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1期-羅東福蘭社160年

文、圖 / 蘭陽博物館提供

「羅東福蘭社創社160週年展」視覺海報
「羅東福蘭社創社160週年展」視覺海報

羅東福蘭社創社160週年展

地點:蘭陽博物館常新展區

時間:2021.07.15 ~ 2022.03.01

編按

早期北管隨著移民傳入臺灣後,在近三百年綿延不斷的傳承中根植臺灣,成為漢族社會生活中不可缺的音樂之一,在早期是地方社會生活與廟會儀式必備之音樂,隨著社會變遷,在現代則成為另一種休閒娛樂展現自我的舞台之一。

 

羅東福蘭社創社已有160年歷史,從派系武力相爭,轉變為音樂藝術水準的較量,本期電子報將在「羅東福蘭社創社160週年展」這段期間,帶領大家初步了解北管的演變,西皮福祿兩派的分裂如何奠基今日羅東福蘭社基礎,成為傳承北管文化重要角色。

「北管」是屬於漢人音樂娛樂表演方式的一種,受到宜蘭人歡迎。羅東福蘭社延續並保留下來了這項傳統。(羅東福蘭社創社160週年展)
「北管」是屬於漢人音樂娛樂表演方式的一種,受到宜蘭人歡迎。羅東福蘭社延續並保留下來了這項傳統。(羅東福蘭社創社160週年展)

「北管」是屬於漢人音樂娛樂表演方式的一種,大約清朝1840年代傳入宜蘭,受到宜蘭人歡迎,迅速的將北管音樂社團遍佈宜蘭地區,進入日治時期,更為蓬勃發展,到了日治末期因為戰爭關係,官方有禁鼓樂的政策,北管音樂才沉寂了一段時間。光復後解禁,沒有禁樂的限制,加上國民政府大力推動傳統文化,北管快速的恢復,遍地開花,直到1980年代,台灣工商業起飛,社會結構與娛樂方式改變,北管才逐漸少人參與。

大鑼,是北管音樂裡最具標誌性的樂器之一,因此又被外界稱為「北管鑼」或「子弟鑼」。(羅東福蘭社創社160週年展)
大鑼,是北管音樂裡最具標誌性的樂器之一,因此又被外界稱為「北管鑼」或「子弟鑼」。(羅東福蘭社創社160週年展)

西皮福路

 

北管樂曲,因使用的音樂、樂器不同,分為西皮派、福路派,據說,清道光年間,琴師林文登來宜蘭設立樂館,分教兩派;另一種說法是,清咸豐年間有蘇譜、簡文登等各自在宜蘭設館,分曲的類型不同,是為西皮派及福路派的開始。1860年代以後,戲曲活動越加普及,兩派的分裂也越嚴重,西皮福路械鬥也蔓延到宜蘭全域,衝突不斷。

 

不只是民間有這種黨派的事情發生,官方與地方仕紳都有參加西福兩派,福路派推舉軍官陳輝煌為首領,而西皮則擁戴舉人黃纘緒為首領,所以對官方的法令跟逮捕都無所顧忌,兩派聲勢更加浩大。

羅東福蘭社與陳輝煌

陳協台輝煌畫畫像。清道光18年-清光緒20年(1838-1894)陳氏官章輝煌,主要開闢今三星鄉沿山一段,堪稱溪南拓殖巨擘
陳協台輝煌畫畫像。清道光18年-清光緒20年(1838-1894)陳氏官章輝煌,主要開闢今三星鄉沿山一段,堪稱溪南拓殖巨擘

 

要探討「羅東福蘭社」的起源,得從首任社長陳輝煌談起。

 

陳輝煌,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赤湖鄉 人,生於1838 年,卒於 1894 年。年輕的時候,以販賣私鹽維生,因被官府追捕, 1861 年攜母渡海來臺,投靠噶瑪蘭廳城(今宜蘭市)的親友,不久後受親友鼓勵,到宜蘭泉大湖隘當隘丁。

由於鎗法純熟,受到叭哩沙酋長潘那目的欣賞,將女兒潘氏許配給他為妻,陳輝煌因此成為此地原住民的領袖。

1860年代,來自臺灣西部的平埔族阿里史、 阿束、岸裡,東螺、北投、大甲、吞霄等社約有 200多人,陸續前來依附他,在他的領導下,凡墾地每甲可貸銀 30 兩,墾成之後,分三年還清,所開田地業主和佃 戶平分,開拓了十九結、張公圍、瓦瑤、大埔等地。短短 10 年間,成為今蘭陽溪以南最大墾主,號稱開地800 多甲。

 

為了防備泰雅族可能的侵襲,各戶必需派一名壯丁,服從陳氏指揮防衛,這些寓兵於農的地方鄉勇約有 200 多名,讓他成為武力最雄厚的宜蘭人,他們先後興建阿里史城、銃櫃城、田心仔城,形成犄角之勢,防禦墾地的安全。

 

此時,「福祿」與「西皮」北管樂派常因爭地盤而發生衝突。福祿與西皮派各自聚眾,擁護地方頭人為首,西皮奉「開蘭」舉人黃纘緒為領袖,福祿奉宜蘭地區最高武陳氏為首領,互相對抗。福祿派福蘭社推舉他擔任社長。

1874 年(清同治 13 年)6 月,福建提督羅大春率軍,自蘇澳開道,召陳輝煌協助開路,不到一年,打通東台灣通路。1885 年(清光緒10年),法軍侵犯臺灣,陳氏奉命協防,1890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討伐南澳原住民,陳氏為嚮導,結束戰事,調升二品頂戴。

 

陳輝煌在三星屯墾時,當墾戶開始衣食無虞後,他顧及大眾娛樂較少,同時也為了安定民心,施以教化,因而 延聘簡文燈、詹大軒兩人前來教授北管音樂,遇神佛節慶則前去表演,並未演出子弟戲(黃阿埤、游振榮,民81a )。兩位先生因教學有功,都列入羅東福蘭社與三星福蘭社的先賢圖。

開蘭舉人黃纘緒泥塑像,約莫清光緒十五年(1889)。
開蘭舉人黃纘緒泥塑像,約莫清光緒十五年(1889)。

西皮依官,福路逃入山

同治13年(1874),羅大春提督奉命來台,開築蘇澳與花蓮之間的道路,他主張「雜用客兵、不知如專用土著」,因而宜蘭都司陳光華便推薦陳輝煌率隊參與。羅氏於是重用「積案如鱗,有司捕之不獲」的陳輝煌,除此之外,不無藉由開路,引開福路黨人,使之無力參與分類械鬥。

 

福路派首領陳輝煌帶領部分子弟參與開路工程,將他們在西皮、福路對抗中所具有的攻擊力,轉移到對抗蘇花道路沿線的原始部族,無形中停止西皮、福路的對抗(廖風德,民71283)。蘇花道路開通之後,羅大春轉奏朝廷依功論封,陳輝煌欽賜紅頂,統率蘇澳南二營、叭哩沙台勇營(盧世標,民4811)。

 

至此,福路派凝聚更多的政治勢力與西皮派相抗衡,兩派的較勁,已不僅是藝術成就高低的比量,而由音樂上的分派發展成武力的對峙。經濟狀況、政治環境、音樂美學三者的互動影響一直左右著羅東福蘭社的發展以至今日。

 

光緒20年(1894)陳輝煌逝世,隔年,台灣即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但陳輝煌己為「羅東福蘭社」奠定了百年基礎了。

「羅東福蘭社創社160週年展」現場展示珍貴的繡旗。
「羅東福蘭社創社160週年展」現場展示珍貴的繡旗。