與福隆關連緊密;經由沿海小徑,則可向南通往蘭陽的平原地。

 

道光中葉,嶐嶺古道被草嶺古道取代,其後1885年劉銘傳興闢淡蘭便道,即今之北宜公路,行腳更加棄走嶐嶺古道。石城交通地位光環漸退。

草嶺隧道早年封閉情況,現經規劃已重新開啟。(圖片來源:林正芳提供)
草嶺隧道早年封閉情況,現經規劃已重新開啟。(圖片來源:林正芳提供)

二、1917年宜蘭線鐵路興工以後至1945年

日據期間由於宜蘭縣鐵路開通,使嶐嶺古道再次降低其對外聯繫的重要性,沿途的住戶便相繼移居石城,有些遷至福隆外隆林一帶,再加上當時為打通草嶺鐵路隧道而長期駐留在此的挖掘工人、以及為近海捕魚之便而移來的桶盤村民,使石城發展成一個十足的小型漁村聚落。當地人潮隨著隧道興建,日日夜夜往來不斷,無數挑工駕著牛車,搬運大量工程需要的石材與土材,而周遭也因隧道建設而興起許多民生娛樂場所。這時期的聚落空間,除了向海住屋增加為原有的兩倍之外,並為興建鐵路隧道而在離隧道口不遠處增建了一排工寮(1917年宜蘭線鐵路興工),同時以棄土將石城填埋,僅留下一段靠海的殘壁。1924年宜蘭線鐵路通車,火車自草嶺隧道口穿行而出,沿著聚落邊緣呼嘯而過,駛向宜蘭抵達蘇澳。石城聚落位居交通要道,重要性又逐次顯現。

三、臺灣光復初期

根據人口資料與居民口述,臺灣光復前後那幾年可說是石城聚落人丁最旺的時期。當時除清以來的居民之外,加上陸續由嶐嶺古道遷來的人家(古道上的住戶已全數遷出),使全村擴大成今日所見三、四十戶規模與配置。石城與鄰近村民利用這裡的漁港及漁寮,以捕魚為業,活絡了石城聚落的經濟與生活。

 

這期間為了鐵路(隧道)與海岸保安之需,聚落內有駐軍看守,為此除有兩處砲臺之設置外,並於隧道口興建哨站與營房。

四、近五十年的變遷

今年(2007)台鐵120週年系列活動「東北角舊草嶺隧道——丟丟銅行走之旅」活動海報。(圖片來源: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今年(2007)台鐵120週年系列活動「東北角舊草嶺隧道——丟丟銅行走之旅」活動海報。(圖片來源: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隨著鐵路開通與漁業衰頹,石城居民開始離鄉就業或遷居外地,聚落發展也逐漸蕭條。這時期聚落空間環境有以下幾個重要的變化:

 

1.民國68年濱海公路開通,將石城聚落截為兩段,寬大的道路與快速的交通將聚落與古道的空間連結強硬的切開。道路工程同時改變了古道口的位置(將原古道口封以擋土牆),現仍可由隧道外紅磚與匾額依稀辨認隧道南北入口。

 

2.民國74年為鐵路雙軌化而興闢新的鐵路隧道(位於舊隧道的西南方),從此鐵道偏離聚落,草嶺隧道廢棄。

 

3.南隧道口的駐軍因隧道封閉而撤守,營防空置,砲臺廢用多年。

 

4.空屋逐漸增加,少數改建成為兩層平頂加強磚造形式,近年來更有一、二個外地人購置作為別墅的案例。

 

而今(2007)年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鐵路局合作推動舊草嶺隧道再生利用,將草嶺古道賦予新使命,建置自行車道提供新遊憩地點,現已完成初步規劃,也預示舊草嶺隧道97年再生轉型為北台灣首座鐵馬專用道。石城聚落,又再一次因為交通轉型與時代需求,展現嶄新風貌。

左圖:外隆林聚落一景(圖片來源:林正芳提供) / 右圖:遠眺石城聚落(圖片來源:林正芳提供)
左圖:外隆林聚落一景(圖片來源:林正芳提供) / 右圖:遠眺石城聚落(圖片來源:林正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